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對長安城各個宮殿的論述資料

  太極宮建于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于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考古實測并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墻即是外郭城的北墻的一部分,西墻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墻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墻的北部所壓;南墻則在今西安城內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臺”恰在宮城南墻之上;東墻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苑,東墻外為興安門街,西墻外為芳林門街,宮城中太極宮、東宮、掖庭官南北宮墻長度“相齊”,即南北宮墻長度相同。

  宮城城墻為夯土板筑,墻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墻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墻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墻基寬9米一12米來看,構筑得更為堅固高大。

  太極宮東、西、南、北四面共開有十個城門。其中南面開有三個城門,中為承天門,左永安門,右長樂門;西面和北面各開有二個城門,西為嘉猷門、通明門,也是掖庭宮的東門;北為玄武門、安禮門;東面通向東宮只開有一個城門,名通訓門,也就是東宮的西門。東宮南北尚開有四個城門,南面二門,為廣運門、重明門、永春門;北面一門名玄德門。掖庭宮因為宮女所居,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西面門只稱西門,無他名。

  在所有的這些城門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承天門了。承天門位于太極宮南墻的正中,門址在今西安城內蓮湖公園南側。據考古探測其東西殘存部分尚長417米,已發現三門道,中間門道寬85米,西側門道寬64米,東側門道寬6•4米,門道的進深為19米。門址底下皆鋪有石條和石板,建筑極其堅固。門上有高大的樓觀,門外左右有東西朝堂,門前有廣三百步的宮廷廣場,南面直對朱雀門、明德門,寬約150米一155米的南北直線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門為太極宮的正門,是封建皇帝舉行“外朝”大典之處。如元旦、冬至,設宴陳樂都在此處進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舊布新,或接待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門聽政。像唐太宗冊李治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欽藏獻盟書等,都在此舉行大朝會。承天門樓還是皇帝歡宴群臣之處。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已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并向樓下拋撒金錢,讓百官爭拾。

  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亦以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稱雄當時。其地居龍首原余坡,地勢較高,俯視宮城,如在掌握:是宮城北面的重要門戶。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這里。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以諸衛將軍領之,其兵名之飛騎,后經不斷擴充,從百騎、千騎到萬騎,武則天垂拱元年改為左右羽林軍,因此,這里成了中央禁軍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歷次宮廷政變的策源地。神龍元年,張柬之翦除張易之兄弟、景龍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翦除韋后等三次宮廷政變均發生在這里,這與左右羽林軍的布設以及爭奪禁軍主力的較量有很大的關系。當然,在平靜之時這里仍然是皇帝舉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場所。

  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曾于玄武門宴群臣及河源王諾曷缽,“奏倡優百戲之樂”;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二月已丑,中宗登玄武門樓觀宮女分朋拔河為戲,并“遣宮女為市肆,鬻賣眾物,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因為忿爭,言辭xx。上與后觀之,以為笑樂”。

  太極宮宮內布局也非常講究,嚴格按照古代宮室建筑原則執行。宮內主體建筑采用“前朝后寢”的原則,以朱明門、肅章門、虔化門等宮院墻門為界,把宮內劃分為“前朝”和“內廷”前后兩個部分。朱明門、虔化門以外屬于“前朝”部分,以內則為“內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禮》“三朝制度”進行布局。以宮門承天門及東西兩殿為外朝,是“舉大典,詢眾庶之處”;以太極殿為中朝,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群臣,視朝聽政。另外,皇帝登基,冊封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等也多在此殿舉行。它在長安三內諸殿中地位最尊。為行事方便,在太極殿的東側設有門下內省、宏文館、史館,西側設有中書內省、舍人院,為宰相和皇帝近臣辦公的處所,以備皇帝隨時顧問和根據皇帝旨意撰寫文書詔令。最后,以內廷地區的兩儀殿為內朝,是帝王與宗人集議及退接大夫之處。二儀殿因在禁內,只有少數大臣可以人內和皇帝商談國事,故舉止較為隨便,這里也經常是太宗歡宴大臣與貢使之處,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它是太極宮內第二大殿。“內廷”部分也就是“后寢”,在唐代即所謂“北人虔化門,則宮內也”。其中兩儀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為唐代皇帝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區。全宮在整個建筑布局上仍然與整個長安城總體布局相一致,以中軸部位突出主要建筑,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南北排列,處于全宮的中部,其他殿院與閣門分布于兩側,左右對稱;這就從建筑布局手法上,突出了這些象征封建皇權統治的殿門的重要地位。

  太極宮是都城長安第一處大的宮殿群,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東宮尚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整個構成都城長安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其中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筑,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隋文帝廢太子勇為庶人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賜李元吉居武德殿,這更方便了他與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來。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還曾在此殿聽政,可見地位也不一般。’凌煙閣因功臣圖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畫像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曾為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圖形,表彰其政績以及輔弼之功。這就是所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實唐代圖形功臣于此閣共有三次,除貞觀年間的一次外,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七月,又為功臣郭子儀、李晟等畫像。到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九月,總匯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圖像,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遴選。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繪唐初以來“堪上凌煙閣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峴、馬周、馬遂等三十七人圖形,“立閣圖形,榮號凌煙”。圖形凌煙閣成為唐朝褒獎功臣的一種重要形式。現在陜西省麟游縣文化館還藏有宋人游師雄摹刻的唐凌煙閣功臣畫像殘石,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大唐帝國的許多榮登此閣的名臣。

  太極宮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宮與掖庭宮。兩宮面積均小于太極宮,為縱長方形結構,建于隋初。

  掖庭宮是宮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大致分三個區域,中部為宮女居住區,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掖庭宮的北部為太倉,西南部為內侍省所在地。內侍省是宦官機構,所謂“內侍奉,宣制令”q),掌管宮中的一切大事小情。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內西五臺以西,距今西安西城墻240米處發現了唐“光化二年(899年)歲次已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已丑建”的《大唐重修內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宮的西南,從而證明這里確曾是內侍省無疑。

東宮為太子居住之處,亦稱c魂宮、儲宮。從隋太子楊勇、楊廣到唐高祖時原太子李建成、后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時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這里  東宮中的最主要宮殿為明德殿。隋時稱嘉德殿,唐初更名為顯德殿,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淵遜位后在此殿舉行登基儀式。當時太宗即在此殿聽政,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淵由太極宮遷居大安宮后,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極宮中太極殿聽政。另外,東宮中的崇文館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于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本為皇太子讀書之處。唐代在此設“崇賢館學士”,以侍講宮中。崇文館又是唐代的貴族學校。唐制規定:“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另外,崇文館也是宮內秘籍圖書校理之處,是一個大型的皇家圖書館。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

無線電子書    回到唐朝當皇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