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兵器介紹(轉)

資料一、為何在日本戰國,盾沒有被大范圍使用  日本人使用盾牌歷史在其歷史中是很少記載的,從其源平合戰時期的武士一手拿雉刀一手拿盾牌做戰開始,后面的鐮倉幕府,南北朝爭亂時都沒有多大的發展,后來出現的大型的木盾在做固定工事和陣地戰中常用來消極防御,而到了織田信長的時期左右,只有火槍手持盾牌,并且兼作支架用。但為什么日本人會放棄曾經一度以堅固的盾牌組成的羅馬帝國的不敗軍團都看好的制盾技術?并且當時東方主要文化國的我國和與日本接壤的朝鮮的制盾技術都相當發達,難道是日本的盔甲太精良了?但日本人的盔甲大多是竹子編成的,真正的鐵甲很少,只有將領和一些武士才裝備盔甲。一般的足輕是沒有盔甲的保護的,這與我國等東方和西方的國家歷代起碼的60%的披甲率相比較來說,日本更應該大規模使用盾牌。原因是什么呢?從兩個方面來說明:

  1、實戰因素:日本弓箭制造技術不發達,并且日本的竹弓和較好的丸木弓,有效射程大約在80到100米左右--這種自繩文時代流傳下來的簡易弓箭制作極度簡單,僅僅是將木條浸水或浸油后制成弓胎,捆上繩子就是了。弓很大,有等身長弓之稱,通常約在80公分到270公分,重0.5kg-1.0kg,但能拉開的角度極小,滿弓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的鎧甲就足以防御了。而沖鋒時的長槍和雙手刀對小盾加單刀的攻擊力明顯有優勢,主要是因為他們用的刀大都是雙手刀,很少用單手刀。從江戶時代薩摩的武士們開始使用刀柄加長的武士刀開始,到雉刀這種也是重進攻的刀型,其威力根本不是當時木板小盾能防御的。并且以后的野太刀武士們所使用單刀是雙手巨劍,技巧純熟的話,幾乎可以將所有敵人砍成兩半。所以裝備野太刀的武士是當作突擊隊使用,用來突破敵人陣形,而陣地戰的大盾牌防護效果明顯好于單人小盾。其后的日本武士刀的鋼口和破壞力,我想當時以日本普遍落后的制盾技術就沒必要發展盾牌了。而火器傳入后,即使是有盾牌也是擋不住子彈的,并且大規模使用鐵炮淘汰了正在發展的弓箭--重藤弓:又稱四方竹弓,長170-180公分,重0.2kg-0.3kg。以四方竹片作為弓胎制成的合成弓,射程在80到180米;弓胎弓:類似于復合弓的制作工藝,多以三本弓胎、五本弓胎為主。長120-170公分,重0.2kg-0.3.kg。這種弓入手較輕,相對重藤弓韌性更佳,射程在200到400米左右;--盾牌就更沒有用武之地了。

  2、環境因素:因為日本缺乏資源,導致了盾的現實敵人弓箭和本身的發展,并且廉價的竹弓比強弩更適應戰場需求--日本曾經從我國引進過弩,但因制作太復雜,成本太高而放棄了--所以盾的發展才長足不前,象牛皮蒙盾這樣的產品就更不可能了。日本比較注重進攻,不重防御的低級戰術國,并且國家大名鼓吹一些軍功必須要建立在奪人首級上,而日本武士的信條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日本武士的信條就是隨時可以為了武士道而獻身,他們常常把自己比做櫻花,生命短暫而燦爛。死亡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可怕而是必然的歸宿,日本武士不懼怕死亡甚至歡迎死亡,他們會坦然接受這一切--還有日本是一個叢林島國,簡陋的盾的實際用武價值與快捷的雙手刀比起來實在無發相比。

  以上兩點雖然包括了日本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實質上就是技術的落后和人文的愚昧、無知。戚繼光那時,就以藤牌刀抵消日本人的攻擊力,并且殺得他們大敗而逃。

  資料二、日本的遠程兵器隨談(弓箭)

  日本的弓箭類武器一直不是特別的發達,有人一直抱定這是因為小日本的戰術思想里沒有弓箭戰這個概念,是遠程兵器的戰術運用理念上問題,而并非技術問題。(其實我一直覺得是弓箭質量差,難以有理想的效果,從而使得小日本不重視弓箭戰)在小日本的作戰中,最普遍使用的弓箭自然是丸木弓,這種自繩文時代流傳下來的簡易弓箭,由于日本軍隊兵制問題上的因素,一直使用到戰國時代末期(而且居然是被大規模使用的鐵炮淘汰的)。這種弓箭制作極度簡單,僅僅是將木條浸水(好一點的浸油)后制成弓胎,捆上繩子就是了。這種弓往往相當之大,有等身長弓之稱(通常約在80公分到270公分!!!!,重0.5kg-1.0kg),但能拉開的角度極小(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小日本的戰爭電影里少見有拉開滿弓的),這種弓箭的射程大約在80到100米左右,確實殺傷距離幾乎沒有(俺記得從前有部片子,一個武士身中數十箭,插的象刺猬一樣,照樣活蹦亂跳的,理論上來說,這是可以出現的情況。)當然,這種足輕或農民兵自備的武器,對其裝備的精良度本來就不能有太高的期待。(雖然難以想象小日本在16、17世紀還用著原始社會時代的武器裝備)

  而武士所使用的弓箭,基本上還有具有一定的威脅性的(雖然和中國同時代的弓箭類武器完全不具備對比性)。例如在南北朝時代流行的重藤弓(又稱四方竹弓,長170-180公分,重0.2kg-0.3kg。以四方竹片作為弓胎制成的合成弓,射程在80到180米。),這種弓箭我們往往能在當時遺留下來的繪卷中看到(當然,畫的比例完全不對,按畫上比例,那時候小日本平均身高估計有二米以上)。在室町后期直到江戶時代普遍使用的弓胎弓(以竹條為弓胎,類似于復合弓的制作工藝,多以三本弓胎、五本弓胎為主。長120-170公分,重0.2kg-0.3.kg。這種弓入手較輕,相對重藤弓韌性更佳,射程在200到400米左右。)相對來說,這種武器基本已經具備了遠程打擊武器的基本需要,在戰國初期,弓箭對于作戰確實也起了相當的輔助作用,而不是早年那種可有可無,多是用于追擊時的武器了。(但可惜的是,很快鐵炮就迅速的傳入了)

  順便再提一下,俺以前一直宣稱小日本沒有弩這種武器,事實上,小日本還是從中國引起過弩箭的,而且是早在平安時代就有。但由于種種原因(弩的制造太過復雜,因此成本相對頗高,且發射頻率太低。當時小日本的鎧甲發展程度也不如我國,沒有強弩破甲的需要)終究還是沒有流傳,僅僅作為公卿的裝飾品而保留了下來。閑著也是閑著,隨便再說一下日本的火器吧,小日本的火槍主要也就有種子島銃:這是一種類型,并不是光指種子島產的火槍,通常都是指1543年流入日本的葡萄牙火槍的仿制型火槍。長為80公分到180公分,重約1.5kg到5.0kg。殺傷力遠上當時的日本弓箭之前,當時日本弓箭質量好的最多射程不過400米,殺傷距離80米,絕對殺傷距離30米。而種子島銃的射程為100到300米,絕對殺傷距離為50米,故一旦出現在日本就迅速的流傳開去;大筒:大口徑的前裝滑膛式火繩槍。長90公分到140公分,重8kg-12kg,其口徑往往在30到40公分以上,殺傷力極大,射程也可達四五百公尺之遠(事實上這應該算是小型火炮了)。現存的一尊大筒,口徑達80厘米,使用的彈藥是號稱“千人殺”的大威力霰彈,射程可達800公尺之遠,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頗高。當然,這種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經是江戶時代了;馬上筒:短銃的一種。威名赫赫的騎鐵就是使用這上筒的騎兵部隊。但這種武器的殺傷力和射程都不值得期待,大約射程在10米到30米左右,5米內為有效殺傷范圍;芥炮:很詭異的武器。以化學試劑雷硝酸水銀(Hg(ONV)2)為裝填藥,江戶時代的產物;連發銃:江戶時代國友鍛造屋的發明,有3、5、6、8、20連發等多款式樣,亦可齊射。長60到100公分,重3-10公斤。

資料三、常用兵器介紹  弓(中國,華夏):射程100m-150m

踏弓(中國,春秋戰國);射程不詳  弩(中國,漢朝):射程150m-250m

  連弩(中國,漢朝):射程50m-100m

  弩(日本制,平安時代):射程80m-250m

  丸木弓(日本,繩文時代至戰國時代):射程50m-100m

  神臂弓(中國,宋朝):射程150m-800m

  重藤弓(日本,南北朝時代):射程80m-180m

  突火槍(中國,宋朝):射程5m-10m

  五雷神機(具體自己去看《武備錄》,中國,宋朝):射程100m-200m

  拐子銃(中國,宋朝):射程50m-100m

  抬槍(中國,宋朝):射程100m-300m

  弓胎弓(日本,室町末年):射程200m-300m

  三眼銃(中國,明朝):射程50m-200m

  十眼銃(中國,明朝):射程50m-150m

  馬上筒(日本,戰國末年):射程5m-30m

  神槍(中國,明朝):射程100m-500m

  迅雷銃(中國,明朝):射程100m-200m

  種子島銃(日本,戰國時代):射程100m-300m

  多發火箭(中國,明朝):射程500m-800m

  鳥銃(中國,明朝):射程100m-200m

  連發銃(日本,江戶時代):射程50m-100m

  芥炮(日本,江戶時代):射程5m-10m

無線電子書    戰國之鷹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