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14章 淪亡之因

  綠蟻新醅酒,泥紅小火爐。檐前飄白雪,窗下綻紅梅。一鉤簾幕紅塵遠,半室琴書韻味長。

  秦牧穿著一身黑色繡邊的常服,與司馬安、傅青主、顧炎武三人圍坐在火爐邊,爐上酒香彌漫,爐邊幾碟小菜,簡單而隨意。

  在坐的四人,年紀最大的司馬安也不過四十來歲,傅青主四十,顧炎武三十三。這冬日的黃昏,幾人隨意的圍坐在一起漫談。

  傅青主在哲學、儒學、佛學、道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考據等方面皆有精湛的造詣。不過秦牧更感興的是他對武術方面的研究。

  傅青主的武功秦牧沒有親眼見過,不過知道他練的是道家的氣功。第一次見到他時,他一身道袍,那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風采,著實教人難忘。

  傅山本名傅鼎臣,父母給他起的這個名字具有濃厚的封建政治理想和傳統禮教色彩。后來他自己把名改成了傅山,字青主。

  這一改就充滿了山林氣,他自己有詩云:“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從這詩中不難感受到在他的思想中透出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得。

  秦牧隨口問道:“傅學士,到了我這年紀,可還能練氣?”

  傅青主、司馬安、顧炎武三人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到了秦牧身上,一直以來,秦牧出入皆佩劍,連上朝也不例外,頗有些春秋戰國時王侯貴族之風。

  《說苑.善說》中記述楚國的王族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玉、帶玉佩劍,履縞。立于流水之上”。

  由此可見,佩劍和玉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一種冊封貴族儀式上必不可少的物件。

  劍和玉,有著特別的意義。

  君子如玉,佩戴玉石是要時時警醒自己,道德修養與品格應像玉石一樣。外帶溫潤,內具堅韌;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光華內斂不彰不顯。

  如果說玉代表的是君子的品質,那么劍代表的就是君子的志氣。

  古之君子皆佩劍,劍者,兵之君子器也,系于腰間,用之則行。不用則藏,以身養劍,由此成靈,或威武、或仁愛、或剛正、或機巧、或樸素無華、或氣沖斗牛,莫不發君子之志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秦牧好佩劍的為行不僅頗有上古君子之風,也正在慢慢影響著整個秦國,現在金陵城里。讀書人不再是人手一把折扇,搖來搖去,附庸風雅。不少人已經將折扇棄之。在腰間配上了寶劍。

  這些行為司馬安等人可以不管,但秦牧突然問起練氣之術,卻讓司馬安警惕了起來,可別變成嘉靖皇帝,沉迷在道術里不理政事才好。

  司馬安當即勸道:“秦王身為一國之主,當以軍政大事為重。這練氣尋丹之事,非明主所應問詢......”

  “呃?”秦牧愣了愣,灑然一笑道,“司馬先生想多了。本王問練氣之術,非為成仙,只為健體。”

  司馬安毫不回避地看著他的雙眼,以確定他的話的可信度。

  秦牧懶得多解釋,干脆轉開話題道:“兩宋之前,中國再積弱,也未曾全境陷于異族之手過,兩宋之后,前有遼金元,今有滿清,皆是咄咄逼人,使中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諸位覺得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或者是我們的政體出了問題,以至于屢有淪亡之險?”

  秦牧的話題轉變得有些突兀,不過幾人對他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比較習慣了。

  柳如是以侍女的身份,站在廳門邊,洗盡鉛華的她,有一種回歸真我的秀麗,玲瓏有致的身材有著少女的一樣的窈窕,又散發著一種成熟的韻味。

  聽了秦牧這個問題,她不禁悄悄望了秦牧一眼,凝神細聽。

  司馬安想了想說道:“在臣看來,與其說中國是被異族打敗,還不如說是被自己的文化所打敗。兩宋之前,強大如匈奴、突厥,都沒有國家概念,自遼國占領燕云十六州開始,他們大量吸引了我漢人文化,有了國家概念,不再象原來的游牧部族那樣,興也勃然,敗也忽焉。加上他們生于苦寒之地,依然保存游牧民族的彪勇,因此他們具備了淪亡我漢人江山的實力。”

  秦牧淡淡地說道:“這也就是說,游牧民族在不斷進步,而我漢人卻凝滯不前,失去了文化的先進性,所以我們一再面臨亡天下的危險。”

  對此,傅青主不予茍同,他辯解道:“秦王言過其實了,異族所能學到的,只不過是我漢人文化的一些皮毛,說咱們失去了文化上的先進性,這未免有些言過其實。”

  秦牧舉杯自飲一口后說道:“在本王看來,不管他們是學去了我漢人文化的精髓,屏棄了漢人文化中的蠅營狗茍,還是如傅學士所言,只學了點皮毛。但有一點卻不容置疑,他們一直在進步,而且是在快速進步,而我漢人卻停滯不前;

  與唐宋相比,大明無論是學術、科技、再到最基本的民眾生活,有多大改變呢?別跟我說咱們的火炮比唐宋利害,大明的鳥銃是仿日本人的,佛朗機炮、紅夷大炮是跟夷人學的。

  在文化層面上,漢唐的朗朗大氣不見了,剩下的只是女人臭不可聞的裹腳布。從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上,就可以看出咱們的思想扭曲成了什么樣子,諸位認為這也叫進步?”

  秦牧的話,讓在坐的三人驚愕不已,三人雖然都不是腐儒,但秦牧這話似乎有把儒家文化比著女人的裹腳布的嫌疑,這太讓他們震驚了。

  秦牧接著說道:“如今不光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進步,全世界都在進步,而我們呢?時至今日,儒家學說,朱程理學,已經到了不容挑戰的地步,誰若說一句不好,就是離經叛道;

  不管何種學說,一但它被奉上了神壇,他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儒家學說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尊大,不容挑戰,唯我獨尊。這本身其實就是對儒學的一種糟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儒學如果不能吸納其他學說,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遲早會被別人超越,被人屏棄。

  儒學漸趨于封閉,導致了我漢人的思想整體也日趨僵化,所以漢唐之后,咱們進步越來越小,甚至連生存的空間都遭到了巨大的威脅。

  常言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看如今的讀書人,成天就知道在秦淮河上風花雪月,做了兩首無病呻吟的詩詞,便洋洋得意,有幾個讀書人真的去行萬里路了?

  睜開眼睛看看,西夷從萬里之外,都打到咱們家門口來了,咱們漢人有幾個走出過國門?有幾個知道中國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秦秋時期孫子便留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到時今咱們漢人卻關起門來妄自尊大,再這樣下去,我中國今日不亡,明日也必亡。

  各位想想吧,知道漢唐之后,中國一次次面臨全境淪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了嗎?傅學士、顧學士都是學術方面的精英,本王希望你們能負起這個負責,引導國人放眼看世界,別再總是將目光盯在女人的小腳上,”

  本來一場平和的交談,司馬安三人萬萬沒想到最后秦牧竟然說這樣一番話來,這番對他們的沖擊可用石破天驚來形容。

  之前,所有人都將中國的淪亡歸罪于天災人禍,歸罪于君昏臣庸、土地兼并,歸罪于吏治敗壞、士族殘酷剝削。

  從來沒有人把天下淪亡的原因歸罪到儒學的保守封閉、思想的僵化上面。

  秦牧的話給了他們極大的震動,以至于三人沉默著,久久不能語。

  柳如是則下意識地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腳,她有著一雙三寸金蓮,走起路來弱柳如扶風,以前她曾為此頗為自得。

  然而秦牧剛才那番話,一下子將女人的小腳定性為文人士大夫審美情趣扭曲的產物。

  她讀書破萬卷,有自己的辨知能力,感覺秦牧的話非常有道理。不管如何,她下定決心,以后再也不裹腳了。

  他抬起頭來時,看到司馬安、傅青主、顧炎武三人正起身,神情恭敬向秦牧施禮。

  ps:這些天也太冷清了,心里不得勁。加上我母親這兩天頭疼發燒,每天要帶她去吊針,侍奉湯藥。以至于我遲遲不敢動筆去寫本應到來的戰爭場面,總感覺缺少激情。

向兄弟們求些

無線電子書    明揚天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