“高速公路已出現民眾駕車駛離城區現象,車輛越來越多…”
“民眾在搶購物資、囤積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部分商店出現哄搶,食物配給制很難堅持推行,部分非政府定價商品價格暴漲。”
“有地方議員要求去檢查當地防空設施的情況,可該死的,那兒幾乎沒什么高射炮——有也沒用,國民警衛隊也沒多少人會使用。”
“部分議員要求總統發表公開講話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往東海岸調集一切可用的軍事力量。”
“各大船廠、鋼鐵廠與其他企業要求加派防御力量,防止他們的生產受到影響,同時要求政府下令工人不得罷工或脫離崗位。”
“有記者在核實半年來海軍艦艇損失情況,他們甚至在聯系那些艦艇上服役的官兵家屬,詢問他們最近有沒有收到來信或陣亡通知書,各種謠言滿天飛,甚至有人傳謠我軍太平洋艦隊已全軍覆滅,要不然日本人怎么會打到大西洋來。”
堀悌吉發表的公開聲明如同往一口沸騰的油鍋里公然潑了幾滴水進去,立即四處濺射開來,碰到的都疼。
僅僅大半個上午,東海岸各主要城市的混亂狀態已初步形成,讓羅斯福頭疼不已,《告知書》甚至連英國人都知道了,丘吉爾首相打來電報希表示大不列顛完全和美國站在一起共渡難關,所有英國海軍官兵堅決服從指揮,但最后一句話暴露了他根本的想法——他請求美國幫助加拿大防御這支艦隊。
羅斯福皺著眉頭,他知道自己需要站出來發表演說,這可以鼓勵、振奮人心,他相信美國人民是通情達理的,這是戰爭必須坦然面對敵人的任何威脅。但這就間接就證明了軸心艦隊的威脅是確實存在的——這逼迫他必須往國土防御里投放力量和軍費。參聯會已進行過初步計算,如果東部海岸的防御能力要達到英國水平——還不是德國的水平,至少要往里面填6070億美元,準備80100萬兵力;如果西海岸也要達到這個標準,那會輕松突破100億。現在的關鍵不是這些錢,這筆錢相對于美國1942財年500多億軍費開支而言還是能承受,但跟在這些錢后面的物資、人員和裝備一時間可變不出來——美利堅需要時間。
但美國政府也不能對這個威脅無動于衷,萬一真有大城市被軸心艦隊突襲成功,這臉就打得太難看了。珍珠港是敵人背信棄義的偷襲,民眾可以進行諒解,襲擊東海岸的事情敵人已事先發出了警告,再出事的話他不知道該如何向民眾交代。而議員們一定會向白宮施壓,盡管每個人都清楚遇襲是小概率事件,但誰也不想看到自己的選區被敵人所摧毀,世界大戰就是這么幾年,議員卻可以當一輩子,兩者孰輕孰重政客們會分得很清楚。
只要基于民選的基石不動搖,這筆100億美元的開支是非花不可。現在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的造價是70008000萬美元,這等于美國一下子就要為國土防御扔進去140條埃塞克斯級航母——一想起這些,羅斯福的心情就變得十分糟糕。
另外一條讓他心塞的消息是蘇聯戰況非常不妙,斯大林通過外交渠道發出了緊急支援的要求,語氣前所未有的焦慮與凝重,甚至隱隱約約還有在不給就媾和這樣的話。媾和羅斯福是不相信的,但這句話公開從莫洛托夫口里說出來,他就可以想象俄國人的日子很難過——繼巴庫之后,他們在格羅茲尼的油田又快要保不住了,向來是石油輸出國的蘇聯現在居然反過來伸手問美國要石油,還點名要求成品油,一提就是100萬噸一個月的水平。
那邊丘吉爾也說要100萬噸一個月,羅斯福想想就要拍桌子罵人:別說現在德國封鎖這么緊,就是德國一點封鎖都不干,美國的油輪數量也沒那么充足——每個月200萬噸的輸出量再加上來回路途中的空載,那意味著至少需要400500萬噸的油輪運載力量,再加上亞洲戰區、非洲戰區的需求,沒600萬油輪運載量根本兜不住,但美國的油輪還有很多躺在船臺上呢。(作者注:二戰時期油輪最大也就2萬多噸出頭,千萬不要與后世動輒2030萬噸的油輪相提并論)
為應對蘇聯的物資需求,參聯會召開特別會議,雖然有人對繼續援助斯大林表示質疑,但一想到蘇聯單獨媾和的結果,每個人都感到不寒而栗。
“我們不能輕易丟棄斯大林這個盟友。”羅斯福在會議上的講話很深刻,“如果蘇聯被迫放下武器投降,德國在東線的400萬陸軍,50008000輛坦克,6000架飛機就能立即騰出手來進攻英國,大不列顛一旦倒下,美利堅的前途將一片黯淡。俄國人是比較無能,但至少依然在堅持戰斗,哪怕56個俄國人換1個德國人也是值得的,如果他們不換,我們就要犧牲美利堅的小伙子去換。你們覺得是出物資好還是出人命好?”
這句話沒人敢接,于是定下方針,進一步擴大援蘇力度并要求英國將印度的物資通過阿富汗盡可能輸送給蘇聯。參聯會提出現在到處都要艦艇噸位和鋼材,為保障供應,只能砍掉或推遲最不急需的那些,但具體砍哪些還要海軍斟酌。
航母不能砍,因為他們是作戰核心;
戰列艦不能砍,因為美國海軍損失了太多的戰列艦,現在急需新鮮血液補充進去;
商船不能砍,油輪不能砍,因為他們要為盟國提供物資供應。
最后海軍想來想去把動刀的地方放到潛艇上,他們發現最近潛艇的作戰效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再大量制造潛艇有點不劃算了:大西洋上的軸心商船很少,光英國潛艇就夠用了,地中海現在進不去,進去就是必死;印度洋上軸心的商船尤其油輪不少,但那里缺少潛艇可用的據點,而且敵人反潛力量十分兇猛,軸心的商船又貼著海岸線走,損失很大,收效甚微;遠東戰場原本是潛艇最具活力的地方,但偏偏這里的效能在大幅度下降。
日德合作交流增強后,德國派遣了一批潛艇人才去日本海軍,在得到德國給與的聲吶、雷達、反潛飛機并吸收德國的反潛經驗后,美國潛艇的損失于日劇增,戰果卻開始減少。而日本除反潛技術提升外,其余方面也進行了大量改良,密碼替換后,美國就不能輕易破譯日軍密碼;日本仿效美國引進護航機制,堀悌吉把幾艘商船改成的輕型航母剔出了作戰隊列而投入護航,日本陸海軍之間運輸艦艇實現由海軍統一管理,再加上美國海軍魚雷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林林總總因素加起來,潛艇的效能就大幅度降低了。
海軍高層將生產任務調整的目標砍向潛艇另一個理由是潛艇部隊數量其實不算少,到現在刨除損失也有400多艘,光遠東戰區的話夠用了。另一個不可忽視但未擺到桌面上來說的因素是海軍有經驗的官兵在快速喪失,從南太平洋海戰開始,美國海軍人員損失相當驚人,有限的人員會優先考慮水面艦艇補充 但潛艇從來不是美國海軍的主流,光砍掉這些遠遠不夠,海軍部只能皺著眉頭繼續下刀。
阿拉斯加大型巡洋艦:只建造最初3艘,其余取消;
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只建造最初4艘,其余砍掉;
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一律取消;
德梅因級重巡洋艦:未完工的設計圖紙封存;
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從cl96里諾號(reno)開始仿效獨立級改為輕型航母;
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從cl64文森斯號(s)開始仿效獨立級改為輕型航母。
比艦隊航母更缺的是護航航母,海軍部做過統計,按現有物資運輸需求和敵人的破交力量估計,美國至少需要為船隊配備7080艘護航航母,但因前期損失巨大,到4月中旬實際可用的不過15艘,而依照特納的a計劃,需要抽調12艘護航航母用于作戰,這些投入作戰的護航航母很可能還要損失68艘。因此現在除非是特別重要的商船隊,否則海軍拿來護航都舍不得用護航航母護航,最多給些老舊驅逐艦,他們大量遭到從亞速爾出發的u艇進攻而損失慘重。
羅斯福看過數據,58月間,大約還有10余艘護航航母會完成建造,但其中10艘預定要提供給英國;810月間成軍的那10多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才是美國海軍真正能用的,但數量依然無濟于事,算了一下,要到1944年初才能緩過勁來,這還要建立在亞速爾被奪取的基礎上。但暫時他也管不了這么多,先對付軸心艦隊來襲才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