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塊古玉,外形呈橢圓狀,色澤溫潤,宛若水滴,但其落在桌案上時,發出的清脆的碰撞聲,卻提醒眾人,這是一塊上好的寶玉。
“…”方悅等人愣了會兒神,然后才回過味兒來,他語帶譏嘲的說道:“王家豪富,河內無人不知,可富則富矣,卻與刺殺之事有何關聯?”
“莫非,王公子想說,這玉是董卓身上的?可是,天下的寶貝玉石多著呢,只要上面沒刻著董卓的名字,誰能肯定這就是他的?”
其他人也跟著鼓噪起來。方悅和郡兵的將校跟王羽沒仇,不過,王羽阻止方悅撤兵,似乎有求戰之意,他們就不能不激動了。
開玩笑!只是一個張濟,就把河內兵馬打得灰頭土臉的,再加上個兵更多的牛輔…到時候,想跑都來不及。
何況,刺殺董卓這種事,本身就匪夷所思,豈能只憑一只耳朵、一塊玉,就做了定論?
王羽笑而不語。
他既然敢把這塊玉丟出來,就有他的想法。這玉還是挺特殊的,因為上面雕著一條龍。后世在玉佩等飾物上雕龍,司空見慣,可現在是漢朝!
董卓貼身攜帶這么個東西,不可能沒點說法。
當然,即便有,王羽也不知道,方悅這幫人同樣不可能知道,不過不要緊,這里有懂行的人。盡管不知道確切的身份,但種種跡象表明,那位蔡伯父可是位大名士,否則韓浩怎么會那么尊敬他?
名士,當然要見多識廣才對。
其實,從蔡老的神情中,已經可以看出些端詳了。老者之所以一直沒出聲,只是因為他開始是在觀察,后來則是…
“此玉…此寶…國賊無道,竟敢褻瀆先帝御用之物,殺之可也,殺之可也!”只見蔡老神情沉痛,渾身俱顫,雙手將那玉捧起,面朝南方,高舉過頂,長聲悲呼:“先帝啊…”
方悅傻眼了。
郡兵的將校們也傻眼了。
他們不懷疑老者是在做戲,漢朝不講究重文輕武,但卻講究名士效應。這時代的名士,可以一言定人前程,說出來的話,具有相當的公信力。
眼前這位老者名滿天下,他說此物是先帝御用之物,那就是,任何質疑都是居心叵測!
至于王羽會不會提前有所布置…
同樣不可能!
先帝賜玉?還是貼身的玉佩?王匡的身份地位還算不錯,卻遠沒到那種程度,他在京任職的時候,只是大將軍的府掾罷了,怎么可能享受得到這種待遇?
另外,以王太守的作風,如果真的得了御用之物,肯定要放在祖祠供奉起來,哪有可能隨隨便便交給兒子來演戲?
看王公子隨手一丟的架勢,他自己似乎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是順手牽羊,從某人那里…
刺殺之事的可信度,越來越高了。
不過,方悅卻不打算就此服軟,兵者,死生之道,大原則上,是萬萬不能讓步的。
他硬著頭皮說道:“即便這玉是真的,公子你也確實進了河陰大營,可是,道理上還是說不通,這個…”
“道理么…”王羽看似不經意的往榻上掃了一眼,見王匡沒有醒轉的跡象,這才悠然道:“也罷,那我就解釋一下好了。”
方悅又是一愣,他沒想到,王羽居然這么好說話。
性情大變前的王公子姑且不提,單論方悅這兩天的觀感而言,他覺得王羽其實有點二…
不過,他一點都不覺得意外,有其父必有其子,王羽的老爹王匡,就挺二的。
但凡還有一絲理智,就不會在上任之初,就用那種手段,把郡內的豪強全給得罪了。往輕了說,那是自毀前程;往重里講,根本就是找死!
豪強是什么概念?即便在漢武時期,皇權最盛的時候,豪強也不屈不撓的占據了一方天地。其后皇權暗弱,連朝廷都得對豪強們側目而視,敬而仕之。
等到黃巾之亂后,豪強的概念已經向諸侯靠攏了,大豪強就是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小豪強則依附于諸侯,在諸侯的幕府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此人身無一官半職,但如今卻已擁兵數萬,在討董檄文上同列諸侯之列,別說方悅自己,就算太守王匡,一樣望塵莫及。
得罪了滿郡豪強,還想在郡內立足?
做夢吧!
費了這么大周章,是為了滿足貪欲倒也罷了。可是,勒索來的錢糧,王匡連一個銅子都沒往自己的口袋里裝。
一部分囤積在河內郡城,另一部分則運到了酸棗的盟軍大營,甚至還有一部分輾轉送到了潁川和南陽!王匡搶錢的目的只有一個,為盟軍籌集軍需,加快盟軍行進速度!
破家為國…
這不是二是什么?
王匡后來的表現,同樣體現了這種特質。
無視先前的仇隙,死乞白賴的拉韓浩等豪強入伙;無視敵我強弱分明的態勢,不屈不撓的要渡河進攻;甚至張濟打上門的時候,王匡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退兵…
那還用想嗎?留在這里不是找死嗎?
要不是不忍心看著軍中朝夕相處的兄弟們枉死,方悅早就撂挑子走人了,跟著這種瘋了似的主將打仗,只有死路一條。
可沒辦法,人家是太守,下達的命令也符合聯盟的戰略。除非打算當逃兵,否則郡兵們只能聽令從事,而不能象韓浩那樣,直接拉隊伍走人。
郡兵畢竟屬于朝廷的正式編制,在其他地方可能已經為當地豪強所瓜分,名存實亡。但河內隸屬司隸州,毗鄰洛陽,豪強們不敢做得那么囂張,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太守,還是很有權威的。
再然后,這個瘋太守的兒子突然也瘋了…
具體過程,方悅已不想再回憶,不過,他很確定,兒子表現得比老子更二!
所以,夾槍帶棒的嘲諷一出口,方悅就做好了防御的準備,他怕王羽沖上來打人。
王羽的身手到底如何,還無法做定論,但昨天他制服驚馬時的目擊者卻很多,方悅不得不有所顧忌。
沒想到,王羽表現得這么平和。
“方都尉,我去河陰,原本的目標是牛輔的腦袋,事先也沒想到會碰上董賊…你覺得牛輔的頭和董賊的耳朵,哪個更重要?”說是解釋,但王羽的敘述很簡單,沒說兩句,就直接拋了個問題出來。
“呃?”方悅又沒反應過來。
王羽也不等他回答,繼續說道:“牛輔是一軍主將,若被刺殺,西涼軍的指揮系統必定大亂,若能把握良機,大勝可期,即便不能,也能延誤西涼軍的進攻時間。如今諸侯聯軍云集,董賊四面受敵,未必有過多的時間與我軍周旋。方都尉以為如何?”
當然,還有就是王羽自己可以揚名立功,順勢向王匡討要兵權。只是,這話只能意會,卻不能言傳。
“不錯…”方悅只有點頭的份。
他的立場,跟韓浩又不一樣,他只是想保全自己和手下的性命,所以講道理是有用的。
說對了,他會認可;有疑點,他才鬧事。
“而董賊呢?若我殺了董賊,會有什么后果?”王羽又問。
“這…”
“我給方都尉提示一下好了。”王羽伸出一根手指:“首先,相國兼丈人死在自己的營寨里,牛輔的壓力會很大。他會怎么做呢?哭著逃回洛陽?還是棄官潛逃?又或為了表明心跡,誓死報仇,指揮全軍渡河決一死戰?”
他意味深長的問道:“若方都尉與牛輔易地而處,你會怎么做?”
“…”方悅無言以對。
怎么做?當然只有第三種選擇了!
殺王匡,為老丈人報仇,洗清罪名,不這樣做,他又如何面對西涼軍內部的質疑聲?如何成為繼任者,或者不被其他繼任者當成儆猴的雞?
憋了半天,方悅終于憋出個理由來,“難道,西涼軍就不會因為群龍無首而作鳥獸散?”
“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王羽淡然笑笑。
歷史上,董卓死后,西涼軍就險些土崩瓦解。
但那時的情況和現在不一樣,王允發動的是兵變,而不是刺殺。
兵變后,駐扎在長安的董卓嫡系被一掃而空,王允有朝廷大義在手,還有呂布的并州軍撐腰,擁有極強的威懾力,這才嚇住了西涼諸將,刺殺就不可能有這種效果了。
“…和戰場爭雄不一樣,刺殺帶來的,只有仇恨。方都尉,你想想看,西涼鐵騎放棄一切目標,全力殺進河內,不死不休的情景?就算不是全軍而來,只要牛輔、張濟,加上包括呂布在內的董賊親衛一起過河,就算韓別駕和我們并肩作戰,你覺得有勝算嗎?”
刺殺的目標,不一定地位越高,就越有價值,完全任務,講究的是精確,不容許任何節外生枝的因素。
前世,王羽曾在某場區域性的軍事沖突中,受命去刺殺敵人的某個負責電子信息系統的少將。成功了,就可以干擾敵人的信息系統,進而打亂指揮系統,是個相當有價值的目標。
結果到了地方一看,正主兒所在艦隊不見蹤影,卻在島上發現了敵國的首相,殺,還是不殺?
首相的地位肯定高啊,最高首腦么,但沒價值,殺了他,也干擾不了指揮系統,對贏得這場沖突一點幫助都沒有。
也不能說完全沒用。
殺了,兩國的戰事肯定升級,從區域性的沖突,升級成全面的戰爭。首相被刺殺,這是赤裸裸的打臉,敵國肯定要玩命!然后雙方互相拉盟友,戰爭進一步擴大,說不定就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因此,王羽果斷放棄了行動。
“…”方悅不能答。
董卓的親衛,其實是一支獨立的部隊,旗上以飛熊為號,故得名飛熊軍。這支兵馬是董卓起家的老本,軍中都是百戰精銳不說,裝備也極其精良,鐵甲普及到了最基層,簡而言之,這是一支裝備精良的重裝部隊!
以飛熊軍為中堅,加上牛輔、張濟的上萬兵馬,數千精騎。如果全力以赴,不計損失的作戰,別說小小的河內軍,就算是酸棗大營的聯軍主力,措不及防之下,恐怕都有敗亡之虞。
“董賊既然出現,殺牛輔也沒了意義,只有讓董賊傷而不死,才能讓他心生恐懼,帶著親衛返回洛陽。試問,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還是說,方都尉也愿意舍身為國,陪董賊一起死?”
其實,牛輔的行動倒也未必真如王羽所說。
歷史上,這位相國女婿,在老丈人身死的時候,選擇了棄軍而逃,如果王羽真的殺了董卓,這個懦弱成性的家伙將何去何從,真的很難講。
不過,這里面還有另一層不能明言的道理。
要知道,這場戰爭的性質不是兩國交兵,而是一群小諸侯聯盟,與一個大諸侯之間的爭端。
聯盟這東西非常扯淡,盟友之間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信任。有好處,大家一起搶;盟友中有人倒了霉,大家就一起踩。
三國時代這場著名的反董聯盟,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個規律。
王匡在諸侯當中,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存在,即便有了殺董卓的功績也不會強多少,實力擺在那兒呢。一個擁兵僅五百的小豪強,怎么可能跟那些成名已久,名聲和關系網遍天下的大諸侯相提并論?人家隨便一個部將的兵都比你多幾倍。
西涼軍瓦解了,之后招降納叛,升官發財,入主朝堂,掌握權柄…這些好處都是誰的?誰拳頭大就是誰的!那么,目前誰的拳頭更大?反正不是自己就對了。
自己出生入死,好處的大頭讓別人拿?順便把西涼諸將的仇恨留給自己?
這是真二!
實際上,對于老爹王匡的作為,王羽雖然不認同,但卻保持了足夠的尊敬。
并非單純出于父子關系,忠心為國,哪怕已經走火入魔,變成了傻子,也依然值得敬重。
養士四百年,留下無數寶貴遺產的大漢帝國,值得擁有這種傻子!也正是這些傻子的存在,才構筑起了獨一無二的大漢王朝!
王羽并不打算抱殘守缺,但他同樣熱愛那個大漢帝國,只不過,他憧憬的大漢王朝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信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才是一個民族的圖騰!
只要華夏血脈還有傳承,這種精神就永遠不會死!
王羽堅信之,并忠誠之。前世的他,就是秉承著這種精神,一直在出生入死的。
王羽也想過,他附身的人選,也許也有著某種必然性。他和老爹王匡,都是不合時宜的忠誠者。
只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王匡效忠的目標,是那個已經日暮西山的朝廷;而王羽卻從來都沒有忠誠于某個組織或機構,因為那些東西代表不了整個華夏!
所以,先前的沖動,既是表演,同樣是本色演出,王羽想用最短的時間,最直接的手段,讓老爹接受,并信任自己。
王匡就像是個狂信徒,而且還是個孤獨的信徒,盡管這個時代不乏忠于漢室的忠臣義士,如:以死相諫,阻止曹操加九錫的荀彧;入蜀后勸阻劉備奪人田產、伐吳,以興漢大業為重的趙云…但很可惜,這些人都沒出現在王匡身邊。
以王羽的身份,只要填補上這個空白,就能贏得王匡的信任。
這也是為什么,他對方悅解釋之前,要確認王匡的狀態,很多話也不能說盡的原因。
如果換成王匡的話,他恐怕寧愿自己被千刀萬剮,也要一刀砍死董卓,王羽的刺殺行動不但無功,反而會落下埋怨。
然而,方悅啞火了。
道理這東西因人而異,不能對王匡說的道理,方悅卻很認同,因為他和王匡本就不是一路人。殺董卓固然很爽,但讓他把自己和手下們的命都搭上,就不值得了。
一邊的蔡老和于禁,聽出來的東西比方悅更多,尤其是蔡老。
他的閱歷足,眼光也好,加上旁觀者清的優勢,讓他看出了一絲端詳。他這個賢侄,也有可能是未來的賢婿,不光有勇有謀,而且還生了一刻七竅玲瓏心!
若不然,他的情緒怎么會轉換得這么快,這么渾然天成,不著痕跡?不看他面容,光聽聲音,誰會認為這里站著個少年?分明就是個飽經世故,洞悉人心的長者才對。
一朝頓悟?老者感慨萬千。
造化之妙,果非常人所能思及吶!
王羽很滿意方悅的表現。
大敵當前,留給他收攏軍心的時間很短暫,如果不能讓方悅心悅誠服,很難保證不出意外。奪權?此人甚得軍心,硬來只會演變成內訌。
好在此人雖然有些私心,但卻是個直腸子,有不滿就直接說,而不是象韓浩,皮里陽秋,背地里下絆子。
只要肯講道理,又沒有特定的立場傾向,想說服一個人還不容易?
只不過,看方某人的神情,他只是暫時放棄了刺殺方面的疑問,還沒徹底服氣,他凝眉苦思,還在尋找其他理由。
王羽微微有些著急,接下來他要做的事還很多,沒空在這里多耗。說不得,只能采用更直接的辦法了。
就在這時,忽聽榻上傳來一聲長嘆。
“羽兒…”
王匡醒了。
ps.明天是星期一,為了沖榜,第一更會提前到凌晨12點,請習慣晚睡的朋友多多幫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