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第七六八章文化差異 書名:
人大會議結束的這天,剛好是周末,楊曉麗早跟李向東說好了,叫李向東去江邊市,明天一起去省城喝早茶逛街。因此,會議一結束,李向東就叫司機把他送過去。
坐在車上,李向東的心情很平靜,因為這個結果早在預料之中。他便對自己說,總算告一個段落了,總算把市縣的班子理順了。于是,就合上眼睛,回想了一輪自己回市縣這段日子的經過。他發現,這半年多的時間,雖然遇到了許多事,解決了許多問題,其實,主要就只是圍繞一個中心,或者說,他只干了一件大事。
怎么管好人!
接下來,他必須干點實事了,干一些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按照李向東的慣性思維,也可以說,最熟悉最能見成效的作法,那就是大搞城市建設,改造舊城區,美化新城區。
這項工作,隔個三幾年,搞一下,總會收到明顯的效果,總會博得群眾一片叫好聲。然而,這次,李向東不想在這方 面下手,或許干得多了,自己覺得這項工作有點唬弄老百姓的意思,有點急功近利嫌疑。
他想,要干就干一件真正讓老百姓得益的事,干一件他李向東這個市委書記干的事。
面上的工作要做好,是必須的,人家大搞招商引資,你不能不搞,人家抓黨建建設,你不能不抓,人家抓農業,搞水利,抓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你也一個不能漏,但是,你不能沒有自己的發展思路。
面上的工作有各分管領導負責,有各分管領導去應付,如果,一個市委書記也沉浸于這種應付之中,你了不起就是一個秘書長的能力,一個被人指指點點的角色。市委書記要跳出來,要站在某一個高度,制定自己的計劃,實施自己的構想。
其實,這件事,李向東已經著手了,正處于一種調查研究階段。他要發展鎮級經濟,實施“強鎮富民”構想,把鎮級經濟搞上去,惠及老百姓。他很清楚,這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工程,想要三幾年實現這個目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抓重 點,先抓幾個基礎較好的鎮有特點的鎮,一兩年內,讓這幾個重點鎮實現大突破!
一任長官,你要有長期規劃,也要有近期效益。每一年,你不搞出一兩個閃光點,人家就會說你一事無成。如果,你的工作沒有持續性,東一鑼,西一鼓,上面人會說你大局觀不強,下面人對你也無所適從。
其實,強鎮富民并不是李向東獨創,早些年,江邊市已經在推行這個發展戰略,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此時,車已經駛進江邊市境內,就時不時見一座繁華的城鎮在眼前閃過。江邊市是一個小市,也就十個八個鎮的區域,幾乎每一個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腳下這條粵西主要交通干道都從圩鎮中心通過,或者說,幾乎每一個鎮政府所在地的圩鎮都把企業建這條交通干道,借助這條主干道推動各自特色的鎮級經濟。有幾個鎮的建筑甚至還隨著這條主干道的延伸連成了一片。很讓人感覺到早些年提出的,“路通財通”的理念。
然而,這些年,江邊市又把招商引資引回 來的企業建在路邊的模式,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采用政府引導企業的形式,根據企業生產的產品特點,建造了幾大市場,如家俱市場、燈飾市場、廚具市場,從而像一塊磁石,又把一些企業引到了這些市場周圍,使這些市場的規模不斷壯大,即使在全省,及至全國也頗有名氣。
在地級市,大家都承認江邊市人是最懂得利用資源的,最懂得辦企業的。當然,這完全得益于他們與珠中心地區相毗鄰,只隔著一條江,因此,他們受珠中心地區某種觀念的影響也較其他地區更深,領略生意精髓也更透徹得多。
市縣人這一點就望塵莫及,政府對這方面的引導更是少之又少。
當然,市縣要強鎮富民,除了增加大家的創業意識,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創出一條自己的路。畢竟市縣沒有江邊市的優勢,沒有那么一條粵西主干道。
車到了江邊市府大院時,已經下班多時,楊曉麗早已在大院正中那個噴水池等著他們。
單看這個市府大院,是很難看出江邊市的經濟比市縣還要發達的。這里的建筑多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興建的,以兩三層樓房為主,只是進行了必要的裝修改造,唯一一幢高建筑也顯得很普通。或許,相對貧窮地區才更講究那些表面的東西,才要打胖臉充胖子,腰包脹鼓的人反倒不怕人看不起,更追求實際。
楊曉麗安排李向東的司機去食堂吃晚飯,吃她那份常委餐,吩咐他吃飯后,再開李向東的車回去。然后,她才開著她的車,載李向東離開江邊市府大院。
李向東問:“我們去哪里吃飯?”
楊曉麗說:“過江去吃魚。”
李向東問:“江邊的魚能有市縣海里的魚好吃嗎?”
楊曉麗笑著說:“對面江那個鎮是養魚大鎮,有著幾百年的養魚歷史,傳統的做魚方法很獨特,所以,請李書記去試一試,別總是大土帽,以為只有市縣海里的魚最好吃。”
她說,她發現,市縣做海鮮的方式和對面江做魚的方式區別很大。這種區別往往反映了一種文化。
她說,市縣人做海鮮的辦法說好聽,是講究原汁原味,說得不好聽,只是把家里的作法搬到酒店里,應該是一種保守呆板的作法,不思進取的作法,對面江做魚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烹飪,如何把原材料轉變成一種吃的文化。
她說,這種對比,可以看出,市縣的一種小農意識,一種自我滿足意識,而人家卻擁有一種創新精神,一種要凌駕于眾生意競爭對手之上的強烈意識。
李向東說:“我發現你到了江邊市很多感慨,但是,沒一樣是說市縣好的。”
楊曉麗笑了笑,說:“這是一種反思呢?”
李向東說:“這是一種忘本的表現。”
楊曉麗說:“你別給我 扣帽子,如果,要我回市縣,我馬上就走。”
李向東笑著說:“那是因為我在那里。”
楊曉麗說:“你別以為我很稀罕你!”
李向東說:“稀罕不稀罕你自己知道。”
然而,李向東也承認楊曉麗說得很有道理。有時候,看到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突飛猛進,一些人只強調別人的各種外部優勢,往往就忽視了一種文化熏陶。
珠中心地區的經商觀念可說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在不準經商的年代,他們那種觀念也蠢蠢欲動,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打開,珠中心地區人便如魚得水,爭先恐后洗腳上田,能不種田的都不種田了,都擠到生意場上了。這種源源流長的創業文化,凝聚成了一種精神,這種文化,這種精神是非常寶貴的。
市縣的農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吃飽飯,如何自給自足。有相當一部分人,還依賴僑資做 二世祖。
在珠中心地區,你還沒號召大家創業,他們已一哄而上,在市縣,你號召他們創業,他們卻懷疑你們是不是想要收回他們的土地,以后他們怎么生活?
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區別!
當然,你又不得不承認,這種文化的形成,又與地緣差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鮮花鮮花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