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一五章 唉史閣部孰人壞我半壁天下?

無線電子書    亂清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趙景賢萬料不到輔政王來了這么一句,他張了張嘴,沒說出什么,再張一張嘴,還是說不出什么,最后,艱難的咽了一口唾沫,囁嚅著說道:

  “似乎…也不止一天…”

  “四月十八日——順治二年四月十八日,”關卓凡說道,“豫親王兵臨揚州城下,但沒有立即攻城,延至二十四日夜,紅衣大炮運到了,方始攻城,二十五日,揚州即城破,不是一天是什么?——一天還不到呢!”

  微微一頓,“不過就是一個晚上的光景!——這就是史閣部的能耐!”

  呃,輔政王史實居然如此之熟稔!

  趙景賢滯了一滯,再想了一想,小心翼翼的說道:“王爺,彼時,揚州城內,軍心已亂,降的降,走的走,兵力單薄,史忠…呃,史可法也是無可如何啊…”

  他本來是欲以“忠正”的謚號稱呼史可法,一轉念,算了,還是跟隨王爺的口徑吧!

  “兵力再單薄,”關卓凡說道,“到底還有劉肇基、何剛的兩支兵;江陰呢?有一支正經的兵嗎?人家守了八十一天,他史可法只守了半天,怎么說?”

  “這…”

  “再者說了,”關卓凡說道,“兵力單薄,民力不單薄吧?江陰城守,靠的是兵還是民?江陰彈丸之地,揚州卻是一等一的大城!八十萬生民,留著做什么用?——留著給人家一刀一個,像殺雞一般,殺的干干凈凈嗎?”

  說到最后一句“殺的干干凈凈嗎”,冷峭的語氣之下,已是掩蓋不住的激憤。

  揚州城破之后,多鐸以揚州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是為“揚州十日”。

  屠殺主要集中在城破當天——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一共七天,據王楚秀《揚州十日記》載,直到五月初二,清軍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載其數,前后約計八十萬余。”

  這是關卓凡“八十萬生民”之說的由來。

  這個話題太敏感了,趙景賢下意識的舔了一下自己的嘴唇,真不曉得該怎么答話了——連個“這”或“呃”都不大好說了。

  還有,輔政王的語氣,十分的古怪,他那種隱約的激憤,似乎不止是對著史可法的無能去的啊!

  王爺可是滿人,總不能——

  “民氣可用,”關卓凡繼續說道,“可是,史可法用不了!他也根本沒有想過去用!”

  “這…”

  “這不是憑空污人清白!”關卓凡說道,“其實,別說‘民’了,就是‘軍’——竹兄,考諸于史,平心而論,你說,史可法到了揚州之后,到底做了哪些戰守的準備?”

  趙景賢愣了好一會兒,說道:“史可法檄調各鎮援兵,可是,無一至者…”

  關卓凡“哈”了一聲,說道:“對,他也就做了一個‘檄調’的活兒!——除此之外,坐困愁城,一籌莫展!”

  頓了頓,“咱們倒來看看,閻麗亨守江陰,做了些什么?”

  關卓凡開始一個個的扳手指頭——

  “第一,將全城戶口,分丁壯老幼,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義兵,分班上城,按時換班。”

  “第二,劃區分守,責權分明,其中,閻麗亨自守北門之余,又同陳拱辰一起,兼負晝夜巡查四門之責。”

  陳拱辰,即陳明遇,字拱辰,“江陰三公”之一,高宗賜謚“烈愍”的。

  “第三,嚴加盤詰過往人員,肅清內奸。”

  “第四,委任擅長理財之人士,將城內公私物資,分類征集,統一分配使用——這一點非常重要,相當程度上,緩解了軍械糧餉供應的困難。”

  “第五,全力趕鑄守城工具,招各類工匠千余人,造弩千張、箭數萬枝;又用火藥敷于箭頭,中人立死;又造火磚、火球、木銃、撾弩,無不精妙犀利。”

  “其中的木銃、撾弩,很有意思。”

  “木銃類銀鞘,木制,內藏火藥、鐵菱角,投出之后,機關暴發,木殼崩裂,鐵菱角飛迸而出,觸人即死——哎,這不跟手榴彈或葡萄彈仿佛嗎?”

  “撾弩,則仿佛‘鉤鐮槍’,‘槍’身之上,裝了好幾個鋒利的倒鉤,桿尾系繩,激射而出,射中或勾住敵人,拖了回來,近前斬之!”

  頓了頓,“這樣東西,咱們現在是洋槍洋炮,用不著了,不然的話,倒要找能工巧匠,造了出來,用上一用。”

  呃,聽起來,略有些滲人,不過…好吧。

  “第六,收集人糞,摻上桐油,敵軍登城之時,煎滾澆下,可以燙穿皮甲,沾肉即爛。”

  “第七,儲備石灰,召集石匠,加固城墻。”

  “第八,請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轉曲》等,俾善歌者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悲歌慷慨,鼓舞士氣。”

  “閻麗亨領袖之下,整個江陰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一切戰守的準備,井井有條——不然,怎么可能力抗二十余萬大軍八十余日?”

  趙景賢不由暗自驚嘆了:閻麗亨的“功課”,王爺是真正做足了!他祭祀閻祠,真不是心血來潮的事情!

  “反觀史可法,”關卓凡繼續說道,“做了些什么?——除了檄調援兵、毫無結果之外,什么也沒做!干耗著!耗到城破身死,耗到幾十萬揚州人跟他一起,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那種異樣的激憤,又出來了。

  趙景賢暗暗透一口氣,正想說話,關卓凡又搶在里頭了:

  “啊,不,史閣部也是做了點兒事情的,他寫了遺書——專門登上揚州城西門樓,擺開架勢,吮毫搦管,一口氣寫下了四封遺書——”

  微微一頓,“遺書中,他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他自個兒呢,愿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嘿嘿,嘿嘿,哈哈,哈哈!”

  刻薄的冷笑聲中,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譏諷之意。

  趙景賢聽的背上隱約冒汗,想出口的話,又咽了回去。

  “另外,”關卓凡冷冷的說道,“史可法‘檄調’的援兵,可都是歸他本人節制的!他以閣部之尊,督師江北,經營一年,虛耗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就是臨到了兒了——‘無一至者’!”

  再頓一頓,“還不止——這班將領,非但不奉他的調,更幾乎都投降了本朝,掉過頭去,反成了攻滅南明的勁旅!——這就是他史閣部馭下的本事!”

  趙景賢默然片刻,開口說道:“南明藩鎮跋扈,尾大不掉,這個…驕兵悍將,也確實難制。”

  “那得看怎么個‘制’法兒!”關卓凡說道,“天底下豈有真正不可‘制’的兵將?”

  “是!”這一回,趙景賢重重點頭,“這個話,換一個來說,或許不能完全令人信納,不過,出自王爺之口,我是百分之百心悅誠服的。”

  這既是趙景賢的真心話,同時,也不著痕跡的捧了關卓凡一把。

  關卓凡微微一笑,“竹兄,你也會說奉承話了——不過,我倒大致可以居之不疑!”

  趙景賢正色說道:“王爺,事實如此,實非虛諛!”

  “好,好!”關卓凡再一笑,“咱們說回南明的藩鎮——”

  微微一頓,“都說南明亡于藩鎮——不錯,南明確實亡于藩鎮!可是,這班藩鎮,是怎么冒出來的?弘光朝之前,除了一個左良玉跋扈些之外,哪兒有什么真敢不聽朝廷調令的‘藩鎮’?說到底,還不是弘光君臣——包括史可法在內——自個兒造出來的?”

  自個兒造出來的?

  趙景賢沉吟了一下,說道:“我明白王爺的意思:弘光帝賴高杰、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等四鎮而立,武人由此坐大,終不復可制——不過,聯絡四鎮,擁立福藩,似乎只是馬士英和鳳陽守備太監盧九德兩個人的首尾——”

  頓了頓,“在這件事情上,史可法應該沒有什么責任吧?——他可是不贊成立福藩的啊!”

  弘光帝登基之前的身份,是福王。

  “沒有責任?——史可法的責任,就在他不贊成立福藩!”

  弘光帝可是昏君啊!

  “王爺,”趙景賢疑惑了,“我不大明白了——您什么意思呢?”

  “竹兄,”關卓凡說道,“請你仔細想一想,彼時——思宗殉國之后,以倫序而論,福、桂、惠、潞四藩,到底哪個才最有資格承繼大寶?”

  福、桂、惠、潞四王,是彼時南明政府能夠找得到的、血統上同帝系最接近的四個候選人。

  趙景賢眉頭微皺,想了想,說道:“福藩為神宗孫,桂、惠二藩為神宗子,潞藩為神宗兄弟之子,以倫序而論,自然是福、桂、惠三藩先于潞藩——”

  說到這兒,心中一跳,似乎已隱約知道王爺的意思了——

  “福藩和思宗同輩,”他繼續說道,“桂、惠二藩,卻長了思宗一輩——”

  頓了頓,“因此,福、桂、惠三藩之中,又以福藩的倫序最為合適——這個,‘兄終弟及’嘛!”

  關卓凡點了點頭,“是啊!如果是桂、惠二藩承繼大寶的話,就變成了叔叔接侄兒的位子——那不是太別扭些了嗎?”

  趙景賢心想,之前,老朱家也“別扭”過這么一回的——成祖不就是“接”了他侄兒的位子嗎?

  不過,這兩件事情,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桂、惠二藩,也不可能拿成祖的例子,來替自己繼位的合法性背書,所以,不必把話頭扯遠了。

  他嘆了口氣,說道:“如此說來——弘光帝之得位,其實是最正的了!”

  “不錯!”關卓凡說道,“本來,這張金鑾寶座,弘光帝大可以理直氣壯的坐上去,怎么會弄到非‘四鎮迎立’而不能得的地步呢?”

  “這個…朝中反對福藩繼位的聲音很大啊!”

  “誰反對啊?”

  “呃…東林。”

  “東林為什么反對?”

  “福藩不賢。”

  “不錯,福藩確實不賢,”關卓凡說道,“史可法還寫信給馬士英,說什么福藩‘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不可立’嘛!”

  頓了頓,“那么,東林主張立誰呢?”

  “潞藩。”

  “潞藩賢嗎?”

  “呃…也不賢。”

  “那就有趣了!”關卓凡說道,“賢愚之辨,福、潞二藩,半斤八兩,可福藩是‘近支’,潞藩卻是‘疏宗’,請問,東林為什么反對立福藩而欲立潞藩呢?”

  “這…”

  這確實不對勁兒啊!

  “竹兄,”關卓凡說道,“請你想一想東林和老福藩的恩怨!”

  “老福藩”,即弘光帝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

  趙景賢輕輕的“啊”了一聲,“當年,神宗和鄭貴妃,欲立老福藩為太子——”

  我明白了!

  “著啊!”關卓凡說道,“神宗和鄭貴妃想廢長立幼,東林堅決反對,雙方你來我往,什么‘妖書’、‘梃擊’、‘移宮’的幺蛾子,都是那個時候鬧出來的,最后,鄭貴妃終于不逞,老福藩只能乖乖去洛陽做他的福王——”

  頓了頓,“說的難聽點兒,東林一系、福藩一系,那是生死的冤家!——所以,東林怎么能夠樂意福藩繼位呢?”

  趙景賢呆了半響,緩緩點頭,“王爺睿見!”

  “至于為什么欲立‘疏宗’潞藩——”關卓凡說道,“就是因為潞藩是‘疏宗’才要立他!”

  趙景賢轉著念頭,“是不是這么回事兒——不考慮彼此恩怨的話,立福藩,理所當然,談不上什么‘定策之功’;而潞藩立,則是以‘疏宗’得繼大位,這個‘定策之功’,可就大了!”

  關卓凡雙掌輕輕一擊,“就是這么回事兒!——這就是東林的算盤!”

  微微一頓,“結果,拜東林之賜,這個‘定策之功’,落到了馬士英和‘四鎮’的頭上了!”

  “唉!”趙景賢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思宗殉國,新帝未立,”關卓凡繼續說道,“彼時,東林在南明朝內有極強的勢力,官居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更是事實上的在朝第一人,大權在握,福藩如果不聯絡四鎮,這個大位,還能有什么指望?”

  “就是說,”趙景賢面色凝重,“如果史可法不存門戶之見,一開始就以倫序擇福藩繼位,也就沒有藩鎮割據這一回事兒了!”

  “是的!”關卓凡說道,“而且,也沒了那么多沒完沒了的黨爭!”

無線電子書    亂清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