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八十章 結束與開始(二)

  大隊人馬抵達貝克奇薩萊時已經是4月中下旬了,克里米亞半島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高文剛對這里遼闊壯麗的風景百看不厭,就如同他對拉普拉塔大草原的萬般迷醉一樣,可惜這里離東岸終究太遠了,不像拉普拉塔平原那樣可以被手拿把攥地控制在這里,這一點殊為遺憾。

  不過,克里米亞半島無法被東岸人占領,卻并不代表他們會坐視這里被俄國人控制——或者更陰暗一點說,這里被韃靼人的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就真的符合東岸的利益嗎——他們更希望南俄平原維持現狀,克里米亞汗國繼續存在下去,作為限制大陸強權俄羅斯的一道鎖鑰。

  所有大陸強權,無論是法蘭西、奧斯曼土耳其、俄羅斯還是中國,都是航海立國的東岸所必須極大遏制的。除了要限制他們的經濟實力外,還要惡化他們的外交環境,嚴密封鎖他們獲得新技術的可能性(除非東岸人有別的戰略需求能給他們開一道口子),盡最大可能削弱他們的實力。只有如此,偏居世界一隅的東岸才能更愉快地蹦跶下去,不然當拿破侖之類的人物建立起強大的陸權時,還有東岸人什么事?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如今的克里米亞汗國,就是東岸人悄悄埋下的一顆種子,作為遏制俄國第一線的種子。至于種子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那就不好說了,不過至少,克里米亞人對于強大自身,以便能夠更好地對抗俄國的威脅,是有很強的自主意愿的,這便足夠了——你可千萬別以為這個半游牧半封建的國家統治者都是傻瓜,事實上這個劫掠成性的國家兩百年來干得還不錯。

  他們先投靠了奧斯曼取得一個大靠山,然后利用周邊的局勢變化不斷加入次強一方打擊最強一方,早年出動數萬鐵騎攻擊征服了烏克蘭的立陶宛大公,使得其國勢衰弱最后于波蘭合并;后來他們又加入俄國一方對抗強大的波蘭,因為波蘭人在烏克蘭的統治已嚴重威脅到了他們國家的存亡;再后來就是幫助哥薩克從波蘭人手里獨立,以及幫助波蘭攻打吞并了哥薩克武裝的俄羅斯,總之平衡政策掌握得相當不錯,這足以證明克里米亞汗國的領導人不是什么蠢蛋和傻瓜,雖然他們這么多年來也不無失誤就是了。

  當然他們的失誤嚴格來說怪不到他們自己頭上,因為自從很多年前被十二萬韃靼騎兵血洗了莫斯科之后,這么多年來俄國人的力量一直在穩步增長,國勢一直在穩步上升,且從未被打斷,這不是韃靼人的錯,因為他們本就沒這個實力去打斷,而是只能延緩,事實上在延緩俄國崛起這方面他們已經做到極致了。

  但時代在變化,技術在發展,生產力在進步,克里米亞汗國的體制在17世紀愈發顯現其笨拙、落后的一面,原本剽掠如風的克里米亞騎兵也在裝備火槍、大炮的俄國射擊軍面前占不到太多便宜。相反,因為國力的差距,他們在爭奪阿斯特拉罕、諾蓋等金帳汗國遺產的過程中被俄國擊敗,使得國土被限制在了半島及黑海北岸這一圈上,再也沒有寸進的余地,除非他們擊敗已成生死大敵的俄國!

  這樣一個處于被鎖住狀態的克里米亞,造就了一批對國家未來前途感到焦慮的貴族群體,而這同樣也給了東岸人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間。不然的話,人家憑什么會認為你說的是對的?你算老幾啊!

  而東岸人改造克里米亞汗國的第一步,就是說服他們的大汗和議政貴族們建立起一支“現代化”的常備軍隊,而不是繼續使用以往那種動員牧民參軍的落后體制,因為那只會越來越難以招架俄國飛速進步的陸軍。

  常備軍的規模在三千多人的樣子,多為步兵和炮兵,從黑海北岸韃靼封建主旗下征募,也有少部分來自半島上的破產牧民,平日里駐扎在著名的“韃靼壕溝”防線內。教授這些人步兵戰術的是來自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的軍人,當然也有少部分東岸軍官,但不占主流了。

  當然單靠三千余人是無法守御偌大的防線的,因此尚有一批數量同樣在三四千之數的騎兵隊伍駐扎在那兒,與步兵守望互助。不過這支騎兵隊伍原則上不是由貝克奇薩萊方面供養,而是由地方封建主和游牧首領們輪番派出自己的部伍去戍守,指揮權則統歸阿迪勒大汗本人,說起來有點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了。

  長期供養、維持一支數千人的常備軍所需的金錢不是什么小數目,尤其是對克里米亞這么一個半游牧國家就更是如此了,因為他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從外界進口了。不過也幸好這么些年來,東岸人與他們之間持續不斷的奴隸貿易極大充實了他們的國庫,使得他們有充足的本錢給自己的軍事裝備更新換代乃至購買諸如煙草、蔗糖、香料之類的“奢侈品”享用。

  另外就是第聶伯河貿易也讓他們沾了些光(雖然這條貿易線因為國際局勢的原因而有些不太穩定),充當了稅吏的韃靼人保守估計每年能從中收到超過兩萬金色庚的稅款,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多,但也不無小補,至少可以以折扣價從東岸進口八千桿32丙式燧發步槍了。

  再者,也不能忘了東岸人千方百計幫他們設計的位于黑海北岸肥沃的黑土地上的糧食種植園產業,當地的糧食、皮革、干酪這些年來遠銷以熱那亞為首的一干保守缺糧困擾的意大利城邦國家,讓克里米亞汗國多了一筆收入來源的同時,也多了一扇對外交流的窗口——雖然這扇窗口因為奧斯曼帝國商人壟斷糧食貿易的緣故而被人為關閉了不少,但終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一個避免他們被文明社會逐漸疏遠機會,日后能不能把我就要看他們自己的努力了。

  總而言之,克里米亞汗國目前與東岸關系良好,兩國間的貿易相當頻繁。東岸通過貿易的方式進行惠而不費的有限度的援助,克里米亞汗國面對現實的危機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到了18世紀時局勢日益艱難時才想到尋求改變。不過,東岸人也不能過于樂觀,與人口眾多、民族矛盾突出、宗教信仰復雜的奧斯曼土耳其不同,克里米亞汗國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問題,草原遺風甚多,人民剽掠成性,勤勞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土爾扈特人,整個國家幾乎就躺在奴隸身上過活,也是沒誰了。

  而且,克里米亞韃靼人究竟能不能突破沙里亞法和成吉思汗法典的局限,進化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新思想,恐怕也是個未知數。奧斯曼土耳其后世能出個凱末爾,但克里米亞這種基礎薄弱的國家恐怕不行。不過,這都是以后很久遠的事情了,到時候怎么樣誰也說不準,東岸人目前該怎么辦還得怎么辦,一切按計劃來,對俄羅斯、法蘭西、中國這些陸權大國的遏制必須從點滴做起。

  “克里米亞半島本身還是稍顯干旱了些,這對于谷物種植稍顯不利。”坐在貝克奇薩萊城內一座用石頭建造的房屋內,給自己泡了一杯咖啡的高文剛坐在自己的助手馬拉提對面,用點評的語氣說道:“一旦黑海北岸的領土盡失,韃靼人光靠韃靼壕溝茍延殘喘,這日子必定是極為難過的。克里米亞半島,養不活多少人口和軍隊,充其量也就是惡心下俄國人,使其無法取得優良的港口罷了。”

  “但要使得韃靼人不丟掉黑海北岸的土地,但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其實是很不足的,必須尋找外援。”韃靼裔出身的馬拉提語氣平靜地說道。自幼在東岸成長、生活的他對克里米亞其實是沒多少感情的,即便他因為血統和出身關系而頗受阿迪勒大汗的賞識,也改變不了什么,畢竟他的事業都在東岸。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幫助克里米亞韃靼人聯絡上生活在阿斯特拉罕故地的‘親戚’(蒙古人后裔,雖然他們可能未必會任韃靼人為親戚),比如土爾扈特人、杜爾伯特人等等。但難度也相當不小,土爾扈特人自視甚高,向來不怎么看得起韃靼人這些信奉了伊斯蘭的家伙,雙方之間的關系也頗有些不睦,能不能說服他們與克里米亞人聯手,也很難說呢。”高文剛一邊用勺子在咖啡杯里使勁攪拌,一邊皺著眉頭說道:“對了,這次聯絡斯捷潘·拉辛起義部隊的事情辦得怎么樣了?我記得距離上一次傳回消息很久了啊…”

  “還沒有新的消息回來,但我認為他們很可能還活著,因為這次過去的好手相當不少,裝備也不差,只不過那邊局勢混亂,很多消息不便傳遞罷了。我猜測,他們很可能已經深入到了伏爾加河下游一帶,如果當地的蒙古人或被拉辛打散的俄國地方軍隊不攻擊他們的話,他們也許能夠幸運地抵達里海一帶,因為很多人都傳說拉辛目前就待在那里。”馬拉提從包里抽出一份手繪地圖,一邊在上面比劃著,一邊說道:“其實,如果確認拉辛及其部屬真的在那片區域活動的話,那么通過波斯人的地盤入境,與他們取得聯絡應該是一件比較靠譜的事情,就是不知道這個家伙是不是如傳說中那樣,自高自大,看不上我們的人,當然波斯人允不允許我們入境也是個問題,雖然我覺得問題不是很大。”

  “盡人事,聽天命,能爭取就爭取,不能爭取就算。”高文剛放下了手里的勺子,思索了下后說道:“不然我們又能怎么辦呢,我們已經盡力了,誰也無法指摘我們。遏制俄羅斯這種國家是長期的國策,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這次不行了還有下次,拉辛自己作死也怪不得旁人,我就不信沒了他我們還干不成事了。當地的蒙古人及其后裔也不能忽視了,能聯絡也聯絡下吧,即便不能說動他們為我國利益服務,以后萬一生意做開了也是條路子嘛。放心,沙皇在那些地方的統治實在是太粗疏了,而且他的主力部隊也被波蘭人牽制在了第聶伯河左岸。雖然俄羅斯與波蘭已經簽署了瓜分烏克蘭的協議,但目前其警備反俄的哥薩克不少,有得他們頭疼呢,而且波蘭人遲遲沒有撤軍,阿歷克謝沙皇就敢撤軍了嗎?沒有那十萬名精銳的野戰部隊,就靠一些民族成分復雜、戰斗力可疑的南方俄國地方雜牌部隊,是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的,他們甚至連剿滅拉辛的起義部隊都做不到,以至于不得不使出招安的丟人法子,不是么?”

  馬拉提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俄羅斯那些遲緩笨拙、士氣低落的軍隊的,但也承認他們的戰斗力要高出以流亡哥薩克、破產農奴、馬匪土匪為主的拉辛起義部隊一籌,一旦雙方正面交戰,起義部隊被剿滅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好在目前沙皇的主力部隊被拖在了東烏克蘭一帶,無法抽調足夠的兵力東進平滅起義,因此只能坐視拉辛起義軍在南俄各地攻城略地,打土豪分田地(好吧,打土豪是有的,分田地木有…),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捏著鼻子“特赦”,妄圖招安拉辛一伙人,這在對待下層人民一貫比較殘酷、嚴厲的俄羅斯貴族當中,是很不常見的,由此也可看出拉辛起義給沙皇造成了多大的麻煩,差一點就沒法與波蘭人簽署和平協議,將東烏克蘭落袋為安了。

  “慢慢來吧,這事不急的。”高文剛最后又說道:“烏克蘭已經成為了一個地理名詞,舊的格局已然結束,新的格局正在塑造,我們可要睜大眼睛了,力爭為國家的百年大計打好基礎,這也是我等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

無線電子書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