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說實話,江敏的覺悟還真不怎么高啊!如果說自己的東西能有那么大的價值的話,江敏也不想留著給自己惹禍,可這畢竟是婆婆留下的,當初馮志彬交給她的時候,說的就很慎重了,一定要保管好了。人品文物處的人怎么說,江敏就是一口咬定,根本沒有這東西。等后來實在沒辦法了,自己坐車回城里去了,她正好要準備畢業論文,馬上就要畢業了。
此時,江敏的食品加工廠最不擔心的就是銷路了,最后盤賬的時候,江敏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按照事先約定好的,給職工們發紅利,而干部們就跟不用說了,各種待遇都有,分米、分面,分豆油,甚至還有布票啥的,獎金更是比職工都多。
養豬場那里也是一樣,大家都很賣力干活,那樣兼職的技術員,干脆連自己單位的班都不去上了。這里掙得錢多啊!
江敏手下的職工,分到了紅利,但是實際上,還扣除了一小部分,江敏打算用這筆錢來做保險,也就是職工們的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國菜先從東北三省的幾個城市作為試點進入社會統籌保障金,也就是養老保險。之后從98年1月起各地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其中規定,第三條款:企業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企業繳費)的比例,一般不得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20。具體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少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因離退休人數較多、養老保險負擔過重,確需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20。而江敏的做法,就是提前給自己的手下人一個養老的保障。
江敏手下的人,尤其是廠子里的工人,大多數都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江敏這樣做了,就等于背負了一個巨大的包袱。但是,江敏的眼光更長遠一下些,她就是要人們知道,跟著她江敏干,有肉吃。
對于江敏的做法,有許多人不理解,尤其是江敏身邊那些信得過的人,江敏的做法,對于她本身來說,沒有任何的利益可言言,甚至會影響現在的生意。伍代很發愁,江敏的意思是,要要這些錢換成國庫券,也就是國債。1981年1月,國務院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確定從1981年開始,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
中國在中斷21年后,重新恢復發行國債,并首次冠以“國庫券”之名。當年,中國共發行48億元的國庫券。
1981年突然發行國債,“向老百姓借錢搞建設”,與當時的中央財政巨額赤字有關。
“文革”剛止,百業待興。1978年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提出從1978年到1985年,要建設120個大項目,其中有十大鋼鐵基地、九大有色金屬基地、十大油氣田等高指標。按這個規劃來計算,這8年的基建投資規模相當于新中國前28年的總和。
巨大的投資規模令國民經濟難以承受重負。最明顯的標志是,1979年、1980年連續出現巨額財政赤字,1979年赤字達170多億元,1980年赤字達121億元。
而與此同時,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增反降。1980年8月的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時任財政部部長王丙乾報告說,由于減免農村稅收,增加部分職工的工資和實行獎勵制度,還增加了國防戰備費支出以及對恢復名譽的干部和職工補發工資等,對財政收入進行了沖減,唯一之途只有向銀行的透支,結果又造成銀行多發46億元鈔票,引發物價上漲,老百姓意見很大。
靠銀行多發票子搞建設明顯是飲鴆止渴,要治療“投資饑渴癥”,財政部就得想方法開辟財源。
時任財政部國債司司長的張加倫回憶,以前國家財政的基本原則是“收支平衡,不打赤字”,而1979、1980連續兩年出現巨額赤字,“中央也惱火了,研究怎么辦”。
這時候,財政部就想起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公債的事兒了。
1981.發行國庫券 “買得多,思想好”
王嘉錫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好些年,每個月發工資之前,單位的通告欄中都會通知,告知當月單位發行國庫券的總量、每個職工會發到的國庫券數量,通常是職位越高、收入越高的職工,被分配到的國庫券就越多。
另外,通知里還會號召員工自行認購國庫券,“認購得越多,當然就覺得你思想越先進、越愛國”。
1981年,中國首次發行國庫券,總金額40億元,10年還本付息,年息4厘,自發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償還本金。當時規定,國庫券不得當作貨幣流通、不得自由買賣。
這是中國的國債第一次使用“國庫券”的名字。新中國成立初期發行的國債,曾先后用過“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經濟建設公債”。后來參考了國外,才把國債的名稱確定為“國庫券”。
當時,就國庫券的償還時間還引發了討論:“有人說,償還得太快不行啊,這幾年經濟緩不過來呀;10年吧,又怕太長,所以最后決定,從第六年還本付息,每年還五分之一,抽簽。”
1981年的國庫券發行手段,主要是借鑒了建國初期各類公債的經驗,長償債期、行政推銷制、不允許流通。
唯一的不同點在于推銷對象有所變化。建國初期的公債發行,面向城鄉居民。而在1981年的時候,則主要是面向單位。原因就是當時各省反映,都說老百姓很窮,老百姓不容易買,所以定成單位買。
可是沒想到,到發行的時候,地方又反映,有的老百姓也要買。
這讓財政部措手不及,因為原先設想是針對單位,券面都設計成大額的,如1張10萬元的,沒有小額的。于是財政部趕緊讓人民銀行設計加印小面額的。結果,1981年國債計劃發行40億,實際完成48億,其中有一千多萬是老百姓買的。
第二年再發國債的時候,財政部就開始針對單位和個人分著賣了,也有了1元、10元、100元等多種面額。
但是,國庫券的“熱銷”,僅僅在第一年出現。從1982年開始,“越賣越難”。
當時財政部在國債推銷的時候,對下面都講要“自愿量力,不要強行攤派”。但由于各單位都分配有任務,推銷在實際操作中卻變了味兒。
國家號召國營企業的職工購買國庫券,上輩子江敏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員,本來他們就不得老爺子的待機,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可還是得在單位購買了不少國庫券,不是他們覺悟高,因為當時單位硬是強行給扣下了,不買也不行,而且3年后才能兌換。
到了快兌換的時候,街上突然出現了一些人,說可以拿國庫券兌換羊毛衫,江敏那時候著急用那筆錢,就和很多人趕去兌換。兌換的規則是很吃虧的,連本金的面值都不夠。江敏那時候還是決定換,過不多久,到了兌換的時候,江敏才知道,國庫券的利息很高,這次換的羊毛衫是虧了利息和部分本金的。這件事給江敏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她說什么也要多買國庫券。這比存在銀行里的利息還高呢!
伍代很發愁,本來他還打算擴大生產的規模呢!可是現在江敏把錢全占上了,只留下流動資金,和一些預留的存款,剩下的都沒了國庫券。算下來,江敏一共花了三十多萬元去買國庫券呢!幸好他們做的很隱秘,沒有知道江敏買了這么多。萬一有人知道了,說不上給按個什么罪名呢!
江敏算是大買主,其他的人,知道有人收購,雖然價格有點低,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賺頭,一些有門路的人,從供銷社或者是廠家,弄來了不少生活日用品或者是必需品,讓人們拿手里的國庫券換,這樣下來,他們才是得利最多的人。江敏是最大的本家,但是知道這件事情的人,不算多。尤其是那些當官的,一個個的精著呢,有好處拿,自然睜一只閉一只眼了,反正政策內的,誰也說不出來什么。
工人們的埋怨聲還是有的,但是,江敏給他們開出了全額的工作,過年過節發東西,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的眼睛都直了。誰還會為了這點小錢鬧出什么問題來啊!就算有那樣各色的,也沒有辦法,江敏的手段也不是沒見識過,尤其是哪個伍代,殺人可是從來都是不見血的,收拾你一個人,讓你去做臟活累活,不時的還表揚你!等你什么時候思想改造完畢了,你什么時候再回來。
江敏和伍代這樣做,也是沒辦法,在這樣復雜的單位就是這樣,你得講究策略,不能一本老直帳啊!
槍大出頭鳥,她不能讓自己站在臺面上來。女人別太拔尖兒了,那沒好果子吃,悶聲不響的掙大錢才是真的。(。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