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追殺大月氏

無線電子書    強秦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大秦朝會。

  在許久的平靜之后,第一次硝煙彌漫,就連一向屬于老好人的關躍也被波及。

  關躍的都農監主要負責農事,農業也為大秦的立國之本,而陳平在辯論中,就以都農監的官員數量為題,反駁李政的考績依據。

  農事有閑,有忙。

  在忙碌收割的時候,僅憑各郡都農監寥寥的幾名官員,顯然不夠,這個時候就不得不依靠屬地的父老、鄉亭人員來協助,而這種協助一般都是義務xing質的,不可能有很高的報酬,又或者對協助人員進行考績。

  如果在這一期間出現工作上的差錯,該怎么考量,是認定官員業績低下,還是有情可原,放他一馬。

  李政和陳平各自為了自己的執政理念而不退讓,在齊心協力輔佐李原將秦國帶上強國之路上,這兩個不同學派的弟子第一次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

  是要穩妥,還是要激進。

  是要堅持法度律令,還是網開一面,將功補過。

  這次,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而爭辯。

  這次,他們均不念著個人的感情,而只以自己背后的勢力為重。

  李原一邊聽著,一邊心中也在思量,究竟怎么樣才能平息這場關系秦國國政安定的爭執,單純的強壓一方,勢必造成另一方的不滿,而隨后帶來工作上的消極,而若是僅僅和稀泥不作評判的話,雙方的觀點都得不到支持,結果可能一時按下了火苗,但以后會釀成更激烈的沖突。

  監管者與被監管者。

  本身就是矛盾的對立面,發展到現在,陳平與李政的這場爭執,漸漸演變成了儒學與法學之間理念的沖突。

  而造成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則還是根在李原當初定下的“簡政”國策上。

  治理一縣、一郡或者關中,與治理由二十七個郡組成的龐大疆域不同,一郡之地,有些緊急的事務可以快馬驛報飛書上報,而現在的秦國則不行,位于大海邊上的東海郡發生的事情,要是用快馬報到長安的話,就算馳道再通暢,也需要六天時間。

  這個時代,電報、電話還沒有發明,烽火傳遞只能表示一些簡單的訊號,而不能將詳情一一道盡。

  更何況,為了預防象“烽火戲諸侯”一樣幽王鬧劇的發生,也是為了軍事上的考慮,烽火極少能夠用于內政方面。

  在遠離zhongyāng朝廷的情況下,一郡一縣的事務,更多的需要所在地方官員自行來處理,而這種自行處理一方面鍛煉著官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決策層面的風險。

  “各位臣屬,今i所議之事,本王以為,根源不在于是否需要考核,或者考核要不要依令而行,根子在于辦一件事,實際需要多少人力,而這些人力一旦提供了,能否完成預期的目標,我想這才是最關健的。這件事,是本王錯了――!”李原虛心檢討道。

  陳平、李政、關躍一愣,他們沒有想到,李原聽了半天,不僅沒有作出傾向xing的結論,反而自己承認有錯,說實話,這是他們幾個開始申辯之時沒有想到的。

  不知不覺中,隨著李原地位的鞏固,隨著他由侯成為王,隨著大秦的子民越來越把李原當作新皇帝,陳平等人下意識里,開始把李原的話當作圣旨,沒有人會去想,李原的這個決定是正確還是錯誤。

  這是人xing的悲哀。

  就算是再過去二千余年,情況也依舊如此,就算是那些高喊著minzhuziyou的國度,在涉及到利益時,也一樣會變得實際起來。而更好笑的是,二千年后,在秦國南境的一個國家,還有下臺的政黨高喊著minzhu上街游行暴,目的卻是要推翻一個民選的zhèngfu。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關于有些地方官員不足的問題,請陳相回去與各司統籌一下,由各郡、各司上報需求人數,不過,具體核定多少人員,必須由御史丞、御史中丞協同一起商定,有異議的,先以丞相府意見為準,以一年為試用期,若一年過后業績突出者,可留用,若可用可不用者,則調任或清退,汝等看這樣可好?”李原繼續道。

  “武王所說,可行。不過,一年過后的業績考核,需報送武王審閱后方可確認。”李政想了想,點頭道。

  國家之法。

  在于森嚴,在于執行。李原把最終的監督權放在了御史臺,也就是承認了法家學說的重要,所以,李政并無不滿意的地方。

  “武王,吾等即告令通報各郡、各司,一定搶在農事之前,將條陳一一對照送上,不誤了國事。”陳平亦點頭道。

  丞相之職,主要就是讓百官按照政令執行,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不是與御史們斗氣,既然李原同意了增員的意見,他自然不會再節外生枝。

  內政事務的爭斗。

  不比軍事上的血淋淋,而更多的體現在這種關于一項政策、措施的不同意見上,而在其背后,則是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

  李原在結束朝議的時候,禁不住長出了一口氣,秦國現在還處于上升期,各類矛盾就已經開始顯現,一個處理不及時,就會造成不同官員群體的對立,這種對立一旦持續,就會給國家體制造成動蕩。

  如何化解這種矛盾,考驗的就是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合格還是不合格,李原倏然感到,自己身上壓力巨大。

  長安城。

  在漸漸溫暖的chun風里,迎接著柳條的發芽,迎接著冰化消融的時候。

  而在千里之外的天山腳下,則是黃沙漫漫,西域聯軍統帥,大秦將領李仲翔帶領著八千余聯軍駐扎于天山南麓的焉耆城。

  小國自有小國的生存之道,那就是聯合,也就是兵法大家、縱橫家們口里說的合縱,在中原,因為chun秋時諸國的覆亡,合縱最終化為泡影,但在西域,由于沙漠綠洲自然條件的限制,小國得以延續。

  從三月二十i至四月十三i,李仲翔率軍駐扎在焉耆城中,他也不管西邊的烏孫王數次遣使要求合擊大月氏,每i里除了cāo練之外還是cāo練,這讓本渴望擊敗大月氏人,立功回去好獲得獎賞的各國兵士怨聲載道。

  不過,李仲翔卻是不為所動,繼續自己預定的計劃。八千人馬。已經是西域各國七拼八湊起來的全部力量了,要不是樓蘭王的力挺,李仲翔能夠收攏五千人馬就算不錯了。

  在這八千人中,樓蘭軍為主力,約有近三千人,這三千將卒多半是當年追隨李仲翔平定河西匈奴的老卒,他們與秦軍之間有過多次的接觸,在武器裝備、戰術素養等方面,也基本以秦軍為榜樣。

  至于其他的五千人,則多則七、八百,少則三、四百,各個小國實力有限,其士卒多選稍孔武有力的,至于戰陣cāo練就更不用提了,這樣一支雜牌武裝,要是守御城池,或者還能有些作用,要是直接派上戰場,極有可能一個回合就潰散了干干凈凈。

  李仲翔明白,他這一路的主要目的,不是出風頭去首戰大月氏,秦軍這次進攻大月氏,真正的殺手锏是東線的駱甲騎軍。

  五千秦軍戰騎,人數雖然不多,但每一個士兵皆是從河西、隴西的千軍萬馬中挑選出來的,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與匈奴人作戰的經驗。

  駱甲第一次擔當破敵重擔。

  渴望榮耀與勝利許久的他,此時正率軍在天鵝湖畔,在這里,秦軍剛剛擊破大月氏的一個部落,面對駱甲這一部武裝到牙齒的鐵騎,月氏人只是裘袍和簡陋銅簇的武器根本不是對手,而更讓大月氏王失望的是,匈奴的使者須彌布通一去不返,留下的幾個匈奴副使也完全派不上什么用處。

  須彌布通老jiān巨滑,他當然不會立即返回,月氏人與秦人反目,現在已經正式打起來了,這是大單于冒頓最希望看到的,如果秦人與月氏人能夠一直持續激戰,最終打得兩敗俱傷的話,那對于匈奴來說,就是最好的消息。

  當然,以月氏現在的力量,要想與強秦相抗衡,幾乎沒有可能,不過,須彌布通也不擔心,月氏人雖然力量不夠,但西域距離秦國遙遠,月氏人擁有地利的優勢,秦軍要想一下子打敗月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匈奴人坐山觀虎斗。

  著急的是大月氏王,目光短視的月氏人在圍殲白羊部落時得了大批的牛羊、物資,現在,他們倏然醒悟,這是上了匈奴人的當。無奈之下,大月氏王數次遣人往就近的匈奴右賢王呼衍邪處告急,但呼衍邪卻一直沒有任何的回音。

  戰事持續至五月初,完成初步整訓的李仲翔部也開始北上,這時西線的烏孫軍隊已經迫近了伊爾克湖,東線的秦騎更是將月氏人打得節節敗退,大月氏人不得不放棄天山北麓的夏季草原,轉而遷涉到更北面的阿爾泰山一帶休整。

  秦軍緊追不舍。

  誓要一鼓作氣,取了大月氏王的頭顱,為白廣季報仇的駱甲,一路順著布克賽爾草場追擊,大月氏各部被分割包圍,月氏王本部在抵達阿勒泰一帶時,清點跟隨的部眾只剩下了不到六千余人。

  六千人,騎乘馬匹只有一匹,有的還多帶著傷,惹怒了秦國的大月氏人終于步入窮途末路。

無線電子書    強秦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