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正德是個好皇帝 眼看就要出正月了,往年的這個時候,宣府城里總是一片繁忙景象,因為要準備春耕了,就算是韃虜都不會這個時候來宣府騷擾的,畢竟他們也尋覓草場,開始牧馬放羊了,光靠搶劫那是吃不飽的。
正德元年的這個正月,注定是不尋常的一個春天,一個有如山洪海嘯一般的消息襲擊了宣府城的每一個人,將他們的心牢牢攫取住,連籌備春耕這樣的大事也是丟在一邊,絲毫顧及不上了。
當今圣上微服巡視邊關,現在正駐驊宣府城!
這樣一個更像是開玩笑的消息本來沒什么人會信,誰還不知道啊,大明開國一百多年,除了開國時的兩位君主之外,不肯舒舒服服的呆在京城那個安樂窩,出來亂跑的皇帝只有那位英宗陛下了。
自那位以后,就再沒有哪位皇帝出過京城了,就算是皇帝不怕被韃子抓去或者遇到什么其他意外,大臣們也不敢讓萬圣至尊輕出啊,尤其還是到宣府這種邊鎮之地,不怕舊事重演嗎?
可偏偏的,這消息卻是從軍中傳出來的,而且隨之而來的消息是,皇帝陛下微服私訪,看過了邊鎮軍戶的困苦生活后,對軍戶們的艱辛感同身受,圣心大慟,淚下如雨;也看到了邊軍與韃子浴血奮戰的場面,更是深有所感,既贊邊軍將士勇武,更恨韃虜肆虐百姓。
圣心甚為憂慮,因而責令宣府文武徹查拖欠、貪墨軍餉之事,并且皇上下了嚴令,要在圣駕返京前,看到軍餉發到每一個將士的手里面。
按照明朝開國時的制度,軍戶本來可以不拿軍餉,閑時耕種軍屯,戰時拿起武器上戰場。可這樣的屯田兵戰力很差,宣府卻是京畿邊上的重鎮,怎能輕忽?所以宣府城多數的戰兵還是要拿軍餉的。
此外,宣府鎮的土地不算太多,而且韃虜常年侵襲,可以安全耕種的土地就更少了,更何況軍屯的出產又多被將官們收取了,若大伙兒都只靠屯田,那也不現實。
早些年還好,近些年軍餉屢屢被拖欠,朝廷風聞此事,便派了巡撫,又派了巡按來徹查,只不過讓人失望的是,這些大人們來了之后,不僅原來的拖欠的軍餉沒有清算,卻是連撫恤都開始拖欠了,所以百姓們都困頓很久了。
可任是誰也沒想到,邊鎮的事竟然驚動了皇上,而且皇上竟然圣駕親臨宣府城,派了錦衣衛徹查貪墨軍餉的大案,那些罪大惡極、不思悔改的官員都已經被拿下問罪,而拖欠的軍餉也開始發放了。
本來還有人以各種理由懷疑這個消息,可是其他的可以騙人,發軍餉卻是沒法作假的。
等真金白銀發下來的時候,全城都沸騰了。畢竟宣府的百姓大多都是軍戶,就算不是的,大多也有些關聯,大伙兒都窮得久了,而這筆軍餉幾乎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怎能不讓人驚喜萬分?
有了宣府城的將官們的配合,加上錦衣衛鋼刀的威脅,包括巡撫、戶部衙門,宣府的各個衙門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運轉起來,竟然在兩天之內就將城內所有駐軍的軍餉都發放完畢了。
宣府城陷入了一片歡騰,而且這歡樂的情緒正向整個邊鎮蔓延,連邊墻那里的諸多堡壘中的駐軍都收到了消息,聽說圣駕親臨,而且為自己這些微末之人討了公道,都是感動不已,痛哭流涕者有之,往南連連磕頭的也有之。
原本這些堡壘中的駐軍很少主動出擊,韃子馬快,又窮,貿然出戰什么好處也撈不著,弄不好還會被韃子反咬一口。
過去砍了韃子的首級,就算不能憑軍功升官,還能換點賞賜,可是近些年竟是連賞賜都沒了,那誰還愿意出去拼命啊。
大官們拿著俸銀,躲在安全的宣府城里,還開著各種店鋪,日進斗金猶嫌不足,最后還要貪了自家的軍餉,憑什么還要為他們拼命?就算是這些堡壘中的低級軍官,一向以來也都是一般的想法,見到韃虜游騎過境,別說出擊,甚至連警訊的懶得傳。
由他去,反正倒霉的不是自家就好,自己除了這條命什么都沒了,父母妻兒都在城里挨餓呢,誰管那幾個零星的韃子要干些什么?倒了霉的,那就也一起怨老天不公,自家的命不好吧。
待宣府城的消息傳來,所有的駐軍都是士氣大振,或者用飆升來形容更加合適。他們士氣飆升不要緊,趕在這個當口來打野食韃子可倒了大霉了,他們例行的從堡壘的間隙間通過時,卻發現一向對他們不聞不問的守軍竟是四面出擊,四處截殺。
韃子都嚇了一跳,這時會來宣府的,都出自那些距離長城較近的部落,只是普通牧民,并不是什么王帳親兵。跟明軍士兵的戰斗力也不過相仿佛罷了,之所以敢來,只不過是因為往年都是如此,他們知道只要來的人不太多,明軍士兵是不會出堡截殺的。
韃子見明軍四面出擊,來截殺的都是騎兵,人數也不多,嚇了一跳之后,也都不在意的抽出兵器迎了上去,想著如果能打敗這些明軍,說不定還可以深入宣府,多搶些東西回部落,家中的婆娘孩子可都餓著呢。
冷兵器時代,在雙方士兵個人戰力相近的情況下,士氣就成了決定性的因素。一交上手,韃子就愕然發現,對面的明軍跟以往完全不同,一個個都是紅著眼睛拼命廝殺,以往那種惜命怕死的模樣半點也看不見了。
等韃子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卻更加愕然的發現,原來自己已經是幸存者了,同伴大多都已經落了馬,明軍也不向以往那樣爭搶首級,而是殺氣騰騰的追了過來,殘存的韃子往北便逃,甚至不敢回頭看上一眼,這些明軍太可怕了…
咱們蒙古勇士很勇猛,打仗不惜命,可也架不住對方是一群瘋子啊,還是逃吧,長生天不會怪罪咱們的,畢竟對方是瘋子啊。
最終,這一波游騎回到部落的只有寥寥數人,到了部落后依然驚魂未定,一力要求部落的長老將部落往北遷徙一些,那些紅著眼睛的明軍太可怕了,簡直像是換了一支軍隊一樣。
他們的憂慮是有道理的,若不是各堡壘中的軍官都保持著理智,沒殺人之前就紅了眼,殺完之后更紅的明軍騎兵確實是打算追殺過去的。
多少年了,除了韃虜大舉入寇之時,宣府鎮何嘗引起過朝廷的重視?而邊鎮的普通將士和軍戶,這些卑微的存在,就更加入不了朝廷的眼界了,視若草芥是最合適的形容,到了最后,連這些人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
誰能想得到,皇上竟然親自來了,就在剛剛登基半年后,而且來意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看看民生的疾苦,也看看邊鎮的艱辛,更加關心的是大家有沒有吃飽穿暖!
皇上還明察暗訪,只為誅殺那些蠹蟲一樣的貪官污吏,就算是傳說中的那些圣君,也不過如此吧?整個宣府都在沸騰,整個邊鎮都在感動!
宣府城內,無數人在善禱善頌,恭祝圣天子福壽無疆,康泰吉祥;
邊墻堡壘,無數戰士都枕戈以待,浴血奮戰,想用韃虜的鮮血為圣天子奏響頌歌;
邊墻之外,無數牧人在詛咒著讓明軍突然士氣大振的罪魁禍首,是他讓牧人們心寒膽戰,便是放牧時也不得不戰戰兢兢東張西望,從前可是只有宣府的農夫才會如此的。
君恩深重,宣府軍民都在思忖著如何能回報君恩時,總兵府又傳出了一條軍令,雖然是命令,可是每個聽到這個命令的人無不歡欣鼓舞,恨不得立刻執行。
軍令上說,皇上將與兩天后起駕返京,圣諭有言,皇上臨行前,想看一看宣府的將士們,想看一看保衛大明邊疆的威武雄壯之師,并且為有功的將士頒下勛章!
總而言之,就是總兵府代傳的是皇上的圣諭,而皇上要閱兵,要檢閱宣府城的邊軍!
宣府城軍民的情緒更加高漲,不用軍令提示,無論軍民,大家都開始準備起自己最鮮亮的衣物,士兵則是將衣甲擦得錚亮,武器也是連番保養,務必要讓自己以最好姿態接受皇上的檢閱,能見到皇上,這是多少人一輩子都沒有的機會啊。
那些曾經立過各種功勞的就更加激動了,大伙兒都知道了一個小道消息,那就是餓虎和他的手下都被皇上選為了親軍,要入京了!
嫉妒的人很少,大多數人都很振奮,皇上果然是重視咱們邊軍的,餓虎那是什么人?那是純粹憑了軍功升的官,是宣府第一好漢,皇上既然選的是他,那就證明皇上重視的就是純粹的軍功,今天是餓虎,將來咱們立下了戰功,那定然也是有機會的。
這場風暴席卷了宣府鎮,最終的效果連風暴的中心人物自己都震驚了,聽著錢寧念的,錦衣衛收集回來的民間頌詞,又看看摞得老高,從邊墻報來的斬首捷報,男主角朱厚照同學不由目瞪口呆。
好半天他才抬起頭,赧然對導演謝宏問道:“大哥,我沒有這么好吧?”
謝宏其實也很意外,他本來不過是想著造造聲勢,然后借著民意軍心的勢頭回京,以對抗士大夫們可能的指責。這種手段在后世經常會有人用,尤其是那些無恥文人粉飾辮子酋長的時候,謝宏不過是照搬而已。
只是這效果實在是超出了他這個導演的預料,這個時代的民眾太淳樸、要求太低了,謝宏沒當過上位者,對自己無心插柳搞出來的局面也不知如何應對,好在正德的話提醒了他。
正德現在只是個孩子,算不上好皇帝,不過他可是具備著做好皇帝的潛質,沒錯,是明朝,不,華夏所有帝王之中,最具潛質的一個。
謝宏不是歷史學家,他不知道真正的明武宗到底如何,可依他這段時間的觀察,這是個重情義,真性情的少年,雖然他很貪玩,又不夠虛偽和厚黑,更加談不上殺伐果斷,可是這才是一個明君的潛質啊。
前世的正德最終敗給了士大夫們,可這次,有了自己的存在,一定不會讓悲劇重演,就讓這位二弟在自己的輔佐下,成為一個真正的明君,不愧對宣府軍民今日的擁戴吧。
凝視著正德,謝宏表情嚴肅的點點頭,鄭重其事的說道:
“不,二弟,你是個好樣的,有我幫你,你一定會成為千古第一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