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細談招兵之事,又從招兵引出來,聽吳鶴年講永平路所轄州縣的具體情況。再擴展到沿邊諸路,人口多寡,物產如何,可用者有幾,須注意者是什么。在鄧舍刻意鼓勵之下,吳鶴年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管民官,本來就是干這個的,吳鶴年行家里手。加上他記性也好,每講到數字,甚至幾年前的糧食收成,也能精確到個位。
此人的確是個干才。鄧舍心中暗下判斷。一直講到中午,親兵送來飯食,才停下話頭。鄧舍自然請他一起用飯,吳鶴年誠惶誠恐,推辭不得,斜簽著身子,一頓飯吃得滿頭大汗。
飯畢。鄧舍沒再留他,叫人打掃一處干凈房舍,請吳鶴年歇息。吳鶴年在城中本自有宅院,可一來早被紅巾占據,二則此人雖有才,卻無德,不放在眼皮子底下,鄧舍無法放心。
和吳鶴年談過之后,他精神旺盛。料來文華國諸人休息也夠了,命親兵前去通傳,只叫文華國、陳虎、趙過三人,要和他們商量往高麗一事。
有言道,好事成雙。
文、陳二人未到,去招降諸縣的關世容回來了。借達魯花赤那一顆沒了皮肉的頭顱架子之威,一州六縣屁滾尿流,盡數投降。各州縣的官兒們,在看守之下,也都全數帶到。
“按將軍命令,向他們講的是降者不殺。”關世容匯報,“現在他們俱在院外等候,將軍見是不見?”自王夫人放權給鄧舍之后,關世容、羅國器等人,和黃驢哥、陳虎一樣,都改了稱呼。
鄧舍無暇理會這班蝦米:“著人看守就是。”他問,“諸州縣居民土著,還算安穩?咱們的招兵旗、求才令,都下到了罷?”
“末將在各處,都留了人,專門負責。州縣里風平浪靜,沒甚么不妥之處。”
鄧舍滿意地點點頭:“關百戶辛苦,快請先去休息。路中各官妻妾,我已經命趙過,選了幾個好的,送到關百戶住處了。”
關世容一笑,拱手而出。恰好同文華國、陳虎、趙過三人撞個對面。打個招呼,他自去了。文華國衣襟歪斜,頭發蓬亂,顯然是才從床上爬起。瞧見鄧舍,他嚷嚷著問道:“舍哥兒,大中午的,飯才下肚,還不曾消食兒。把俺們叫來作甚?”
鄧舍起身,從案后繞出。
門外院中,天氣越發陰沉。幾棵大樹旁邊,石板地上站了十幾個紅巾,跨刀提搶,權做守衛。他叫來領頭的,也是上馬賊的一個老兄弟,吩咐他帶著人,退出院外,不得放一人進來。
見他如此謹慎,陳虎問道:“大人,敢是下邊州縣,有了甚么異動?”
“我有大事,要和兩位叔叔相商。”鄧舍請他們坐下,趙過不肯坐,轉立到他的身后。
“甚么事?”
“不知兩位叔叔,對咱們下步行止,有何打算?”
“就這事兒?”文華國大失所望,他不以為然,“不是都說好了?招完兵馬,就去山東。”
陳虎精細之人,聞弦歌,而知雅意。登時猜出鄧舍另有了打算,他沉吟道:“愿先聽大人之見。”
“適才同吳鶴年對談,為之觸動,我有了個不成熟的想法。上個月,關平章傳檄高麗的事兒,兩位叔叔還記得吧。”自家人,無須繞圈子,陳虎既然問,鄧舍便如實說。
陳虎大吃一驚:“大人,你是想,…”這震驚一閃而過,他很快控制住了外露的情緒,神情凝重。
“不錯。”陳虎表現,在鄧舍意料之中,他緊張地追問,“怎么樣?”他盡管已有決斷,可茲事體大,眾人身家性命,盡在此一念之間,他當然想聽聽其他人的意見。畢竟,一人計短,兩人計長。
陳虎皺著眉頭,盤桓再三。不到考慮成熟,他一般不發表意見。
文華國反應過來,他張大了嘴,啞口無言。他是膽大,可還沒膽大到這個份兒上。他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倒不是反對,只是沒思路。他半晌才道:“兵馬,是不是少了點?”
“上午時候,陳叔已把謠言放出。只等四散開來,到一路惶惶之時,多不敢說,從數萬流民中,招致萬人,料來還是有幾分把握。”鄧舍向文華國解釋。
“萬人,…”
“有此萬人,鼓動向東。沿路城市,多在我手;即使有尚在韃子手中的,只要咱們不去撩撥,想來他們也不會主動出擊。順順利利到達鴨綠江邊,估計沒甚么問題。”鄧舍細細剖析,自有此打算之后,他已經將整個運作,統統想了一遍。
“到江邊之后呢?”
“自遼至今,幾百年來,高麗境內戰火不斷,元氣早就大傷。民稀軍弱,俱無斗志。遼、元鐵蹄,輪番蹂躪之下,虎狼敢戰之士,早已不存。剩下的,豬羊成群。看河光秀之流,便可窺斑知豹。而我等,皆戰亂余生,掙扎求活心切,必可勢如破竹。我們不求多,先奪一兩城鎮,穩住腳跟。之后,以之為基,操練軍士,整修兵戈。又有遼陽紅巾在前,替我們抵擋韃子,我們大可以視事態之變化,徐徐圖之。”
鄧舍講的簡單,陳虎提出兩個重要問題:“人生地疏的,語言也不相通。”
“咱們雖不會高麗話,但,高麗人會漢話的,著實不少。而且,高麗無文字,所用者,皆是漢字。”說到這里,他記起文華國等人皆不識字,轉開話題,“文叔難道忘了?咱們投軍之前,縱橫黃河兩岸,見到的來求學、求經的高麗秀才、和尚們少了?更別提高麗商人,絡繹不絕。只這永平一路,就有千人。由此可知,高麗國內,通曉漢話的人,不在少數。所以,語言一關,不是問題。
“至于人生地疏,遼東高麗流民,所在皆是,不下三四十萬。甚多如河光秀一般出身的細民奴婢,盡可以糧餉、還鄉、富貴為餌,誘之為前驅。往高麗,路經遼陽路,聽河光秀講,那里高麗流民甚多,我們可以一路相召,能得兩三千人,便足夠使用。”
陳虎思忖多時,緩緩點頭:“行不行,試試才知。”
文華國聽鄧舍分析得頭頭是道,楞了會兒,找不到可以反對的地方。既然找不到,那就是可行,他和陳虎不一樣,向來丁一卯二,一拍桌子:“自古船多不礙路,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舍哥兒你既然盤算已定,但等兵馬招足,這嘴邊的肥肉,咱們便去嘗一嘗。”
鄧舍一口氣松出。
有他兩人支持,其他諸將的意見,可以不做考慮。府庫金銀,都在他的控制中;沒金銀就沒兵馬,有金銀,那來投軍的人,自然會知道誰才是做主的。人馬在手,黃驢哥等人,也就無關輕重了。去也不多他們,不去也不少他們。
只不過,陳虎問道:“王夫人怎么辦?”
他的話沒說完,潛臺詞很明顯。人馬一到,她肯定嚷著去上都。答應過的事兒,不好反悔。還不能得罪她,王士誠紅巾大將,得罪不起。
1,遼東高麗人。
當時,沈陽路的大部分和遼陽路的一半居民都是高麗人。一直到明初,遼東的民族構成,“華人十七,高麗、土著、歸附女真野人十三”。
有被蒙古人擄掠來定居遼東的,這部分占很大比重,僅1254年一年,高麗被擄男女即達二十萬。
也有投降蒙古的高麗軍人,這部分大概幾萬人。鎮守大都的鎮戍軍中,有一個高麗人組成的萬戶府;蒙元在遼河、慶云等地,有高麗屯田軍人;在沈陽設有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府,由高麗人、女直人組成,是遼東三大萬戶府之一;另外,在上都、河北、山東、蒙古等地也都有高麗軍人。所謂的漢軍,并不是只代表漢人。所謂漢人八種,當時,除了北方漢人,高麗人、女直人,也都被稱為漢人。
第三個重要來源,是為了逃避差役、擺脫奴婢身份,而逃到中國的高麗人。高麗王為此專門給元帝寫信:“比年間,本國州縣當役人民并官寺奴婢人口逃往遼陽、沈陽、雙城(今朝鮮永興)、女真等處,躲避差役,散漫住坐。”由此可見,一則高麗政治黑暗,較之蒙元統治之中國還不如;二則,逃到中國的高麗人為數很多。不然,高麗王也不會因此而去惹煩宗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