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一零八章 真正意義上的搬運小行星

  沒錯,這第二個好消息就是兩年前唐風為了讓施密茨博士實驗那種口徑高達60米的超級等離子推進器,從而選擇用小行星進行實驗。現在,那顆被選中的小行星,已經被安裝在其上面的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成功的推進到了地球的同步軌道。

  原本唐風是想在實驗那種超級等離子推進器的同時,將富含著礦產資源的小行星搬運到地球的近地軌道,可隨著唐風意識到這種捕獲礦產小行星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太多,同時唐風在掌控了整個太陽系之后,發現用星核搬運礦產小行星更輕松時,唐風這才果斷的終止了搬運礦產小行星的想法。

  而讓這顆小行星代替巴奈特王子號成為修建平臺基礎的計劃,也是后來唐風在掌控了整個太陽系之后才和施密茨博士共同想出來的。

  只不過,當初為了這兩臺實驗性的超級等離子推進器,唐風駕駛著鸚鵡螺號沒少往返于地球和小行星帶之間。

  在決定這個計劃的時候,地球人還沒有那個能力把這么大個的超級等離子推進器運送到小行星帶,其實別說是這么大個頭的等離子推進器了,就算是把一個人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里的小行星帶,地球目前都不具備這種條件。

  錯非也就是唐風擁有了鸚鵡螺號,否則用小行星充當建造平臺基礎的這個計劃,幾乎就是無法展開的。

  這個計劃就是唐風利用鸚鵡螺號把建造那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的材料運送到選定的小行星上,然后等材料運齊之后,再把相關的科技人員送到小行星上,然后在小行星上安裝這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和兩臺可控核聚變反應堆。

  運送材料什么的倒好說,利用星核空間,唐風可以一次性的將所有的材料都運送到小行星上。運送那些科技人員也好說,鸚鵡螺號內部盡管空間不算大,但一次性運個二三十個人還是沒問題的。

  關鍵是在建造超級等離子推進器的時候,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意外,而唐風又暫時還不想暴露星核,因此唐風就不得不一次次的往返于地球和小行星帶,同時還要分出心去保護那顆小行星。

  最多的時候,那顆最大直徑只有1.1公里的小行星上,可是云集了超過120人的安裝團隊,除了一開始的那二十五個工程師之外,剩下的那些都是后來唐風從地球上拉過去的。所以唐風必須要為這些寶貴的人才的安全做考慮。

  這么丁點的小行星,幾乎沒有任何引力,說個毫不夸張的話,如果站在上面的人不戴頭盔沖著地面打個噴嚏,都能夠把自己“射”到太空中去......

  當然,不戴頭盔打噴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這也說明了在小行星上工作是多么的危險。這些工程師們每次從臨時居住的、固定在小行星表面的臨時房出去之后,每個人的腰里都必須要拴好安全繩,而且每個小團隊中的人都是彼此通過安全繩串聯在一起的,最后一個人以及打頭的一個人,會將安全繩固定在固定環上,以防在工作時用力過大把自己彈到外太空去。

  而且小行星的運轉軌道也是毫無規律的,原本運轉的很正常的小行星,或許在經過一顆體積比較大的小行星時,就會因為那顆體積比較大的小行星的引力而突然改變運轉軌道。

  這個時候,就需要遠在太空中的唐風出力了。雖說用星核保證這顆小行星的運轉軌道是很輕松的,但架不住唐風要時刻關注這顆小行星啊!因此在那三個多月的時間內,可真沒讓唐風少操心。

  在小行星上做這些工作無疑是非常危險的,但這也是一種極大的鍛煉。

  人類在此之前,還從沒有在如此小引力的星體上這么大個頭的東西,所以說,這次在小行星上的工作,也是人類一筆極為寶貴的經驗財富,最起碼當這顆小行星按照計劃抵達地球近地軌道充當搭建平臺基礎之后,這些曾經在小行星上工作了三個多月的工程師們可就是一群擁有豐富經驗的高級人才了。

  沒錯,在這120個人的共同努力下,那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的工作,僅僅是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

  那兩臺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好說,因為那兩個比標準集裝箱大點的反應堆是早就在地球上好的,然后直接運抵目標小行星就可以。在小行星上工作量最大的就是安裝那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

  這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的各個部件早就在地球上建造完畢了,這些工程師們在小行星上只要起來就可以了。關鍵是這兩臺等離子推進器如何固定在小行星上,這才是最大的難題。就好像蓋樓一樣,打地基才是最關鍵的。

  唐風可不會利用星核提前將安裝等離子推進器的地基弄好了,既然是實驗,既然是為了積攢經驗,那么這一切都必須要那些工程師親自來做才可以。

  也幸虧在這幫工程師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施密茨博士。早在唐風將選定的小行星的高清圖片發送到施密茨博士的郵箱之后,施密茨博士就已經計算出了最佳的安裝地點和安裝方法。

  小行星盡管相比起其他天體而言,體積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對于這一百二十人的團隊以及那兩臺等離子推進器而言,小行星還是非常大的。

  這畢竟也是一顆長達1100米,寬足有700米,厚度也超過500米的一顆小行星,施密茨博士選定的安裝那兩臺超級離子推進器的兩個工作面,面積也都超過了0.45平方公里。這個面積甚至比梵蒂岡的國土面積還要大......

  這120人分成兩撥在兩個工作面上工作,真的是不顯什么。

  為了固定這兩臺等離子推進器,施密茨博士采用了一個看起來最笨,但實際效果卻是最好的一個辦法,那就是用高強度的碳納米管纜帶將整顆小行星攔腰包裹起來。寬達十五米、厚足有三十厘米的碳納米管纜帶有足夠的強度保證讓那兩臺等離子推進器固定在小行星的兩個面上。

  相比于將整顆小行星鉆透,然后從兩面固定這兩臺超級等離子推進器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施工難度最低,而且保險性也更好。經過計算,這種方法足夠讓這兩臺等離子推進器非常牢穩的固定在小行星的表面上!當然,這也要多虧了碳納米管技術的發展,否則,這種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因為也只有這種寬度和厚度的碳納米管纜帶,才能夠承受得住這么大的力量。

  這顆小行星就是在這樣的方式下,經過了五個月的加速,然后又經過了十七個月的減速,最終是成功的被搬運到了地球的同步軌道......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第一次搬運小行星!(

無線電子書    大礦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