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十一章 諸慧生

  喂飽了青龍白虎,陸正自己卻突然不想吃了,他將烤好的一只野兔又丟給了青龍白虎,自己卻走回了洞中,在還元樹下坐了下來。荒未央說自己已經突破知心大成了,但他自己卻還沒有好好體察過身上發生的變化。

  盤坐還堯樹下,靜坐調息,隨心入定,運轉神識察知周身,便發現了自己身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讓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知心境!

  修行到了元神化顯之后,可謂入門,入知身境。何謂知身?就是了然洞徹自己的肉身!是誰知身?毫無疑問,自然是元神。

  元神化顯之后,元神可見身中一切,把這間屋子看得無比的清楚,肉身運轉與天地有著莫大的關聯。元神化顯之前,肉身必必須洗煉純凈,元氣充沛而一身運轉無任何滯礙。元神化顯之后,可見氣血運轉符合天時之動,經絡運行有著日月升降之變。天地之間有朝暮,肉身之中也有動靜,這是一種玄妙之感,難以言說卻是清晰存在。

  此時的自我不再是那個被外人所見的肉身軀殼,似乎更應該就是元神,就如同一個人將目光從窗外收回,看見了自己身處的屋子一樣,屋子里的一切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如人在天地,此時身即是元神的天地。

  元神雖可見一切,但是無法觸動這一切,卻可以在神識感應之中漸漸突破肉身所限,與整個天地的生機元氣呼應,攫取天地之間的生機,借此煉化和強大肉身。但是這種強大卻是有限度的,舉凡天生之物,必然有數。超過了數,必是難以承受,產生破壞的結果。

  好比是一個人只能挑動兩百斤,這就是數。如果超越了這個數,讓他去挑三百斤,雖然他未必不能挑動,爆發之下也可以挑得起來,但是必然對肉身造成損傷。

  普通人很難知道自己的數究竟是多少,所以經常徘徊在過于懶惰和過于勤勞之中,有的人窮盡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到達那樣的程度,而有的人卻一輩子都在不斷地損傷自己。

  困此,修行人所謂的煉仕肉身,并不是一味將肉身鍛煉強化到一種不可撼動的境界,而是將肉身之運轉達到其天生之數,無過或不及,如此收到達到此形變化之極的效果。如果有人理解煉化肉身是把肉體變成堅逾金剛,那絕對是一種錯誤,因為肉身本身絕不可能產生那樣的改變。而且修行人講求的是神通,以神相通,需要的正是生機流布,但凡生機所在,絕非堅強而必為柔弱。

  佛門之中的云葉尊者所創的金剛神通,號稱天地之間無力可破。也不是說是肉身堅剛念鐵石,而是法力運轉形神之變,可阻擋天地之間任何之力,無論剛柔。

  知身之后,進一步的境界是什么?元神自在,神識由感內在肉身,冇漸漸突破限制,到達外感天地的境界。此時再度與天地相感之人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為肉身這個媒介已經變成了一種通道,元神可與天地直接交感。

  此時修行人要面對的問題便是這種交感對于元神的沖擊,如此直感會帶來種種幻覺,原本沉淀在肉身之中的諸般感受會在瞬間直擊元神,倘若元神不夠穩固,極有可能就被這些幻覺淹沒,從而讓修行人喪失自主而變成行尸走肉一般,或者直接因為幻覺不斷,而造成元氣內耗枯竭而亡。這便是幻劫。

  倘若平安度過幻劫,便能夠迎來修行途中十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知身大成。而到現在,陸正才明白何謂真正的知身大成,其實知身大成之后,已經是步入了知心境。

  元神與天地直接交感之后,經歷幻劫不迷,此時元神穩定凝固,重新與意識之感相合,恢復肉身本有之感。但是此時肉身已歷變化,意識之感受元神洗練清明,與之融合而名為心!

  心與神識是一還是二?只能說用則是二,歸元是一口但是卻需要修行人做一步功夫,那就是將心與神識融合煉化,這一步也就是陸正在樹上入定,感悟天地之聲之后,達到的境界,神識所在,心亦所在,心之所在,神識隨往,形神變化不二,斯感真如常在。當然了,陸正所感悟的天地之聲其中玄妙卻遠遠不止如此。

  既然有了心,已經能用心卻感受天地,但是還要做一步功夫,那就是返觀其心口如同知身境化顯元神感應其身一樣,此時需有心中之心感應其心變化,通透心之內外,得心之本相,方能知心。

  修行界中道門和佛門在此處,法訣就有極大的差異,知心之訣為門丙秘傳,即便是道門十一宗之內,知心之訣也是不一樣的。但陸正哪一宗的法訣也沒用,他是在荒未央和御龍訣的提點之間,結合天地之聲的感悟之中,自己進入知心境的。

  那就是他感悟的心之七情,以七情知心,不僅如此,陸正還以此知天地萬物之心。佛門之中的法訣,到此是觀此心是妄,直接將心給摘去了。而道門之中的法訣,往往是將心觀虛,以見天地之心,那陸正所觀之心屬于哪一門呢?只能說,哪一門都不是,卻是有著御龍訣的影響痕跡。

  心是什么?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或者是這個問題有著千百萬種答案,無論佛道,都只是指點了一個方向,即便如佛門的觀妄證空,每個人所證的空的確是相同的,但是證空之后對于每個人的影響卻仍舊是不同的。而且證空之后是有心逐是無心呢?這是佛門內的高深法訣了,陸正自然不知道。

  不管怎么樣,每個修行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心,所以才有知心境這個境界。這是圣宗所定下的名字,其實在知心境這個名中,圣宗其實也隱約透露出了答案,不管是佛門觀妄證空,或者是道門觀心是虛,其實所達到的境界都可定名為知心。

  此心無疆無界,隨意而感,隨念而生,主宰一身而有力,此力從元神、元精和元氣凝聚而來,在神識與心相融之際而生。因此,由心而言,此身如器,可為心所用。

  那么心之所向為何呢?此心又有何用?答案是無所向,亦無所用。修行人到此地步,不可妄自話念,否則即受自欺。若心有為,不入魔即入邪。

  何為魔?何為邪?此心本是元神內外交庶而生,因定中清明而有,并不是說七情便是心,而是因七情可見心。若從道門而言,此心非有非無有,要在虛而能容,能容而無所容,蕩蕩然,無可名狀,不可強名。若從佛門而言,此心非實非不實,要在觀妄而證其空,既是妄即同無有,證其空則亦不同于無。而如陸正則是依于七情而發!

  那么魔和邪便是以此交感之中內在躁動之欲為心,落入魔中,以外在所感之情為心,落入邪中。如陸正受魔邪,則是七情躁動,隨其欲所為而為,自喪其本,迷途不返。修行至此,當滅除六欲,安撫七情,歸本還原,安處不動之境,免于有為之亂,回復本來清明。

  到此地步,心不外馳,再度回身,一切心之所受,還回復肉身所感,此時方知肉身亦為我本,心既無為,冇身亦不成器。如此以無為之功,達心不忘身,身不欺心之境,身心方能通透而相合,如此可稱有我。有我而后有我之所為,所為不離其本,然后可以無所不為,便是知心大成。

  如同知身大成即入知心境一樣,知心大成亦是如于知道之境,陸正此時的境界正在于此,可稱聞道之始。道門修行人皆以聞道為小成,到了知道大成,便可稱得道。得道之修行人,便可以傳道于弟子,到了這個地步,修行人便可以開始收徒傳授弟子,為人稱師。

  這一切都是陸正在定中所明白的,修行到了知心大成,眼光和見識已然不同,心定慧生,從懵懂步入清明,所行有本,氣象已是不同,能隨所見而生種種慧悟,因其所聞而知計種境界。

  這種明白不假思索之力,不受見聞傳授之功,而是一種洞徹。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一個人原本身處黑屋子之中,盡管摸遍了一切,隱約有所感覺,但始終都是模糊的,現在一下子為他打開了一扇天窗,陽光灑入,照亮了一間黑屋子一般,對以前所不能明白的東西,一下子就明白了,更不必用任何言說。

  至此陸正身上的神通也起了極大的變化,有了更進一步的境界口千里眼和順風耳,不僅能比之前看得聽得更遠更清晰,而且能夠達到一種玄妙的所見能明,所聞能知的境界。比如拿來一株陸正從未見過的草藥,陸正就可以憑借眼見鼻嗅就能確定這株草藥的基本性狀,對自己有什么效用,當然更進一步的認知,也可以通過舌嘗,那自然會更加的精準。

  修行入知心而成種種法術,陸正已經到了知心大成,接下來便是可以學習種種法術妙用了。(

無線電子書    圣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