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院等級劃分標準 是我國依據醫院功能、設施、技術力量等對醫院資質評定指標。全國統一,不分醫院背景、所有制性質等。按照《醫院分級管理標準》,醫院經過評審,確定為三級,每級再劃分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級醫院增設特等,因此醫院共分三級十等。
按保障區域和規模大小分為三級十等,三特醫院為最高級,最權威醫院,其次是三甲、三乙、…
新標準目前尚未出臺,隨著醫院的發展,現在部分等級區分界限逐漸變得不明顯。
衛生部《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試行草案)》中對醫院等級劃分作如下規定:
根據醫院任務和功能的不同,把醫院分為三級,即一級醫院、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
一級醫院是直接向具有一定人口(≤10萬)的社區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在我國實施初級衛生保健,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障”全球目標的基層醫療機構,譬如像四川省內的各鄉鎮衛生所就屬于一級醫院。
二級醫院是向多個社區(其半徑人口一般在10萬以上)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的衛生機構,是三級醫療衛生體系中的中間層次,像成都市金牛區中醫醫院就屬于二級醫院。
三級醫院:是向幾個地區提供高水平專科性醫療衛生服務和執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務的區域性以上的醫院,譬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屬于三級醫院。
每級中相對優秀的醫院為甲等,似乎沒有乙等,說出來也不好聽。比如不是三級甲等的醫院,又達到三級醫院標準,就只是三級醫院。
三級甲等是最高等級醫院,相當于五星飯店。
但同樣是三甲,差距也會很大,而且醫院這種地方都是講主攻方向的,北京到處都是三甲,等級幾乎沒有意義了。
二、醫生職稱級別 從小到大分別是: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到頭了。每5年晉升一級。
專家是指再某個領域有專長,比較突出,并沒有評定標準的,比如很多小醫院的專家可能就根本比不上一個大醫院的主治醫師,主治醫師很少能出專家門診的。
教授、副教授是一種教學上的稱謂,如果在醫學院的醫院里工作,到了一定級別可能參評教授什么的,要不是醫學院的醫院的話本領再好也做不上教授。
主任醫師=副廳級待遇(文件明確規定)
教授和副教授只有在教學醫院即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才有這樣的稱謂,在職稱上:教授主任醫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生的級別: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專家不是級別,但最起碼是主任醫生才能被評為專家。
最底層——實習醫生,確切的說這還不是一個職業或者工作,至少人事科不把他們當工作人員——沒有工資,他們只能算是學生,實習醫生就是讀醫學院的最后一年(也有兩年甚至更多的)這是指在中國,要是換了在美國,實習醫生已經從醫學院畢業了,實際上是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有工資的,而且做的很多復雜、繁重的工作,收入不菲——個人認為似乎美國的更加合理。詳見美劇《實習醫生格蕾》
第二層——住院醫師,在中國,這應該算是正式職工了,至少是合同工,是醫生工作的最初階段,住院醫師就是一個職稱,理論上和大學助教、工廠里助理工程師平級,這個階段大概要持續至少三年以上直到升任主治醫師,而一個住院醫生過多少年能做到主治醫師,取決于你進醫院時的學力、學位以及醫院的政策,我們醫院的政策就是本科畢業六年以上,很多醫院更長。如果你時間熬到了,又通過全國統考,又被醫院所認可,那么恭喜你快混上中級職稱了;
第三層——主治醫師,這個職稱相當于大學講師、工廠里工程師,這個職稱說明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實踐經驗、水平,尤其是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或者常規手術的操作上。這個階段如果你是本科學士你要至少呆5年、碩士至少四年,博士在短一點。但我說的是“至少”。如果你年資熬到了,又通過了全國統考,而且又符合醫院的具體標準和條件(往往很苛刻而且繁多),那么恭喜你,快看見太陽了 第四層——副主任醫師:這個職稱相當于大學副教授、工廠里高級工程師。在很多醫院里,尤其是中等規模的市級醫院里,這個職稱是很多人退休時候的職稱,有了這個職稱,這個醫師可以做很多事了,或者說可以擔任很多職責和職務了,而且從技術水平上,應該是很夠用了,但是你如果足夠上進,那你肯定不滿足,那么還有最后一級你可以努力——
最高級——主任醫師,這個職稱相當于大學教授,工廠里幾乎沒有對應的職稱,除非他們有“教授級工程師”(不是每個工廠都有)。主任醫師,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升到的,一方面要升到也要參加全國統考(這個考試的通過率是有限制的),另一方面,對于學術論文、工作成績的要求還是相當高的,這也是很多副主任醫師頭大的地方。
醫生的等級有兩種體系:臨床體系和教學科研體系,在不同體系下,職務或職稱也不同。
臨床體系:剛畢業的醫學生為住院醫師,工作3-4年后要擔任半年至一年的住院總醫師,而后約在第5-6年升為主治醫師,再以后是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晉升職稱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
教學科研體系:這不是所有醫院都有的體系,只有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或與醫科大學有教學合作關系的醫院才擁有這套職稱體系。它包括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教學科研體系的晉升職稱一般較臨床體系更嚴格、更困難。
兩種體系并非完全平行,但大致對應關系如下:主治醫師-講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一位醫生可以同時擁有兩個職稱,一般說來,教學科研體系的職稱比臨床體系的職稱獲得的晚一些。例如,身為主任醫師,他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副教授,有可能一直到退休也未獲得教授職稱。
(一)主治醫師 1醫學中專畢業,在縣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取得醫師資格后從事醫師工作不少于七年;
2醫學大學專科畢業,取得醫師資格后從事醫師工作不少于六年;
3醫學大學本科畢業,取得醫師資格后從事醫師工作不少于五年;
4醫學大學本科畢業并取得與醫學有關的第二學士學位,取得醫師資格后從事醫師工作不少于四年。
(二)副主任醫師 1醫學大學專科畢業,在縣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于七年;
2醫學大學本科畢業,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于五年;
3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于四年;
4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于二年;
5臨床醫學博士后人員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動站前。
(三)主任醫師 醫學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學士以上學位,從事副主任醫師工作不少于五年。
(四)符合下列有關條件,經考核合格,可認定主治醫師任職資格:
1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從事醫師工作不少于三年;
2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五)符合下列有關條件,申報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任職資格不受上述學歷和任職年限的限制:
1獲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主要完成人;
2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及以上獎的主要完成人。
第十條申報人應當符合下列外語能力的要求:
(一)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要掌握一門外語,并能通過臨床醫學專業外語職稱等級考試,取得相應級別的合格證書。
(二)長期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人員,外語的要求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適當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