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七十九章 民族精神的萌動

草上匪作品簡介:第十二卷一氣貫經緯,東西引頸鳴收藏好書,發表原創第十二卷一氣貫經緯,東西引頸鳴草清第十二卷一氣貫經緯,東西引頸鳴歡迎您  圣道和雍正都是一個年份,說到某某年,不管南北,紀元都是一樣的。{}

  就在這九年的尾巴尖上,南北兩邊烽煙四起,從四川到江西,不,甚至延伸到了江南。

  岳鐘琪調武昌大營后,富寧安收縮防線,張漢皖大軍急進,接連收復成都、綿州、潼州和保寧四府,十二月下旬,前鋒羽林軍已抵保寧府廣元。

  湖南方向,湘西防御使岳超龍面對富寧安的荊州旗營和陜甘綠營,把佯攻打成了真攻,接連攻占石門和安福兩縣,逼得清兵退守湖北公安和長樂一線。但因清兵船多,握著洞庭湖,岳超龍兵力不足,不敢丟下后路,也沒再繼續深入。

  岳州方向,湘東防御使展文達完全處于守勢,不僅因“制湖權”不在手里,清兵武昌大營三萬,外加湖北綠營三萬,十倍于展文達手里的四營衛軍。不是孟奎的虎賁軍,何孟風的神武軍右師布防在湘陰到長沙一線,岳州早就陷于重圍之中。但虎賁軍和神武軍缺乏運力,防御有余,進攻不足,連拉炮的騾馬都不足滿額的兩成,只能跟武昌大營僵持。

  江西方向,田文鏡的試探遭到挫敗后,再沒什么大動。巴旭起得了神武軍另兩營,外加動員起全省鄉勇,有意反攻,但火炮不足,鄉勇編練也需要時間,只能跟田文鏡眼瞪眼互相盯著。

  雍正的西山大營正源源不斷南下,在安徽安慶府和江西九江府一帶集結,雍正嚴厲督促,李衛、田文鏡和鄂爾泰幾人又以干練著稱,聚兵速度驚人,估計到越年三月,就能發起全面進攻。

  而在江南,江南行營總管劉興純按部就班,繼續吞噬江南州縣基層,除了蘇州、江寧和杭州三府,其他府縣幾乎是無孔不入。可惜行營兵力不足,出兵吃下江南,緩解湖南江西局勢,另開一路戰場的心思也只好按下。

  阻礙江南行營動手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年羹堯,年羹堯在杭州聚兵兩萬,兵不多,但械良兵精,而且還全盤控制了杭州厘金局,杭州士紳工商被其懾服,無比乖順。此人立場還曖昧不定,擺出一副跟江南行營鼎力合作,共安江南的姿態,卻又以柔韌手段排斥江南行營的滲透。連帶杭州府以南的浙江地區,都在他的控制下。

  江南行營若真有大動,保不定年羹堯會鼓動浙江一省對抗,而雍正大軍就位后,也難說年羹堯會呼應西面戰局,出兵龍門或者江西。因此江南行營也只能按兵不動,跟年羹堯和李紱三方對瞪。

  南北大戰布局急速展開,此時就算英華要轉戰兵向北,也已來不及了。就算只調回十萬大軍,糧秣輜重和部署一一就緒,也需要四五個月,何況南洋的兵力部署才基本到位。

  雍正在紫禁城寬慰低笑,總算是在戰略上搶得勝機了,而英華一國則人心凜然,都覺到了危急之時。北熱南冷,圣道和雍正的第九年就這么過去了。

  十年,元月初八,黃埔天壇廣場,十數萬民眾云集,即便廣東的冬日并不寒冷,廣場上又摩肩擦踵,可人人心中都罩著一層涼氣。[]韃子大軍壓境,皇帝不僅不急著調回緬甸大軍,還要辦即位十年大慶,好日子就要到頭了么?

  鼓樂喧天,慶典開始,皇帝身著玄色祭服,如往年一樣,先行祭天。

  祭天完畢,雄渾的長號聲中,皇帝換裝,大家都以為如往年一樣,依舊是明黃十二章朝服,卻沒料到,入眼的竟是一抹火紅之色。

  十數萬人翹首眺望,有望遠鏡的舉望遠鏡,沒的就手搭涼棚,幾乎在同時發出一陣低呼聲,匯聚成海潮一般的轟鳴。

  軍服…皇帝穿上了一身軍服,未過膝的火紅中襖,豎領繡著金黃龍紋章,斜出右衽只到右胸,拉出兩列金黃排扣,直下衣擺。兩肩綴著一對龍首造型的金黃云吞獸,袖口繡著三圈細龍紋。腰間緊扎純白寬皮帶,白褲黑靴。

  更為醒目的是皇帝頭上的短檐直筒帽,白底黑檐,帽檐正上方是一枚云紋包裹的雙身太極團龍紋章。更有一束火紅長羽,自帽徽直立而上,足有一尺多長。

  一手后負,一手按著腰間佩劍,皇帝這裝扮雖覺有些奇異,但輪廓卻是熟悉的紅衣兵造型,一股肅穆的威嚴之氣自皇帝身影彌散而出,驚呼之后,廣場上十數萬人都安靜下來。

  大中門后,長長隊列魚貫而出,有穿著或紅或紫,頭戴進賢冠的文官,也有類似皇帝裝扮的武官,肩頭只是一般的云吞獸,衣袖也只是細云紋。文武以皇帝為中心翼展而開,而隨著十來人立在皇帝后面,又一陣低呼聲回蕩在廣場上。

  水藍箭袖衣,外罩火紅連衣褶裙,但寬袖只及肘,褶裙只及膝下,露出一雙高筒馬靴。戴著無翅矮立烏紗1,兩側綴著金黃髻梳,衣裙上金黃鳳鳴刺繡所顯的宮廷貴氣,外加女子嫵媚和武士英氣,協調地融在一起。

  觀者低呼的是,能在這種場合現身,還站在皇帝背后的女子,自然就是皇帝的妃嬪了。

  還不止是女子,更有幾個矮小身影,被這些女子牽著,甚至還有抱在懷里的,不消說,自是皇子和公主。

  “曦公主和大皇子!在他們身后立著的肯定是嚴貴妃!天啦,傳聞嚴貴妃是能劈山裂石的女豪杰,居然是這么一位嬌滴滴的弱女子。”

  “少見多怪,貴妃娘娘經常在佛山和羅浮主持武道大會,早年還在佛山留下了醒獅仙子的名號,嘖嘖…這么多年過去了,貴妃娘娘真是一點沒變…”

  兩個“武林人士”馬上就認出了嚴三娘。

  “那是二皇子吧,背后的該是賢妃朱娘娘,在藏書會上還見過,今日穿這一身,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藏書會的成員一眼找到了他們的“偶像”兼師長朱雨悠。

  “五皇子和三公主,關慧妃…當年在鳳田村,還被叫作小番婆呢,如今卻是不一般了。{}”

  老鳳田村的人看著關蒄的身影,一個勁地感慨時勢變幻,歲月如梭。

  “二公主和三皇子背后那個…怎么那么眼熟?”

  “德妃蕭娘娘,蕭大都督的妹妹,有人說,那就是盤大姑…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兩個天主教的祭祀就盯著那個修長身影嘀咕,他們以前見過盤金鈴。

  “抱著的該是六皇子吧,老天有眼,四皇子去了,又給安娘娘補了個六皇子。”

  商人里有人認出了安九秀,她懷里正抱著剛滿月的五皇子。

  “那個戴著氈帽的該是準噶爾公主,據說還是官家親自下令從藏地搶過來的,沒覺得多漂亮啊。”

  消息靈通人士顯擺著自己的博聞廣識。

  “娘娘跟皇子公主都出來了,官家這是在唱哪一出啊?”

  最后大家的心思都歸于一致,迷惑不解。

  皇帝站上了天壇南側的傳音臺,這個時代還沒有擴音機,沒有廣播,但不妨礙能工巧匠造出可以廣傳聲音的臺子。

  “國民們…同胞們…”

  皇帝開口,廣場更顯肅穆。

  “這是一個歡慶的時刻,我們這一國,已歷十年光陰。這也是一個嚴峻的時刻,就在立國十年之際,韃虜賊心不死,興兵數十萬,再犯國境…”

  皇帝的話音回蕩在廣場,盡管越往遠處越模糊,不是每一個字都能聽清,但抑揚頓挫的語調,依舊讓十數萬人能感受到那股凜然之氣。他們當然不知道,為了這一刻,李肆已反復練習了半個月。

  李肆簡短回顧了這一國十年來的歷程,強調在自己和朝廷的領導下,在國民萬眾一心的支持下,英華已初步實現老有所恤,困有所依,幼有所教,人各有業,寬刑減賦,百業興旺。

  接著李肆談到這一國的前景,特別強調了南洋和西洋對于一國的意義,當然,他只大致談了及于國中各業利益的經濟層面,以及扶助南洋華人,盡華夏正朔之責的道義層面。這是在為大軍盡出緬甸和南洋開脫,之后話鋒一轉,終于談到了雍正南侵的危急局勢。

  “朕早有言,這一國非李家江山,乃萬民之國。但我李肆,我李家,既然踞帝王之位,一家就要盡帝王之責!”

  “帝王之責,就在盡天道,福國人。承平之時,樂萬民之樂,困乏之時,憂萬民之憂,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站在萬民之前,領軍救亡,雖死無怨!”

  李肆語調拔高,揮臂高呼,那一刻眾人的心弦也隨著這語調,這手臂而繃緊,卻不知李肆心中卻在苦笑,自己這皇帝,正朝著精神象征一步步邁進。

  “朕今日就在這里,帶著全家老幼,向國民立誓,國難即是我李家之難!無論何時,我李家都會立在國民之前,守護同胞!奮戰到底!決不后退!”

  李肆指向了身后的小小身影,那是他的兒子們。

  “朕今日也向國民立誓,朕的兒子,也將衛護一國。日后他們繼承的不是這江山,而是守護江山的責任!朕的兒子,一旦成年,必先服役,他們首先是衛國的武人,然后才是皇子!”

  大皇子李克載七歲、二皇子李克銘六歲,三皇子李克沖五歲,五皇子李克琛三歲,都穿著一身軍服,初看還只是覺得乖巧可愛,被父親伸手一指,個個都將胸脯挺得直直的,小腦袋昂得鼻孔朝天,竟也顯出幾分武人的沉凝之氣。

  安九秀抱著的六皇子才滿月,自然沒什么反應。已快九歲的長女李克曦看著自己的弟弟們,眼中既有憐憫,又有不滿,心道父皇偏心,女兒就低人一等,不夠資格背什么責任么?

  李肆這番立誓倒不是什么新鮮言語,十年前他在這里立下萬民之約,登基為帝時,就說過類似的話。不過那時大家都覺得只是象征之語,不能較真。可今天他一身軍裝,還帶著妃嬪子女一起亮相,直言皇子也必須先從軍,一家以守國為己任,這姿態,這言語,真是太具沖擊力了。

  廣場靜寂了好一陣,接著陡然變得沸沸揚揚,喧鬧不堪。

  “還有咱們呢,咱們又不是吃了睡,睡了吃的愚民!”

  “官家要管這一國,怎么能事事都沖在最前面!?”

  “陛下要做的是運籌帷幄,沖鋒陷陣的事,咱們一國有千萬男兒,難道還不夠么!?”

  十數萬人沒有齊聲贊頌,反而都“聲討”起皇帝來,站在后方的妃嬪和文武百官們都覺心緒激蕩,古往今來,哪位皇帝能有這般待遇?如待家中長者一般,看似不尊,卻是又親又敬。

  “是是,朕要沖鋒陷陣,怕也比不過普通一兵,朕的槍法和拳腳,連某些女子也不如…”

  李肆開著自己的玩笑,廣場上爆出如雷笑聲。一些個“武林人士”,還有熟知底細的武人笑得更歡樂,他們都知道,不管是槍法還是拳腳,皇帝怎么也比不過嚴貴妃。而李肆身后,嚴三娘也朝著他的背影狠狠剮了一眼,這種場合,居然也把她扯出來開玩笑…不過看這反應,似乎皇帝跟這十數萬民人的心貼得更近了。

  “官家是當家的,能把這一國當一家念著,咱們就已是受著千古未有的福氣了!”

  “陛下你當家,咱們都放心!”

  民眾們也激動不已,終于有人乍著膽子喊出了這樣的話,聽得不少官員都皺起了眉頭,雖說皇帝不再自居君父,可把皇帝從寶座上扯下來,直接比作一家一族之長,未免太不敬了吧。連湯右曾都暗道,官家這是寵民人太甚啊,就怕民人恃寵而驕。

  李肆卻不以為然,這個比擬,正好給他后面的話搭橋。

  “是啊,我們這一國,就是一個大家!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他再一揮手,側面傳音臺上,站出一隊女子,身著素麻長袍,輕鼓蕭笛,清亮悠長的和音頓時傳遍整個天壇。

  “盤古開天地,女媧泥造人,燧人與我火,有巢分人牲…”

  “神農嘗百草,伏羲立衍圣,炎黃出渭河,萬年華夏成…”

  天曲,雖出自天主教,卻已發展成一項專門的歌藝。在這祭天之日,在李肆起誓護國之時,以天曲來唱出這一國萬民的關聯,再貼切不過。

  “你我本同根,原是一家人,血脈代代傳,炎黃有子孫…”

  歷數華夏上古沿革,最后落在了“炎黃子孫”這個概念上,往日天主教所倡,各家學派所述,有關“我們這一國”的概念,真真切切落在了“我們這一家”的認識上。此時廣場上十數萬人,即便往日不去天廟,沒接觸過“扎根”之事的,也都有了跟他人血脈相通的感覺。

  我們為什么能是一國,因為我們先是一家,我們不僅是圣賢言里因儀禮而融成的華夏,更是因萬年血脈繁衍而聯在一起的炎黃子孫。

  “我們就是華夏!漢時叫漢人,唐時叫唐人!現在叫英…好像不好聽呢…”

  “難道還要分宋人和明人?咱們就是華人!沒錯,炎黃子孫,華夏之人!”

  十數萬民眾一邊合著天曲唱著,一邊感受著這種血脈相通的溫暖之力。

  在李肆那個時代,“炎黃子孫”這個概念,“華夏民族”這個認識,是到了清末,因反抗滿清而凝結而成的民族認同。抗日戰爭時,華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才有了民族精神的崛起。

  而在這個時代,英華的民族認同,最初來自于華夷之辨,隨著一國的國勢增長,民智初開,又加入了一部分國人自傲感。此時的國人,都懵懵懂懂有了一種“我們是一族,所以能成一國”的感性認識。

  民族精神的凝結,有諸多途徑,有來自危亡時刻的壓力,有來自強盛時代的驕傲。而英華在這兩面都有粗淺的經歷,如今滿清南侵,一國雖遠未到危急救亡之時,可這壓力傳遞到大部分國人心中,民族精神進一步成型了,李肆借著今日廣集天壇的機會,再推一把,不能說華夏的民族精神就此崛起,但至少這條道路更顯清晰。

  天曲悠悠,余音繞空,一陣陣鼓點聲,又細又密,節奏明快的鼓點聲響起,人群中爆發出興奮的歡呼聲,他們都聽出來了,這是軍鼓。

  李肆沉聲道:“韃虜南侵,不過是疥癬之患!我英華大軍云集,今日一展雄姿,讓萬民寬心,讓韃虜膽顫!”

  閱兵,李肆也要閱兵,要安撫國民怨氣,要凝結一國人心,光賭咒發誓,彰顯帝王之心可不行,得讓民眾親眼看到真刀實槍,看到這一國的力量。

  正好是立國十年,閱兵也是紀念。

  去年雍正閱兵,就在西山大營,就對王公重臣,而李肆閱兵,則是匯集全國各軍,展示給十數萬民眾。

歡迎您

無線電子書    草清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