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國

無線電子書    民國大文豪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徐至摩對林徽茵念念不忘,這根本瞞不過人。

  他已經和陸小蔓結婚,林徽茵和梁思城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兩人似乎沒有見面的必要,不過徐至摩還是堅持前往美國。

  他似乎較為理智,沒有死纏爛打的意思,只是想去見一見林徽茵,就好像是拜訪好久沒見的老朋友一樣。

  別人信不信他不知道,反正他自己信了。

  林子軒不想拆穿徐至摩,這么多年過去,他明白徐至摩在感情方面永遠成熟不起來。

  年輕的時候允許沖動犯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誰沒有青春懵懂的歲月呢,可一旦成家立業,就要負擔起責任來。

  這就是林子軒的人生觀。

  六月底,他們來到了紐約,這座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大都市。

  八年前,他們在這里讀書生活,住在同一間公寓里,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

  那時候的徐至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喜好追求真理,探討哲學,而林子軒是一個享樂主義者,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那一晚,徐至摩追尋哲學家羅素的腳步前往英國求學。

  幾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相熟的中國留學生給徐至摩送行,大家在中國城喝了不少白酒,談論了人生和理想,把徐至摩送上郵輪,然后各自返回住處。

  林子軒迷迷糊糊的回到公寓,醉倒在床上。

  歷史在這里發生了改變。

  林子軒回想著多年前那個穿越過來的清晨,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

  此時此刻,他們早已經不是大學的普通學生,而是中國文壇的領袖人物。

  在徐至摩的提議下,兩人在安排好住處后。來到曾經住過的公寓,這間公寓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租金不菲。如今住的是兩位美國青年。

  他們又到周圍逛了逛,談論著這些年的變化。回憶那段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

  故地重游,感慨萬千。

  林子軒在世界文壇掀起的輿論風暴讓美國媒體趨之若鶩,除了《時代周刊》的邀請,還有多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

  這主要是因為林子軒將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入圍者。

  也可能在幾年后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才是美國媒體宣傳的噱頭。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美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美國人的遺憾。

  林子軒寫了不少以美國為背景的小說,如果他能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媒體也可以自我陶醉一番,因為林子軒有美國的教育背景。

  唯一讓他們郁悶是,林子軒在美國學習的是經濟學,而不是文學專業。

  這的確是很尷尬的事情,這說明林子軒的文學天賦是來自中國文化的熏陶。

  有記者神通廣大,在哥倫比亞大學找到了林子軒當年的畢業論文,就是那篇認為美國在十年內將會發生經濟危機的論文。

  這篇論文寫于1920年,七年過去了,美國經濟還在快速的發展之中。

  林子軒在論文中提到的導致經濟危機出現的因素的確出現了某種跡象,但就算是最悲觀的經濟學家也不會認同這個結論。

  他們認為美國經濟至少還能繁榮十年以上。

  這表明林子軒不是一位經濟學的天才。他在哥大上學期間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的經濟學各科的分數都是剛好在及格線以上,并沒有太過突出的地方。

  人無完人嘛。林子軒在文學方面極具天賦,在經濟學方面有所欠缺可以理解。

  這篇論文被美國媒體作為花邊新聞報道,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媒體更關注林子軒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

  新聞媒體對林子軒的大篇幅報道引起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注意。

  林子軒怎么說也是哥大的畢業生,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樣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

  于是,哥大下屬的通識教育學院邀請林子軒回到母校做一次演講。

  并準備授予林子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項榮譽性質的證明,不代表林子軒接受過文學專業的教育,只是對于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貢獻的人的一種贊譽。

  不管怎么說。以后林子軒也可以被稱為林博士了,在中國還是很能唬人的。

  學歷一直是林子軒的短板。在中國文壇博士滿地走的情況下,有這個榮譽學位就足夠了。

  他在哥大進行了一場名為《東方和西方》的演講。

  這些年。林子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雖然還不算精深,卻也有所成就。

  同時,他也了解西方文化,至少比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中國人都了解。

  他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點和異同之處。

  “這個星球很大,但也很小。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孤獨的存在著,卻仍然互相傷害。”

  “我愿意化作一座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讓東方和西方彼此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化解誤會和隔閡,才能消除偏見和歧視,才能和平相處,共創未來。”他最后說道。

  兩天后,他在住處接受了《時代周刊》的采訪。

  此時的《時代周刊》已經成為美國頗具影響力的新聞雜志。

  1927年,雜志社推出了一項年度人物評選的活動,這項活動成為了《時代周刊》的品牌,把《時代周刊》推向了美國新聞類雜志第一的寶座。

  這一次,林子軒穿著西裝,帶著眼鏡,有一種儒雅的氣質。

  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更為成熟和穩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時代周刊》的記者詢問了這三年來林子軒生活的變化,他生活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息息相關,他們聊到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最為精彩的是在英國發生的故事。

  美國媒體對《1984》持支持的態度,不怎么在乎蘇聯的壓力,對在國際筆會上發生的轟動世界文壇的中西方對決有很大的興趣。

  雖然英國媒體已經做了詳細的報道,但聽到當事人親自講述那是另一回事。

  林子軒作為世界文壇的焦點人物,有很多新聞可以寫。

  不過,林子軒更想借助這次機會談論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交流問題,談論中國和美國的關系問題,以及華人在美國的生存和就業的問題。

  這一刻,他代表中國向這個世界發出聲音。(

無線電子書    民國大文豪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