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47章 前往美國本土的路(上)

無線電子書    紅色警戒之民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初的計劃是,中太平洋的進攻從攻占馬紹爾群島開始。但是,漢京和菲律賓負責擬制作戰計劃的一些參謀人員,從戰略和后勤支援方面越仔細考慮,越覺得這個計劃不夠妥當。

  如同中太平洋的其他許多島嶼群一樣,馬紹爾群島也是由珊瑚礁構成的。每個比較平坦的珊瑚島都處于暗礁環抱之中,暗礁的內側形成一個礁湖。馬紹爾群島約有35個環礁組成,其中多數環礁都可由一個或數個小島修建成機場。

  吉爾伯特群島、東加羅林群島和威克島都位于馬紹爾群島盟軍岸基航空兵的戰斗活動半徑之內。馬紹爾群島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歸日本托管,1935年以來,此地一直不準外國人進入。

  在對外封鎖的這段時間,日本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把這些島嶼建成一些堅固的要塞。

  至于前段時間進攻馬紹爾群島,其實只是一場戲,為的就是吸引盟軍艦隊的注意力,迫于澳大利亞戰場,中華并沒有大張旗鼓的真正去進攻馬紹爾群島。目前,馬紹爾群島,其實還在盟軍手里。

  參加擬制作戰計劃的人員,依據可用的一切情報,越研究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太平洋部隊既缺少必要的兵力,不宜于在敵人艦隊主力依存下去攻占馬紹爾群島。

  當然,中華在太平洋戰場能夠使用的地面部隊,有一大部分部署在各基地擔任防御任務,有一部分派去參加阿留申方面的作戰。還有一部分正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對最后的盟軍島嶼發動攻勢。

  中華攻擊艦隊的實力雖然已逐漸加強,但其兵力離計劃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另外,誰也不知道在星羅棋布的盟軍要地附近,應該怎樣使用航空母艦部隊去對付敵方數量眾多岸基航空兵。地中海中的島嶼,號稱是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但是在中太平洋上,有更多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因此,漢京的參謀人員得出的結論是,進攻馬紹爾群島應該象對之前拉包爾發動的進攻那樣,采取逐步接近的方式。使中華的岸基航空兵能夠進行充分的空中偵察。并與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相輔相成,協同作戰。

  馬紹爾群島同拉包爾的情況一樣,也有一條借助于島嶼可以逐步接近的路線。如同俾斯麥群島一樣,馬紹爾群島也位于所在島鏈的西北端。這個島鏈的東南端是英美共管的薩摩亞群島。在島鏈的中間。曾經有英屬的吉爾伯特群島和埃利斯群島圖瓦盧群島。

  占領薩摩亞群島后,中華在薩摩亞群島和坎頓環礁建有航空基地。坎頓環礁位于薩摩亞群島以北,吉爾伯特群島以東。與這兩個群島的距離均約為800海里。

  馬紹爾吉爾伯特薩摩亞島鏈與所羅門群島大致平行,這個島鏈早就引起了盟軍的注意。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立即占領了吉爾伯特群島,并在馬金環礁修建了水上機場,把這個群島變為對東南太平洋進行偵察的一個基地。

  另一方面,為了阻止盟軍從吉爾伯特群島進犯,中華部隊從薩摩亞出發沿島鏈北上,進至鄰近的埃利斯群島,在離塔拉瓦環礁700海里的富納富提修建了一個停泊場和一個轟炸機基地。

  這場會議之后,錢四海接到準備從中太平洋進攻的指示。便在富納富提環礁重新開始施工。

  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工兵營進占埃利斯群島北部的努庫費陶和納諾梅阿兩個群島,并在那里為轟炸機開始修建簡易機場。

  一個航空工程營登上吉爾伯特群島以東480海里的貝克環礁,并在那里修建了一個戰斗機機場,以便與坎頓環礁的機場實施協同作戰。

  新組建的第一支后勤供應艦編隊首先進駐富納富提停泊場。岸基航空部隊,分別部署在富納富提、努庫費陶、納諾梅阿、坎頓和貝克等地。這支航空部隊的主力,是陸軍第七航空團的90架巨靈神重型轟炸機,擬從埃利斯群島對敵進行空襲。這時,駐防新西蘭的海軍陸戰第2師和駐防所羅門群島的步兵第27師以及叢林集團軍一個步兵師,正在進行最后登陸作戰演練,準備隨時投入進攻吉爾伯特的戰斗。

  在太平洋戰場深處,曠世海戰打響的時候,這場登陸戰也同時進行。

  11月13日,攻擊艦隊一個以3艘輕型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襲擊了南鳥島,使盟軍軍事設施逃到嚴重破壞,多架盟軍轟炸機被擊毀。

  另一個以3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協同駐坎頓環礁和富納富提的陸軍第7航空團,空襲了吉爾伯特群島。這次空襲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塔拉瓦環礁和馬金環礁上盟軍飛機的戰斗力,以減輕盟軍戰機對埃利斯群島的中華航空基地的壓力。這次行動取得的成果比預期的要大。

  此后,盟軍僅在馬金環礁上留下4架偵察用的水上飛機,其余飛機立即從塔拉瓦環礁全部撤走。另一重要情況是使盟軍守島部隊消耗了大量彈藥,這些彈藥是難以再補充的。同時,還對塔拉瓦和馬金兩環礁拍攝了非常理想的照片。

  3天后,由6艘航空母艦編成的一支強大的航空母艦部隊對威克島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摧毀了島上的全部飛機。

  航空母艦的兵力已經大大增強,所以這時已不再派遣單艘航空母艦與其它艦只編隊出海作戰。數艘航空母艦同在一個警戒幕內行動,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要犧牲一些靈活性的。不過,因為可以集中使用戰斗機加強空中掩護,以及集中使用高炮與之配合。這個不足之處是完全可以彌補的。

  11月下旬,日美聯合接到馬紹爾群島的緊急告急,但此時的日美聯合艦隊已無力派遣大型艦艇支援馬紹爾群島。

  日美聯合艦隊主力傷亡過半,這讓攻擊艦隊活動起來更加肆無忌憚。更加猛烈的猛烈的攻勢,進一步展開。

  中華攻擊艦隊的進攻目標是馬金環礁、塔拉瓦環礁和阿貝馬馬環礁。用以進攻馬金環礁的是從菲律賓出發的北部突擊部隊,其兵力是陸戰隊第三師的一個團戰斗隊。兩棲作戰部隊的其余艦船,搭載陸戰第二師,組成南部突擊部隊,從新西蘭的惠靈頓出發,開往新赫布里底進行登陸預演。爾后駛往塔拉瓦環礁。

  在登陸輸送隊向登陸地域航渡時。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的4個特混大隊全都及時出動,以便進行支援和掩護。其中,有兩個特混大隊從菲律賓出發,另有兩個特混大隊完成對澳大利亞南部沿海的空襲任務后。從南太洋趕赴戰場。

  在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對吉爾伯特群島及其附近的盟軍要地進行空襲時。北部和南部的兩支突擊部隊在海上會合。并以平行航向駛向馬金和塔拉瓦,準備于1943年11月20日晨同時在兩島實施登陸。

  登錄作戰指揮部雖然知道塔拉瓦環礁是盟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的防御重點,但是。他們對馬金環礁的登陸作戰都很重視。因為馬金環礁是離馬紹爾群島最近的一個盟軍基地,相距僅190海里,比塔拉瓦環礁近100海里。

  馬金環礁比較暴露,估計用一天時間就可攻下來,支援艦隊很快就可撤回。

  指揮部認為,馬金環礁的主島——布塔里塔里島是一個設防較差,守軍較少的小島,決定派遣兩個營的地面部隊去進攻這個小島。實際上,在布塔里塔里島有日海軍陸戰隊1284人,由一名海軍中尉指揮,另有水上飛機地勤人員(飛機剛撤走不久)、盟軍的工兵和朝鮮的勞工等,共計不超過1800人。

  布塔里塔里島的形狀象一個鐵錘。中華軍隊計劃先在該島突出部實施牽制性登陸,以便把盟軍從它構筑在錘柄約三分之一處的主要設防地帶吸引出來。2小時后,中華軍隊在盟軍的主要設防地帶進行第二次登陸,以便將盟軍攔腰截斷。

  但總這一企圖未能圓滿實現,因為盟軍基本上留在主要設防地帶未動,準備伺機對登陸部隊進行反擊。中華艦炮火力支援和艦載機的航空火力支援都很得力,上陸戰斗沒有遇到多大抗擊。

  但是,地面部隊剛一上岸,便迅速奪取勝利,也把支援的艦隊解脫出來。

  這是登陸戰的重中之重,必須要快。一旦登陸戰陷入困局,便對局勢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預定攻占的地域狹小,物資消耗不會超過補給能力的話,速戰速決就會打亂敵人的陣勢,使其次去堅決抵抗的機會。在這種情勢下,對負隅頑抗的孤立之敵可圍而不攻,留待后續部認殲滅之。

  后世二戰初期,美國就吃了這方面很大的苦頭,沒有登陸作戰經驗的美國陸戰隊士兵,已經上岸的部隊,受到幾名狙擊兵或者一兩挺機槍的阻擊,就幾個小時不能前進。夜間,偶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神經過敏,甚至開槍射擊,放棄陣地。這從經驗不足、訓練不當的角度來看是不足為奇的。

  兩個小時后,中華軍隊占絕對優勢的登陸兵才以死2人、傷52人的代價,占領了布塔里塔里島。盟軍除陸戰隊1人、工兵和勞工104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殲。在布塔里塔里的戰斗中,中華軍隊與盟軍的兵力對比是0.6:1。

  盟軍部置在中太平洋的飛機,由于這幾個月來前去保衛澳大利亞,已經受到很大消耗。

  因此,中華航空母艦足以保護吉爾伯特登陸部隊的安全,使其不因空襲而受到任何損傷。

  在實戰過程中,沒有一小隊盟軍戰機飛臨馬金環礁上空,盟軍雖對塔拉瓦進行兩次小規模空襲,但未獲得戰果。

  在最初6天中,盟軍唯一的一次較大的空襲是。20日晚從馬紹爾群島起飛16架魚雷轟炸機,襲擊了當時位于塔拉瓦以西約30海里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這些魚類轟炸機被擊落11架。但有1架飛機投射魚雷,擊中一艘行動緩慢的補給艦。該艦有17人死亡、43人負傷。彈藥艙、鍋爐艙和后機艙進水,不得不駛往富納富提搶修。

  南部突擊部隊,以塔拉瓦環礁中唯一設防的貝堤奧島為其主要進攻目標。貝提奧島細而長,全長為2海里,是盟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的一個據點,也是當地的一個行政中心。

  島上約有12600名盟軍海軍隊戰隊。此外,島上還有1000名盟軍的工程兵和1200名朝鮮勞工。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兵受過軍事訓練,配有武器。因此。該島盟軍部隊應估計為13000名。

  中華軍隊的登陸部隊是海軍陸戰第二師。約有16000人。這個師大多數人是經過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考驗的勇士。

  該師留一個團作預備隊,以便根據需要去支援馬金或塔拉瓦的登陸作戰。其余兩個團全部用于進攻塔拉瓦,由其中的3個營擔任突擊上陸任務,以另外3個營作為后續梯隊。

  各營的登陸兵均為900人左右。內此可見。登陸部隊的兵力是不足的。突擊上陸的兵力至少要比抗登陸的兵力多2倍。這已成為一條軍事原則。

  在這次登陸作戰中。海軍陸戰隊既需要在兵力方面超過敵人。也需要在支援兵力方面勝過敵人。

  為從海上奪取貝提奧島,對進攻的一方提出了一個從未遇到過的問題。

  這個小島的防御能力不僅僅取決于守島部隊的質量和數量,還與該島難以接近的天然條件有關。在這個小島的四周。散布了一條寬寬的珊瑚礁。低潮時,海水剛好可以淹沒這些珊瑚礁。

  盟軍使用水泥、珊瑚、鋼筋和鐵蒺藜等,在該島四周的礁盤上構筑了障礙物,迫使登陸艇必須通過盟軍岸炮控制的航道才能靠近該島。

  盟軍還沿著時的水線,在海灘上構筑了一道四米高的壁壘。這道壁壘是用椰子樹圓木構筑的,極其堅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將其摧毀。在壁壘后面,構筑了許多火炮掩體。有些掩體是用椰子樹圓木和砂袋構筑的,也有些掩體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有塹壕與后方相通。工事里的火炮和機槍可從壁壘后面對登陸艇只射擊,以控制航道。

  此外,在壁壘上還設有射口,可對進至水際灘頭的敵人進行射擊。岸上配備有野炮、高炮和203毫米的岸炮。在岸灘防御工事的后面,特別是在機場附近,設有半地下掩體。

  這些掩體是用角鋼和椰子樹圓木構筑起來的,在圓木和波紋鐵板的上面,再覆蓋兩米厚的砂土,看上去很象愛斯基摩人的雪屋。在掩體之間,構筑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指揮所,其壁部和頂部厚兩米。

  盟軍使這個海島完全要塞化以后,守島部隊的日本方面指揮官柴崎惠次海軍少將便夸口說,就是來100萬人,用100年,也攻不下這個貝提奧島。

  要在這個設防堅固并有重兵把守的小島實施登陸,當然不會不遭到抵抗,也不會僅僅受到一些輕微抵抗就輕易取勝。

  中華軍隊本應首先占領該島附近的一個小島,以便配置火炮,支援上陸戰斗。但因艦隊必須從支援上陸戰斗的任務中迅速解脫出來,而未能這樣做。

  因此,海軍陸戰隊必須完全采取強攻的方式來奪取登陸場。這樣一來,制定計劃時,對登陸場的選擇,必須予以周密的考慮。從飛機拍攝的照片中,看不出哪里是貝提奧島的防御弱點。

  然而,進攻者還可根據其他因素來選擇登陸場。該島的南海岸略呈凹形,盟軍可以利用其抗登陸火炮,從翼側進行射擊。西海岸過于狹窄,突擊上陸的第一梯隊難以展開。

  南海岸和西海岸都瀕臨大海,與瀕臨環礁湖的北海岸相比,這里的布防較強,而且水中障礙也設置得比較嚴密。

  因此,決策人決定,以該島位于礁湖一側的1400米長的海灘作成登陸地段。

  對突擊上陸來說。準確了解當地的水文情況是很重要的。然而,中華軍隊登陸部隊對貝提奧島的潮汐情況卻沒掌握與實際相符的資料。對一般的登陸挺只來講,至少要有1.2米的水深才能航行。可是在中華軍隊選擇的上陸時間正好潮差最小,礁盤上面的水深充其量也不超過0.60.9米。

  但是,大量裝備履帶式兩棲裝甲車和坦克的中華海軍陸戰隊,完全不用考慮這些。因為兩棲登陸裝甲車、坦克,完全可以適用這里的水深。

  不過,一場戰爭還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進攻就是要摧毀敵人,但是怎么才能有效率的摧毀敵人?

  中華軍隊指揮官們研究了空中偵察照片之后。得出如下結論:要想避免受到嚴重損失。造成銳不可當之勢,進攻部隊必須在開始突擊上陸之前摧毀貝提奧島的大部分防御工事。

  有經驗的軍官們,既對胡佛部隊巨靈神轟炸機所實施的為期一周的轟炸不寄于厚望,也對快速航空母艦待混艦隊所實施的直接航空火力準備也未抱多大希望。他們主要寄希望于攻擊艦隊所屬巡洋艦上。九門203毫米艦炮所進行的近距離直接艦炮火力準備。

  11月20日4時。駛抵貝提奧島附近的南部突擊部隊下令“開始放艇”。

  30分鐘后。運輸船所搭載的大部分登陸艇已經放到海上,并在登陸艇會合區進行環形運動。突擊上陸的第1波登陸兵已經進入坦克登陸艦運來的履帶登陸車。

  5時剛過,貝提奧島上的盟軍岸炮開始開炮。炮火支援艦群立即回擊,壓住了敵人的岸炮火力,并使敵人的彈藥庫和木造營房起火。

  6時20分,開始實施突擊上陸前的艦炮火力準備。巡洋艦按照新近總結出來的艦炮火力準備方法,對貝提奧島進行兩個半小時的炮擊,傾瀉將近4000噸炮彈。

  艦炮射擊的距離不等,最遠的為14000米,最近的為1800米。巡洋艦編隊井然有序地對貝提奧島進行75分鐘的破壞射擊。

  中華軍隊企圖以此來破壞盟軍的防御工事,摧毀它的火炮陣地、火力點、掩蔽部以及設在地堡里的指揮所等。

  然后,炮火支援艦群轉到登陸地域的正面,對水際灘頭進行長達45分鐘的猛烈射擊,以便把盟軍驅逐出陣地,讓敵人精神沮喪。

  在第一波登陸兵抵岸前5分鐘,戰斗機對水際灘頭實施猛烈的掃射,而炮火支援艦群則向縱深轉移火力。中華軍隊以為這樣便能使貝提奧島失去防御能力。

  猛烈的炮擊顯得格外壯觀,整個海島化為一片火海,彌漫的硝煙如同一個巨大的棺材罩扣在貝提奧島上,滾滾翻騰,直沖云霄。

  貝提奧島確實遭到了破壞,但是并不十分嚴重。許多盟軍官兵戰死,一些岸炮、高炮和反登陸艇炮被摧毀,大部分地面工事遭到破壞,偽裝的掩蔽物也被燒毀。

  尤其嚴重的是,盟軍賴以進行通信聯絡的電話線完全被炸斷。但是,盟軍設在地堡里的指揮所、掩體、隱蔽的火炮陣地幾乎都未受到嚴重的破壞。守島盟軍仍可使用小口徑火炮、機槍和步槍封鎖岸攤,對企圖接近的中華軍隊登陸部隊進行射擊。

  正當實施艦炮火力支援時,有兩艘掃雷艇在煙幕的掩護下向島岸接近,清掃進入礁湖的航道。然后,一艘掃雷艇留在礁湖內,負責標定突擊上陸部隊的出發線,另一艘則返回去引導兩艘護衛艦前來對登陸地段進行炮擊。有一艘護衛艦中彈兩發,但炮彈末爆炸。另有4艘裝載坦克的船塢登陸艦也安然開到這里。

  這時,登陸艇已由礁湖外的會合區出發,正向礁湖內的出發線前進。

  但是,由于頂風、浪大、退潮和履帶登陸車發生故障等原因,行動非常遲緩,不得不把原定的上陸時間推遲。

  8時25分,第一波搭載登陸兵的履帶登陸車,兩棲坦克,運輸直升機,分為3個登陸隊,按3分鐘的間隔,陸續離開出發線,向離5500米遠的岸攤前進。

  第2波搭載登陸兵、坦克和小口徑火炮的機械化登陸艇和車輛人員登陸艇。也分為3個登陸隊,在第1波后面跟進。

  第4、5、6登陸隊共輸送3個營的兵力,由西向東,分別在標注好的“1灘”、“2灘”、“3灘”登陸,各海灘的寬度均為350米。

  當第1波駛離出發線時,艦載戰斗機飛臨登陸地域上空,進行登陸兵抵岸前的最后一次掃射。

  在中華軍隊準備登陸的這段時間里,盟軍從其陣地的掩體和掩蔽部里出來,在壁壘的后邊集結,準備對正向這里運動的中華軍隊第1波突擊部隊進行反擊。

  顯然。由于炮火支援艦群從西面炮擊。礁湖內的驅逐艦和掃雷艇也不斷射擊,貝提奧島上的盟軍不得不把兵力集結到兩個主要防御陣地上,因而最右側以及左側中部的防御就比較薄弱。

  中華軍隊已經判明,這個“弱點”就是奪取貝提奧島的關鍵。

  登錄部隊履帶登陸車剛一離開出發線。就受到盟軍的猛烈射擊。

  除了直升機登陸部隊因為盟軍的防空火力都被摧毀。比較順利外。其他的登陸部隊,并不順利。

  中華軍隊所擔心的是,礁盤的水深只有0.60.9米。履帶登陸車只能從一個地方通過礁脈,因而必然遭到步槍、機槍和反登陸火炮的猛烈射擊,使各登陸隊陷入混亂。

  當時出現的另一不利情況是在通過礁盤向岸灘接近時,預定在“紅1灘”上陸的一個營遭到很大損失。這是因為,該營的履帶登陸車處于盟軍兩側抗登陸陣地的側射火力之下,多數履帶登陸車在途中中彈失擊機動能力,只有少數勉強抵岸,能回航再次運送的為數更少。

  最困難的是搭乘一般登陸艇被隔在礁盤外面的第4、5、6登陸隊。駛入較淺的水域后,大部分登陸兵在機槍和步槍的猛烈射擊下,涉水幾百米沖上岸灘。由機械化登陸艇卸在礁盤上的幾輛中國虎王坦克雖已駛抵岸攤,但搭載37毫米和75毫米炮的車輛人員登陸艇卻不得不后退,等待漲潮時再行上陸。

  當然,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低潮對登陸艇的行動雖有妨礙,但對已經上陸的海軍陸戰隊卻是有利的。因為低潮時的岸灘較寬,便于集結兵力,以對付盟軍守島部隊的反擊。

  海軍陸戰隊在“1灘”的最右面迅速占領了該島的西北端。在“3灘”右側有個棧橋,從岸上伸展到礁湖之中。在棧橋以東180米的壁壘有個缺口。

  搭載約50名海軍陸戰隊員的兩輛履帶登陸車由此處突破,其他海軍陸戰隊員跟進,在側翼盟軍的猛烈射擊下,把突破口向西、南兩個方向擴大。

  在設防堅固的水際灘頭和兩個強固支撐點的附近海軍陸戰隊遭到很大傷亡。海軍陸戰隊前進到這里,為盟軍壁壘所阻,寸步難行,面壁而立,成了幾個方向的射擊目標,不斷出現傷亡。

  首次突擊之后,海軍陸戰隊開始攀登壁壘,并用梯恩梯炸藥炸毀了盟軍的火力點和掩體。

  登陸部隊請求立即給予艦炮火力支援和航空火力支援。登陸指揮部不僅滿足了前線的要求,而且抽調預備隊二分之一的兵力,增援海軍陸戰隊遭受嚴重損失的左翼。

  11月20日天黑之前,在貝提奧島上陸的5000名中華軍隊中,傷亡者約占五分之一。入夜時,在盟軍抗登陸陣地附近上岸的海軍陸戰隊有一大部分不是戰死,就是被困在水際灘頭。

  但是,西面海岸已有一半被中華軍隊占領。其縱深約為140米。在棧橋附近,海軍陸戰隊已建立了一個縱深270米、寬460米的環形陣地。

  夜間,登陸部隊對射擊嚴加控制。中華軍隊預科,盟軍可能發起反擊,但是沒有發生。

  從這點可以從側面說明盟軍柴崎司令只能與所轄的少數部隊取得聯系。

  夜間,盟軍的主要活動是,分散地隱蔽在岸上的適當地點,或涉水摸到擱淺在礁盤上的履帶登陸車或坦克旁邊,準備翌日進行狙擊。由于此時此地的條件特殊。潮水過低,擱淺在礁盤上的登陸艇仍然不能離淺。但是,履帶登陸車可把小口徑炮運上岸灘,以滿足第1天戰斗的急需,有一部分坦克亦可勉強抵岸。

  上陸后的第2天,艦載機的航空火力支援和艦炮的支援火力越來越準確。

  據海軍陸戰隊右翼的艦炮射擊彈著觀測員報告說,由于驅逐艦對盟軍陣地的射擊非常準確,登陸部隊在貝提奧島西海岸突擊上陸的過程中,沒有遇到盟軍的頑強抵抗。

  從軍預備隊中派出的一個營,在新的攻擊點“4灘”上陸。在棧橋附近上陸的海軍陸戰隊也把登陸點向外擴大。日落前。已將戰線推進到該島南岸。

  上陸后的第3天,即11月22日,軍預備隊的另一個營也在“4灘”上陸。由于突擊上陸階段已告結束,登陸作戰指揮部便上岸實施指揮。任務是摧毀“1灘”和“2灘”接合部的盟軍環形陣地。由西向東前進。

  對盟軍進行兩面夾擊的主要目的是摧毀其永備發射點和掩體。正常來說。由坦克和火炮來完成這項危險的任務最為有利,可是,通常都是派步兵使用火焰噴射器和梯恩梯炸藥包來完成的。因為到島嶼上。特別是環礁島嶼,坦克并是每個地方都能夠盡退自如的。

  自11月22日夜至23日拂曉,被壓到該島東部狹長地帶的盟軍先后發起3次反擊。

  由于這幾次反擊,盟軍受到很大傷亡,中華海軍陸戰隊便能在23日迅速突破盟軍的陣地,進至該島的東端。

  在此之前,“1攤”和“2灘”之間的盟軍抗登陸陣地,由于遭到中華軍隊從幾個方向實施的合擊(其中包括從正面進行的步、炮、坦克協同進攻),已被打垮。

  23日下午,登陸指揮部宣布盟軍有組織的抵抗已告結束時,盟軍實際上已被全殲。

  盟軍中僅有1名軍官和16名士兵投降,另有100多名朝鮮勞工當了俘虜。參加塔拉瓦登陸作戰的中華海軍陸戰隊和海軍約為18300人,共傷亡2000余人,其中僅戰死或負傷后死亡的就有500多人。他們當中,有過半都是在登陸時候陣亡。

  速戰速決的吉爾伯特群島登陸戰役,在人員方面損失較多。當時,吉爾伯特群島登陸作戰的任務是集中在幾天之內完成的,所以付出的代價較大。然而,卻為下一步控制遼闊的海域創造了一種新的作戰樣式。

  在吉爾伯特群島速戰速決所造成的損失,比在瓜達爾卡納爾島苦戰3個月所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可是,這兩次戰役所取得的勝利卻彼此相當。

  兩次戰役所奪取的基地,均可用來保護當前的和未來的海上交通線,并為下一戰役提供了必要的機場,便于對作戰目標進行照相偵察和轟炸。

  中華軍隊占領了吉爾伯待群島,就消除了盟軍對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上交通線的威脅,并為即將開始的馬紹爾群島登陸戰役提供了一個實施空中支援的重要基地。

  同樣重要的是,在吉爾伯特群島,尤其是在塔拉瓦登陸作戰中,中華軍隊在戰術方面得到一個教訓。他們明確認識到,象貝提奧島這樣設防堅固的要地,僅僅進行幾個小時的航空和艦炮火力準備是不足以將其摧毀的。

  每次轟炸或炮擊,都要在硝煙消散后查明破壞程度,根據實際效果,再進行較長時間的精確轟炸和經過精密校正的射擊。

  為了穿透盟軍堅固防御工事的上部,必需大量使用大口徑炮以穿甲彈進行轟擊,最好是戰機攜帶重磅侵徹炸彈,低空俯沖投彈。

  為了打亂活動目標的行動,原來打算采用迅速轉移火力的方式進行射擊,后來發現使用這種方式對付固定目標會妨礙自己的射擊指揮。

  這次登陸作戰證明,可運送兵員通過礁盤的履帶登陸車是很重要的,部隊抵岸前,為壓制岸上的敵軍而以火炮進行抵近射擊也是必不可少的。

  進攻塔拉瓦的經驗再次證明,必需建造一種專門用于指揮登陸作戰的軍艦。德國在地中海作戰時,就曾用過這種指揮艦。它的任務不是進行艦炮火力支援,而是改善岸上和海上的無線電通信聯絡。

  即使中華軍隊沒有在塔拉瓦取得上述的經驗教訓,也不免要用同樣的或者更大的代價,在其他地方取得這些經驗教訓。

  另一方面,從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中,可以相當明顯地看出,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能夠在盟軍設防的環礁上空奪取制空權,艦隊也能以較小的損失對付這樣的要地,訓練有素、英勇果敢的地面部隊,在海軍飛機與艦炮的火力支援下,即使遇到最不利的條件,也能沖過礁盤,奪取設防堅固的島嶼。

  此外,這次戰役還使人們明顯地預感到,不論中華艦隊怎樣發動攻勢,盟軍艦隊都不準備予以強有力的抵抗,因為它已無力破敵了。(。。)

無線電子書    紅色警戒之民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