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九十七章 海戰新武器

無線電子書    強秦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來自地中海與黑海的洋流在此交匯,暖與冷兩股海流作用下,讓這里成為漁船云集的天然漁場。

  在漁場東南的偏僻一角,特洛伊海灣就象一輪彎月,靜靜的面向地中海半敞開著豐潤的胸襟,在海灣中心位置,一艘艘大秦海軍的艦船正在接受檢閱巡禮。

  黑色的戰旗!

  威武的軍陣!

  整齊的雁行隊列。

  當一陣陣激昂的戰鼓響起時,海灣zhōngyāng爆發出大秦將士山呼海嘯的叫喝聲。

  “大秦、大秦、赳赳老秦,壯我河山;——秦有銳士,誰與爭雄!”大秦西進的步伐無可阻擋,大秦將士也把復國之時的戰歌稍作了修改,復與壯——,兩個字的差別,顯示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含義。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在經過了漫長的五個月的休整之后,大秦艦隊終于再一次揚帆出海,甘勇、扈輒、雷被三箭齊發,桅桿上的鑲邊黑色戰旗就象死神的鐮刀,讓人不敢仰視。

  在艦隊中心最為高大的旗艦上,海軍統帥甘勇神情沉峻的站在船首,微微起伏的疊浪,讓艦船前后左右的搖晃起來,不過,這一點浪頭對于已經習慣了海上生活的甘勇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

  扈輒、雷被為甘勇副將,欒布為后軍將領,負責守衛特洛伊老巢,這樣的配備,讓大秦海軍如虎添翼,論經驗,扈輒足夠豐富,論勇敢,雷被已經用事實證明,論沉穩算計,布販出身的欒布最是斤斤計較,而作為主將,甘勇更是獨擋一面多時,深得李原信任。

  將榻弩安放到海船的甲板上。

  這是甘勇、雷被等秦國海軍將領提出的一個大膽設想,海上作戰不比陸地,受限制的地方很多,比如戰場的海域環境、船只的噸位大小、將士的水戰本領甚至于當時的風力風向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讓海戰的結果變得越發的不可猜測。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海軍要想掌握戰役的主動權,依靠科技創建力量,對現有的武器特別是遠程打擊武器進行改進,是最可行的策略。榻弩裝備之后,秦國海軍可以利用榻弩威力巨大的遠程打擊能力,搶在對手發動襲擊之前,給予敵重創,這是秦軍先發制人的策略。

  試想一下。當雙方艦隊相遇,一方試圖靠近接弦近戰,而另一方則拉開距離,在對方打擊不到的距離上發射粗如兒臂的大弩,且不論這種榻弩的精準度有多高,單單是破空掠過的威懾力就已經讓人不寒而栗了。

  “哈哈,這家伙,要是安置在船頭,那些羅馬人的船只要是被射中,那還不散了架!”親眼見到榻弩的威力,扈輒這些老兵油子喜形于色。

  海上交鋒。雙方船只的距離不過百丈,這對于普通的機弩來說,是射程的極限,而對于個頭足足大了有三倍的榻弩來說,則正是合適的距離。有了榻弩的加入,秦軍完全能夠在外海與羅馬艦隊一較長短,而不用擔心近戰時被人高馬大的羅馬人壓制。

  一個老兵的價值,抵得上十個新兵。對于海戰中的雙方來說,海軍士兵的寶貴程度要更勝過陸地上。

  別看甘勇的部隊擊敗了格雷爾,但這種勝利只是一時的,如果在下一仗中失敗,秦軍將士的銳氣就會喪失,而要想再恢復一支艦隊的元氣,沒有幾十年是不可能的,就象迦太基艦隊一樣,在被羅馬人擊敗之后,就再也沒能站起來。

  所以,經歷過海戰洗禮的每一個老兵,對于秦國海軍這一支建立不久,又缺少底蘊的新部隊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決戰羅馬在即。

  大秦的戰爭機器也是隆隆啟動,兵造工匠們的全力以赴,讓一項又一項的新技術成果得到應用,在榻弩原始“火炮”之后,秦國兵造的工匠們又有了新的創意。

  新一批的青銅機弩也已經配發了下來,這種新機弩樣子和以前的青銅弩稍有區別,主要就是裝載著弩矢的矢盒不再分離,而是十支連發,自動裝填。單發的機弩雖然厲害,但由于裝填時間的限制,在戰場上的威力無法得到完全發揮。

  在后漢三國時被諸葛亮發明的武侯連弩,提前三百余年出現,這種類似于古代“機槍”的弩機,是弩機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跨越了從單發到多發的重要歷史節點。在被天雷軍壓制了數年之后,大秦兵造的機弩匠師們終于突破了。

  一艘海船。

  能夠裝載的人員是有定數的,尤其是在這個沒有機器動力的時代,船只的航行除了靠不確定的風帆外,就是依靠人力劃槳來推進,由于這個原因,每條船上的戰斗兵不會太多,在相等的條件下,艦長當然會選擇膀大腰圓近戰能力出色的士兵。

  而榻弩和連弩的出現,讓機弩威力上了一個臺階,甲板上的巨弩是遠程打擊的利器,而連弩的應用,幫助海軍解決了戰斗兵員不足的難題。

  以單桅槳船配備為例,只需要五個機弩兵,就能連續不簡歇的射發五十枚弩矢,海上接弦戰時,當敵方士兵從船弦上跳過來時,一般會排成密集的陣形,而這時如果遇到連續的矢雨,那就是死路一條。

  一連串的新式武器投入戰場,這是大秦國力強盛的佐證,同時,也是李原多年來重視科技研發的回報。

  咸陽、晉陽、漢中——,在這三個秦國的重要兵造機構的基礎上,位于關東的滎陽城,已經成為秦國的第四個兵造基地。相比咸陽等地,滎陽靠近中原腹地,優越的地理優勢,豐富的人力資源,讓滎陽兵造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快速追趕的勢頭。

  人口的大量遷移。

  新技術的不斷應用。

  民族融合步伐的加快。

  李原以一己之力,改變了秦國短暫的王朝,而今,在大秦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國策下,東方文明正以無可阻擋的氣勢,向異邦外域擴散著。封建社會二千余年,數個朝代起起伏伏,世人和學者都把這種循環的起落比作東方文明的局限使然,但卻不知,其實根本的原因,是資源與人口的矛盾。

  新秦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歷史進程,楚漢相爭四年造成的人口急劇減少的慘況沒有發生,大秦的人口相比始皇帝統治的最強大時要增加了不少,始皇時的傅籍數為五十萬戶,而到了大秦新歷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據大國的傅籍統計,秦國原有的各郡傅籍戶數達到了七十萬戶,其中在冊的人丁有近六千萬人。

  這其中,單看戶數不能只看增加了二十萬戶,真正測算的話,還要除去秦末戰亂時的減少人數,換句話說,在新秦統一的這十幾年里,人口的增長呈幾何式的噴發,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種噴發并沒有給秦國的社會結構帶來實質的損害。

  眾所周知,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帶來財富的大量消耗,如果總財富的量是衡定的話,那么按照中國歷史的循環進程,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安居發展了有十幾年之后,將無可避免的慢慢步入到發展的停滯期,然后是在最頂點上來回的動蕩,再往后則是一個朝代開始沒落。

  而今,大秦不斷的擴張,亞歐大陸的豐富資源正好抵消了人口增加帶來的緊迫感,大量的移民西遷,緩解了國內的矛盾,也讓這種矛盾保留在了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雖然離開家鄉是痛苦的,但新的地方就是新的希望,也正是這份希望,支持著秦國就象一輛轟隆隆作響的坦克,一往無前。

  注:床字被屏了,只能換榻,汗,床弩呀(

無線電子書    強秦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