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305 喧囂焦點

無線電子書    巨星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兇手到底是誰飾演的?摩根、布拉德、雨果三位演員的分配和搭檔到底迸發出了什么樣的火花?最重要的是,能夠被羅杰稱之為“偉大”的作品,這絕對是十分難得的,上一次得到“偉大”贊譽的“低俗小說”至今還在影響著全美國文化走勢,那么這一次又將如何呢?

  這一切都成為了“七宗罪”上映之后最扣人心弦的話題焦點。

  羅杰對三位主角的飾演角色都沒有直接陳述,但卻對角色的演出贊不絕口,這也更加刺激了觀眾的好奇心。特別是首映式之后,參加了首映的觀眾全部都三緘其口,對于故事劇情拒絕討論,只是一再強調,“劇透就不好玩了,必須自己進入電影院觀看”。這本來是大實話,但是跟隨在觀眾對電影滔滔不絕的贊揚背后,就有些討人厭了:你們一直說好看,卻又不說出個所以然來,真是讓人又好奇又著急!

  顯然,參加過首映式的觀眾對于這樣的效果都洋洋得意,他們享受著自己知道結局的優越感,也享受著其他人心癢難耐的著急感,更是期待著其他觀眾走入電影院里遭受到驚嚇時的幸災樂禍。

  雖然也有小部分藏不住話的人提前劇透了,但是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消息的傳播顯然是掌控在主流媒體手中的,所以真正的結局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始終是一個秘密。幾乎所有媒體都配合了“七宗罪”劇組的宣傳策略,對最終兇手避而不談,這也將觀眾的好奇心煽動到了一個新高。

  更為討人厭的是,媒體們都對電影紛紛送上了贊譽!

  “美國周刊”評分九十,在影評之中如此說道,“這是一部有趣的、令人震驚的、精明的、骯臟的、非常令人不安的作品——你可能不喜歡你所看到的,但你一定會被這個故事所影響!”

  這種評論內容也讓人捉摸不透,“你可能不喜歡你所看到的”?但“美國周刊”卻給出了九十分的高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過,仔細想想“洛杉磯時報”所引發的社會深刻討論,這也就不奇怪了:觸動到社會敏感神經的作品,從來不是那么容易討人喜歡的,但卻沒有人能夠否認電影的深刻和精彩。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非常令人‘厭惡’的作品。”“好萊塢報道者”的評論也十分耐人尋味,再搭配八十八分的高分評價,就越發有趣起來,這也更加刺激了人們的好奇心。

  “紐約時報”也加入了這個行列,“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發人深省、驚險刺激的作品,但你卻很難從電影里享受到太多的‘愉快’。”八十五分的評價也是給予電影了正面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驚悚懸疑電影從來都很難討影評人歡心,就好像恐怖片總是會被冠上“粗制濫造”的名號、動作片總是會被認為“劇情空洞”一般,驚悚懸疑電影受制于自身的題材問題,平均分能夠上六十分的作品都已經不多見了,像“沉默的羔羊”當年獲得了八十四分的平均分目前依舊是影史記錄,所以這部作品最后也在奧斯卡上實現了大滿貫。

  客觀來說,“七宗罪”和“沉默的羔羊”從電影技術角度來說還是有差距的,但即使如此,“七宗罪”依舊得到了影評人們如此高的評價,諸多權威媒體都一致給出了八十分以上的評分,這也就越發顯得難得了。

  “華爾街日報”給出了八十分的評價,并且在評論之中說到,“一氣呵成的故事主線掩蓋了許多劇情漏洞,但依舊制造出了一個聳人聽聞、深思不斷的案件,安靜下來之后的反思成為電影最大的成功之處。”

  另外“舊金山紀事報”也同樣打了八十分,“這部驚悚懸疑作品從頭到尾彌漫著令人不安的病態氣息。”

  從“七宗罪”的諸多媒體評論就可以看得出來,這部驚悚懸疑電影的評分勢必是無法與“辛德勒的名單”、“低俗小說”、“日出之前”相媲美的,不僅有一片贊美之聲,同時這部作品也迎來了許多爭議,這本來就是一部存在諸多矛盾的作品,即使是為電影送上了贊譽的媒體也都以矛盾之詞來作為評價,顯然,這是一部需要人們靜下心來慢慢思考、細細品味的作品,這也就使得媒體對于作品的看法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喧囂的議論聲之中將其推向了輿論高峰。

  “舊金山紀事報”的五十分是首批評論之中的最低評價,他們認為“前提是這部電影的確耐人尋味,但整部作品黏糊糊、濕噠噠、裝模作樣、沒有絲毫驚悚嚇人。”如此毫不留情的影評幾乎是把電影說的一無是處,但他們依舊認同了電影主題核心的“耐人尋味”,這也的確十分耐人尋味。

  “今日美國”一向對雨果不感冒,難得能夠看到他們對雨果表示贊賞,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導演大衛芬奇試圖營造出更多陰郁、壓抑、恐懼的氛圍,試圖挖掘出連環殺手昏暗而恐怖風格之外的深層次心理情緒,但結果反而弄巧成拙,故事輕重不得當,主題模糊不清。”

  而六十三分的評價也清晰地顯示出這份報紙對“七宗罪”的態度了。

  “休斯頓紀事報”也同樣給出了六十三分,他們的評價是電影首映式結束之后首批火熱出爐的影評,作為全國性銷量前十的報紙,影響力不可小覷,顯然他們對“七宗罪”也并不感冒,“這是一部失去準星——但是一個迷人的、具有吸引力的失去準星的作品,這樣一部充滿一流人才的電影被迫成為了荒誕的雜糅體,可以感受得出來導演努力掙扎著試圖將廢話變得有可信度,但可惜,他的努力還是不夠。”

  有趣的是,“今日美國”、“休斯頓紀事報”和“紐約郵報”都是封殺同盟的領袖人物,“舊金山紀事報”也一度加入了封殺同盟,但這一次“七宗罪”上映之后,“紐約郵報”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閉嘴了,這著實是太過意外,結果“休斯頓紀事報”取而代之,成為了批判“七宗罪”的領軍人物。

  “導演試圖用宗教信仰串聯起整個故事,昏暗無望的城市大街,陰雨綿綿的天氣,老警官對人情冷漠的失望,悲劇的宿命式結局,這一切都讓人不禁開始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人類是不是逃不脫這七宗罪的宿命。從這點上看,影片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可是本片試圖表達的主題思想卻太過蒼白無力。

  七宗罪,其實就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說這些都是罪惡,其實就是在否定人性本身,是一種‘人生而有罪’的謬論。電影中的最人們看似有罪,應該受到審判,但這些其實都是兇手自己一廂情愿的極端偏見而已。

  人性不是罪,而走向極端的人性才是罪的根源。我們絕大部分的普通人都距離那種極端的人性還有距離,還沒有必要上升到對自己進行審判的高度。反而,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試著去體諒這種本性。

  在人物的塑造上,顯然不是導演的特長。

  老警官的老成和悲觀沒有足夠的細節鋪墊,除了一個提到一次的前女友之外,一個如此穩重而飽經風霜的人因為如此簡單的理由就陷入了迷茫,這顯然太過表面。更為可笑的是,老警官和年輕警官酒吧的一番看似沒有任何深度的談話,居然就沖擊到了老警官的人生觀,這又顯得太過簡單了。

  年輕警官的個性更是一大敗筆,除了沖動還是沖動,如此沖動的性格在演員淺顯薄弱的演繹之下毫無說服力,而情緒的轉折變化也太過簡單,他和妻子之間的愛情三言兩語之間勾勒了出來,但依舊不足以推動劇情。

  兇手就更是如此了。有限的時間里甚至沒有對兇手的背景進行任何交代,他看似上帝般的說教冗長無聊,自詡高人一等的身份終究也只是居住在破舊公寓里的社會邊緣人而已。劇情竭力展現兇手的睿智和聰明,顯然也因為糟糕的結局而毀于一旦。

  當然,單純從電影引發的反思來說,這還是一部值得討論的作品;但是從電影完成度來說,卻是一個失敗品。”

  “休斯頓紀事報”可以說是把電影狠狠地批評了一番,但依舊給出了六十三分這樣的評價,也符合其影評之中的諸多觀點。

  “休斯頓紀事報”的這篇影評遭到了“芝加哥論壇報”的吐槽,這也是許多人都沒有料想到的,“這是一部電影,而不是‘追憶似水年華’。”

  這著實是讓人忍俊不禁,“芝加哥論壇報”的意思就是,電影篇幅是有限的,導演在有限的時間內使用足夠多的細節勾勒出人物個性,這已經十分難得了,“七宗罪”真正的核心思想就是人們對社會冷漠的反思——而這一點也得到了“休斯頓紀事報”的認可。至于人物本身則完全需要依靠由演員的表演來支撐,從這一點來看,“芝加哥論壇報”又以這樣的方式對“七宗罪”表示了贊揚。

  雖然說在影評之中產生了爭議,有贊美也有批評,這也讓圍繞“七宗罪”展開的討論如火如荼地鋪陳開來,不過總體而言,諸多贊美之詞還是成為了主旋律,除此之外,在這一眾矛盾卻優秀的評價之中,對于演員的贊美之詞更是隨處可見。

  顯然,雨果和布拉德之間的正面對決,沒有人愿意錯過。

無線電子書    巨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