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濂一開始的做法倒也沒存有什么其他的念頭,畢竟中國是人情社會,總是硬不下心腸丟棄親朋好友,想要給他們指出一條后路。
可是薛濂講人情,別人也會講人情,雖然所有人都只是給三、五個親朋好友偷偷傳訊,而且反復交待,絕不能泄密。可這種指數級的傳播根本無法控制,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這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勛貴圈子和勛貴相關人家。
而薛濂和李柱一看有失控的危險,他們也索性反其道而行,也動用了大批人手在京城里暗暗傳播,一下子就把這個消息變成了京城里公開的秘密。
薛濂和李柱之所以這么做,有著隱蔽自己幕后策劃的原因。但這也利用了京城人心,形成了一種法不責眾的態勢,使得崇禎皇帝不敢用激烈的手段來處理這種人心思變。畢竟那逃亡的人群已經抱成團,在京城里已經形成了一股勢力,而且還擁有了武力,萬一彈壓,可能造成京城內的混戰,使得崇禎皇帝都有些投鼠忌器了。
而在事實上,比薛濂和李柱估計的都要樂觀。沒人敢把這個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訴給崇禎皇帝,畢竟打探消息的廠衛特務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也想著要為自己和家人留有一條后路,所以他們非但不用心打探,就是打探到消息,也會尋找關系加入到這個逃亡團體中。就是崇禎皇帝聽說了一些風言風語以后,他們也要百般遮掩,就是不讓崇禎皇帝知道真相。
而文官們和太監們就更不用說了。在這時候。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必費心去管坐龍椅的那一位呢?再說,這個逃亡團體畢竟只是聚集在南城,又沒有棄城而逃。誰規定京城里的人不可以自由流動的呢?至于李祿率領的護衛部隊,那就更好解釋了,京城內壯勇自發組織守衛京城,那又怎么不符合道理呢?所以知道了勛貴們的行動,他們大多都是眼開眼閉,甚至也尋找關系把自己的家人都送至南城。
但是崇禎皇帝倒也不是兩眼一抹黑。總有些忠心的大臣和太監會提上幾句。再加上宮中嬪妃的家人也會通過嬪妃間接地傳寫消息,所以崇禎皇帝也風聞了京城內的異動。可是在這時候,他也不敢激起眾怒了,只能嚴令緊閉北京城門,不放一人出京。
而在此時,在京城以次輔陳演為首的這個內閣也完全束手無策了。他們本來就是崇禎朝歷屆內閣班子中最不中用的,又趕上這種最危險最緊急的局勢,既拿不出任何可行的辦法,又不敢擔當責任。
直到眼看京城就要不保,次輔陳演為了怕日后要擔罪責。主動提出退休養病。而崇禎皇帝曾經很信任陳演,但開年以來陳演遇事退縮,處處都不能體量圣心,讓他大為失望,所以立即就批準了陳演的辭呈。
在向皇帝辭行的時候,陳演自己承認沒有佐理皇帝辦好事情。致使國難當頭。崇禎皇帝也很氣惱,說:“你就是死了也抵不了誤國之罪!”于是陳演唯唯而退。
但是陳演想跑,可他也跑不掉了。他也被崇禎皇帝的《封城令》給堵在北京城內,千般算計也變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而京城內的大小官員也個個變成了驚弓之鳥,但大禍臨頭的時候卻又不敢各自投林,因為皇帝明令不許在職官員和他們的家眷逃離京師。于是頭腦靈活的就想辦法爭取出外公干,以便因“公”逃亡。
但想要因公出逃也不容易。大學士魏藻德就自請出京去督催糧餉,崇禎皇帝卻批旨說:“警報正急,已有旨留卿佐理機務,兵餉且不必催。”還是不放他走。
不能跑又想不出回天的辦法。大家就在一片恐怖中煎熬。京城里還在不斷出現兇惡的征兆,朝臣們議論起來就會膽戰心驚。
就在此時,朝廷學宮祭孔,大學士魏藻德主祭。典禮前本來天氣晴和,但正要行禮的時候卻突然刮起了狂風。學宮中松檜怒號,殿堂里的燈燭全被吹滅,連行禮的儀仗隊伍都被大風吹散了。等了半天,狂風不歇,典禮只好暫停。
于是官員們就傳說:這是孔夫子在天之靈不愿接受明朝的祭享了!圣人的垂眷都已經轉移,帝國的命運還有什么希望呢?有人已經在暗自盤算,怎樣順應天命,去作新朝的開國元勛了。
其實就是到了此時,大明朝在山西、京南的兵力也并不算太少,甚至京城附近的兵力也接近了二十萬。但因為一直采取分散株守孤城的戰略,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再加上士氣低落,將領們都感到大勢已去,因而多數明朝守軍要么望風歸降,要么不堪一擊,與大順軍稍一接觸即作鳥獸散。
對于這種狀況,朝臣們根本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崇禎皇帝在軍事上相當低能,也從來沒有想到過在戰略上做出什么改進。唯一有意義的一個建議來自被奪職的前陜西總督余應桂,他上言說:賊號稱百萬,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請調余子璉、左良玉、、吳世恭、吳三桂及高杰、唐通、周遇吉、黃得功等眾將,齊赴軍前,會師真定、保定之間,以為決戰之計。但這個建議卻沒有被理睬。
既然想不出什么戰略上的安排,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對各部的監視了。于是崇禎皇帝再次任命了一批太監到各處監軍,高起潛總監(山海)關、薊(州)、寧遠,盧惟寧總監通(州)、德(州)、臨(清)、(天)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杜勛總監宣府,楊茂林監視大同…受命之前,他對這些大太監們淳淳囑咐,一副把身家性命都托付出去的樣子。
受到崇禎皇帝重托的太監們也頗為激昂慷慨,似乎抱定了捐軀報國的決心。但文臣武臣們對于情勢危急中又大用太監,分散事權,卻是極為不滿。
兵部抗議說:如此政出多門,必定會使各處長官和將領無所措手足,請求收回成命。崇禎皇帝卻照例堅持自己的決定。但靠幾個太監監軍當然不可能真正增加部隊的戰斗力,后來這些太監絕大多數都帶頭投降了大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