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1章 天圣銅人(下)

無線電子書    寶路天行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本書名看最快更新  “這是什么?真的是少林寺銅人啊?”孔四驚呼一聲,湊過來,四處找彈簧機關,搞不好還是易筋經呢!

  “還神仙姐姐,哦,神仙叔叔呢!”吳晨其實也不知道這是什么,不過跟練武的應該沒有什么關系,不管如何,他見黎老的摸樣,應該不是凡品。

  黎老卻不答話,激動得小胡子亂顫,雙手在銅人上,愛撫了好大一陣,那模樣,就是久違重逢的情人間,也要略微遜色幾分,吳晨幾人看得一陣陣的冒寒!

  等老頭心情稍微平復,就讓吳晨搭手,又把銅人重新組裝好,抬往樓上大廳,這次要比剛才小心得多了。

  人還沒到,黎老就扯著嗓子吼道:“土豪!快跟老哥幾個出來看國寶!”

  “什么東西,嚷嚷得!”李老性急,聽到吼聲,站起來,扯開大嗓門回了一句,迎出門外,只見黎老跟個班師的得勝將軍一樣,昂首闊步走在前頭,吳晨跟孔四又抬著那銅人跟在后面,徐少東和白荷則走在最后。

  “天圣針灸銅人!”黎老這次沒藏著掖著,一進門就宣布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

  “雖然還沒仔細鑒別,但我可以百分之九十九的確定,就是它!”

  “什么?!”這下連劉老都坐不住了,站了起來。看著吳晨跟孔四將銅人又放回到案桌上。銅色潤澤,看著就像一個躺著的半裸男子。

  “你是說宋天圣針灸銅人!”李老大聲的確認一下,見黎老點了點頭,幾個老頭子都走過去圍著銅人,激動不已。

  “不就是一個銅人么?就算做得精致些,怎么就敢稱為國寶呢?”孔四從沒見過這些老頭子激動成這樣,想問吳晨,又覺得他也不會知道,干脆問起徐少東來。

  “我好像聽說過,不過不是很了解。”徐少東也是不甚了了,忙活了一陣,有些口渴,就拿起茶壺來,幾個人猛灌了一通,等著那幾個老頭平復下來。

  不怪這些老人家激動!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失傳國寶,沒想到在今天重現天日!

  針灸自古就是天朝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記錄,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虢國太子突患“尸厥”,生命垂危。神醫扁鵲應詔入宮,用針刺、用艾條熏灼太子身體的經絡穴位進行救治,使得太子死而復生,留下針灸治病救人的傳奇佳話。

  北宋以前,醫生主要都是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經》指定的人體經穴,進行針灸治病。然而《皇帝明堂經》因唐朝末年的戰亂軼失,致使后來的針灸取穴,失去了標準。

  為了給針灸經穴重新制定國家標準,宋天圣四年,宋仁宗詔令醫官院重新編撰標準。醫官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著名的醫學家王維一,經過3年的努力,完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將它分別刻在5塊石碑上。

  因為宋仁宗認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詔命,根據《新鑄銅人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仍然由王維一負責設計,朝廷組織全國的能工巧匠,進行鑄造。最后終于鑄成了兩具一模一樣的針灸銅人,后人稱為“宋天圣針灸銅人”。

  “就算是醫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東西,也不用這樣吧?”孔四聽了半天,這最多屬于行業至寶,再說放到今天,只怕紀念意義,多于實用意義了吧。

  那可不是!黎老還在激動之中,教訓了孔四一番,這年輕人,不知道國寶的珍貴啊!

  天圣銅人被澆鑄為前后兩部分,利用特制的插頭來拆卸組合,完全體現了當時極高的人體美學和鑄造工藝。標有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鑿穿小孔,體腔內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

  因此,不僅可以應用于針灸學,也可應用于解剖學。西方醫學,包括很多國內不知道的人,一直詬病中醫沒有解剖理論,其實,至少到這個銅人鑄造完成的宋天圣年間,國人已經準確掌握了人體內部結構,只不過更側重于經絡學而已。

  從理論上證明了中醫,包括經絡針灸等學說,都是有實體解剖基礎的,并非后人所詬病那樣,憑空出現。“宋天圣針灸銅人”是天朝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它開創了世界上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

  除了理論上,銅人還有奇特的實用性。宋代每年都會在醫官院,進行針灸醫學會試,會試時將水銀注入銅人體內,將體表涂上黃蠟完全遮蓋經脈穴位。應試者只能憑經驗下針。一旦準確扎中穴位,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書中,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之為“針入而汞出”。

  針灸銅人鑄成之后,一具放在朝廷醫官院,用于學醫者觀摩練習之用。另一具放置在京城大相國寺的仁濟殿,供百姓前來參(本書名看最快更新)觀。“資圣薰風”成為汴京八景之一。

  可惜在靖康之亂的時候,兩具銅人都不見了蹤影,據傳其中一具是被金軍掠走,另一具則可能被人帶出汴京流入襄陽府,等到南宋趙構登基不久,趙南仲才將“宋天圣針灸銅人”送歸南宋朝廷。

  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兩年后金國滅亡,元朝趁機派遣使節到南宋威逼索要針灸銅人。懼于元朝的勢力,南宋朝廷只得將“宋天圣針灸銅人”獻出。

  后來,因“宋天圣針灸銅人”歷經200多年,“歲久闕壞”,急需修繕。在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廣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終詔命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復“宋天圣針灸銅人”。阿尼哥經過4年的努力,終于修復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獎并賜官。

  “宋天圣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廟。

  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建立明朝。此時,“宋天圣針灸銅人”和《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仍然放置在三皇廟內。

  到了明正統八年,歷經400多年的“宋天圣針灸銅人”已經昏暗不堪,穴位名稱也已模糊不清。明英宗詔命仿照“宋天圣針灸銅人”鑄造一具針灸銅人,人們稱之為“明正統針灸銅人”,與“宋天圣針灸銅人”“不差毫厘”。

  同時還仿制了宋天圣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明正統針灸銅人”被放置在藥王廟內,并一直保存到清代。

  明景帝時京城失守,在戰亂中,“明正統針灸銅人”被毀傷頭部,直到清順治時期才被修補好。()

無線電子書    寶路天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