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零八章 春宴(二)

30春宴  69年5月0日,晴。

  陽光明媚的松花江畔,一隊身穿土黃色軍服的士兵正在沉默地行軍著。地面有些泥濘,時不時有人滑倒,但他們很快又爬起了身,繼續加入行軍隊列。

  跟在他們身后的是一些穿著各色雜亂服裝的山丹人。他們有的穿著東岸本土較為流行的牛仔服,有的穿著棉大衣,有的穿著皮袍,有的甚至還穿著較為單薄的麻布衣服,體現了他們不同層次的經濟實力。

  這些人都是來自外東北七縣的民兵,被征調而來參加北滿地區軍事行動的,大概有兩千人出頭的樣子,平均一個縣也就三百人,實在可憐。當然我們這不是說這七個縣不盡心盡力,事實上他們要在縣城等重要節點設置留守部隊,要在交通要道上派遣巡邏部隊,有時候還要派人去一些偏遠地方進行征稅,能夠擠出三百人來真的是不容易了。

  外東北七縣,單論面積來說,可能超過了五十萬平方公里,也許有六十萬,但人口實在是太稀少了,算上移民及生活在這遼闊區域內的原住民,總共也就二十幾萬人的樣子。而且就這二十余萬人,也是東岸人估算的,事實上他們能夠穩固控制在手里的不過十萬人上下。其他十余萬人,要么從未被控制過,要么無法穩固控制,這既和東岸人的實力有關,也和當地復雜的地形及人民的生活習性有關——過了一個冬天你就找不著整個部落了,都去了別處了,這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沒辦法。

  還好現在東岸人的控制力也在慢慢增長,這主要是通過經濟和宗教兩方面來實現。經濟方面來說,通過設置定期貿易集市的方式,與散布在廣闊區域內的山丹人進行貿易,令其被東岸人豐富的各類商品所吸引,自覺不自覺地向集市附近靠攏,最后改游牧、漁獵生活為農耕定居生活。在這方面,達斡爾人做得最不錯,各個貿易集市、交通節點附近居住的多是他們,以種植黑麥、蔬菜及一些水果為生,順便飼養些馬匹牛羊什么的,農閑時再捕點魚、養點蜂,日子倒也過得去。

  東岸人猜測,這和達斡爾人是契丹人后裔有關。契丹這個民族,建立了遼國達29年之久,素來積極學習漢文化,以農林牧漁為生,工作比較雜,什么都有。因此,達斡爾人雖然現在文明水平有嚴重倒退,遠遠不如幾百年前的契丹人,但多多少少有一些文化遺澤存在,因此在農業方面表現較為出色也就很正常了。

  這些契丹后裔有理由感謝東岸人。歷史上他們的人口在北滿及外東北還是很多的,但經歷了滿清朝廷的不斷征服,以及俄羅斯哥薩克的血腥屠殺之后,人口銳減,下降到了鼎盛時的幾分之一。不過在這個時空當中,因為東岸人的過早介入,哥薩克對達斡爾人的危害尚在可控范圍之內,很多著名的屠殺還未發生,而滿清朝廷也早早失去了對這些土地的管轄權,自然更危害不到他們了。

  如今,達斡爾人在東岸政府的幫助下與外界展開了較為頻繁的貿易,同時很多定居的人有機會接受粗淺的基礎教育,衛生習慣大大改良,整體文明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人口數量也在觸底之后慢慢反彈,確實是賺大了。

  如今這兩千余名士兵里,達斡爾人就接近一半,其次是漢人,剩下的才是鄂溫克人、鄂倫春人、蒙古人等小民族。當然現在東岸人在整個外東北和北滿地區實行東岸化教育,不區分民族,統一取漢名,用漢語,因此軍隊里同行的也是漢語口令,大家又常年在一起集訓、戰斗,指揮起來是沒什么問題的。

  兩千民兵攜帶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的,燧發步槍固然是人手一枝,但如刀槍劍戟之類的冷兵器卻也不少,用起來似乎也更為順手。畢竟,他們在戰斗中要么承擔后勤運輸工作,要么在關鍵時刻充分陷陣,這時候用順手的武器確實更合適一些。

  民兵里面表現優秀的會被補充進新軍當中,從此待遇和地位都有較大的提升。就比如眼前的這支來自第三團的步兵營,里面就有大量曾經的民兵,但這會都穿上了咔嘰布軍服,領了四元五角軍餉,確實大不一樣。

  而說到第三步兵團這支外東北地區唯一的新軍部隊,最近似乎也遇上了好事,要進行擴編了。按照登萊廖司令的想法,這支部隊原則上將擴成三個步兵團,另外再將黑龍江保安團補充進來,組成一個騎兵團,這樣就有一個師的架子了。

  這個新編成的師,番號基本上也確定了,叫新建陸軍第七師,下轄步兵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團,以及騎兵第七團,外加一些師部直屬部隊和參謀勤雜人員,總兵額約7500人。如此一來,整個遠東五藩的東岸新軍就有七個師了,足足五萬多人,軍容非常鼎盛。

  所有新軍七個師,今后將一律取消前面的冠字,如遼東新軍第一師、浙江新軍第二師等等。全部七個師的作戰、駐防區域不再局限于某個地區,而是會在整個遠東五藩地域內輪戍,以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軍事資源。

  不過,每個師的補充系統卻沒有進行改革,仍然設在原來的地方。比如,第一師的補充營就設在丹東,第二師的補充營則設在定海,仍然是從當地補充兵員,維持部隊的規模。今后第七師的補充營,基本上也確定了,就設在伯力縣,就近——好吧,這不能算“就近”了,第七師是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選兵——補充兵員。

  所有七個師的槍械、火炮都是在庫頁島的大泊、黑水兩縣生產的,一部分彈藥也是產自于此,一部分則來自登州的養馬島軍工廠。軍服、彈藥包、皮靴、武裝帶、水壺等玩意,則委托給地方加工生產,廠子主要集中在登萊和寧波,后者都一些。

  培養軍官的學校今后原則上也將統一設在滿蒙開拓隊的首府海參崴,即正在籌建中的海參崴陸軍學院,用以培養尉級以上軍官。士官的培養則仍由各師自己的隨軍學校自己想辦法,但海參崴陸軍學院會定期派遣教官過去進行指導,以提高其教學水平。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東岸人對新軍的控制還是比較有力的。軍械生產控制在自己手里,軍事教育控制在自己手里,軍隊薪餉也是統一集中發放,人事升遷任免更是操之于來自本土的高級軍官之手,這就極大避免了地方勢力的插手,使得這支軍隊成了政府手里一支強有力的武裝力量,一個非常好用的鎮壓工具。

  兩千多人的部隊繼續前行著。除了馬匹時不時的嘶鳴聲外,就只有沉默的軍人身上各種裝具的碰撞聲了。他們此時離哈爾濱堡已經不遠,道路兩側已經出現了一些軍事哨所,傳令兵也已經與哈爾濱方面派過來的斥候接上了洽,那邊已經在殺豬宰羊,準備款待他們這支遠道而來的援軍了。

  當然了,最近來自各地的援軍數量其實不少,除了他們這支部隊外,生活在北滿地區的各部也來了不少人,開始到哈爾濱堡和模范堡兩地集結。這都是離得近的,離得遠的都還在路上,但一般來說六月下旬肯定就能趕來,然后隨東岸大軍一起出兵,向東掃蕩。

  哦,對了,這次東岸人出兵,其實嚴格來說是分三路的。其中一路從模范堡出發,規模不大,大概一千多人的樣子,掃蕩松花江、烏蘇里江一帶的狹長區域。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也會越過烏蘇里江,向東進行進一步的掃蕩,反正當地有東岸人設置的定居點,多少能提供一些物資補給。

  第二路,其實是主力,共計有六千多人,一路直撲寧古塔方向,肅清當地殘余的清軍及其附庸部落。這路由陸軍少校魏文度親自指揮,匯集了精兵強將,光大炮就上了二十門,還有大量騎兵,打的就是徹底吞下這塊區域的意圖。

  這一次,東岸人不但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上超過清軍,在人數上也是大大占優,這在滿洲地區的東、清武裝沖突中,其實是不多見了,同時也反應了兩國在滿洲——尤其是北滿——力量對比上發生的巨大變化。東岸人沿河設置了一連串的定居點,然后以此為依托進行屯田,收編各路部族武裝,如今已有小成。反觀清軍,不但駐防軍隊數量屢次削減,這寧古塔的地位也是未定,尋廢尋立,這自然談不上什么發展了。他們到現在也只是迫于形勢,從關內調了不少漢軍到南滿地區防備東岸人,同時對那些偷渡到遼東半島墾殖的山東人予以默認,至于說大舉開關讓漢人涌入滿洲墾荒,增強他們在當地的實力,對不起,還辦不到,短期內誰敢提出這個會背上極大的政治風險,可不是鬧著玩的。

  南滿地區都如此了,北滿地區只會更加不堪。所以,你現在便看到了,潛心移民、種田的東岸人可以輕易調動起兩路近八千人馬進行遠征,而清軍卻知道依靠當地少少的不足兩千名八旗士卒進行防守,這力量對比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東岸人的第三路人馬來自海參崴方向。這一路預計將派出第三步兵團的一個營,外加若干收服的野人女真部落兵,湊個兩千人人上下,沿著烏蘇里江向北出發,然后折向西,與哈爾濱方向派來的部隊兩路夾擊,擊破寧古塔及其周邊地區的清軍。在這之后,他們將再度轉向東面,掃蕩之前他們甚少涉足的烏蘇里江與大海之間的遼闊區域,即后世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盡可能多地收服這里的土人部落,并趁機設立若干定居點,派遣官員,正式建立起統治體系。

  三路人馬,差不多一萬人上下,毫無疑問破了東岸人在北滿用兵規模的歷史記錄了。北滿地區上一次出現超過一萬的兵馬規模,還是三十多年前滿蒙八旗與俄羅斯哥薩克開戰呢。再往前的話,還是在黃臺吉時期,兩次調動大軍征討索倫人,抓捕野女真充實兵員,那兩次大概有一到兩萬人的規模。

  所以,東岸人這次調集了上萬人馬征討寧古塔及濱海地區,在北滿地區各部看來當真是軍威赫赫,無法直視了。很多部落大概都不會興起太多的抵抗念頭,就會被開過來的東岸軍隊給收編,然后再令他們出兵,部隊規模如滾雪球般擴大,直到徹底碾碎所有反抗勢力為止。

  69年6月23日,所有部隊差不多都集結完畢,魏文度少校在松花江畔大宴各部首領,誓師出征。而在他們之前十天,海參崴這邊的兵馬早就已經悄然北上了。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無線電子書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