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054【名揚】

無線電子書    臺灣娛樂1971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自昨天王梓鈞的20萬張唱片賣出以后,現在你無論走在臺北的哪條街上,聽到的不是《精忠報國》就是《大約在冬季》。反正那張專輯里的十首歌挨個輪著放,舞廳里、咖啡館、音像店…幾乎已經聽不到其他歌手的聲音。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自然是歌本身好聽,那種突破時代的震撼讓人百聽不厭。其次就是由于政府的搜捕行動,雖然已經刻意隱秘了,但仍傳出許多風聲。因此在選擇放歌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被當局認可了的這張《精忠報國》。

  由于有軍人和公務員的大量購買,唱片很快售罄,黑膠工廠里忙得手忙腳亂,根本來不及灌第二批。鄭振坤的商人本質發揮到極致,開始印刷關于王梓鈞各種海報售賣,居然也賺個盆滿缽滿。

  其他唱片公司的老總眼紅得要死,早知道他們當初就答應王梓鈞提出的條件了,羨慕嫉妒恨啊。

  “海報,海報,王梓鈞的唱片海報!數量有限,先買先得,欲購從速!”傍晚的西門町,一個青年開著輛機車停在路邊上,從車上抓起一堆紙使勁地大叫。

  青年的身邊很快就圍了一群人,有人問道:“多少錢一張?”

  “兩塊錢!”青年點燃一根煙叼在嘴上,一副愛買不買的樣子。

  “這么貴,王梓鈞的唱片才賣25元!”

  青年拿起海報一翻,拍著背面說:“看到沒有,這后面有十首歌完整的歌詞,賣你兩塊已經很便宜了。”

  “哇,真的有歌詞,我要一張!”一個少女拿著錢往前擠。

  “給我來十份!”有人吼道。

  青年被眾人擠得差點站不穩,只能大喊道:“別擠,都有都有,賣完了我再去進貨!”

  半個小時后,青年手中的一千張海報就賣完了,換成一沓厚厚的臺幣。正當他準備發動機車離開的時候,一個戴著眼鏡的少年抓住他的手臂說:“你還有海報嗎?”

  青年點頭說:“有啊,不過你明天再來吧,我還沒去進貨。”

  少年撓了撓頭說:“我不是要買,我就是想抄一份歌詞。”

  “不買?”青年氣道,“你逗我玩呢,要歌詞自己蹲音像店聽去。”

  少年有些尷尬地說:“我從高雄過來,身上的錢花完了。”

  青年看了他兩眼,問道:“你高中沒畢業吧?來臺北做什么?”

  少年說:“我在電視上聽了王梓鈞唱歌,想來臺北拜他為師。”

  青年哈哈大笑:“你夠傻的,還拜人為師!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少年說:“我叫羅大佑,17了。”

  “看你的樣子,一天沒吃飯了吧。”青年拍拍機車的后座,說道,“上來,大哥帶你去吃飯!”

  羅大佑見他如此熱情,心里有些懷疑,不過一想到自己沒什么可騙的,就一跨腳坐了上去。

  青年發動機車飛奔起來,那速度快得就是能超脫地心引力,羅大佑一驚,說道:“能不能慢點?”

  “膽小鬼!”青年放慢速度,問道,“翹家的小子,吃完飯給你家里打個電話吧。”

  “謝謝!”羅大佑離家半個月,確實想回去了。

  青年把羅大佑扔到一家面攤上,丟下兩百塊錢就回到了車上,機車“嗖”的一聲飆射而出。

  羅大佑沒想到他突然走了,連忙拿起錢在后面追著高喊:“喂,你叫什么名字!我以后還你。”

  “我叫柯受良,錢你不用還了!”青年在機車急速行駛中,抬起一只手朝后面揮了揮,很快就消失在街頭。

  6月22日,香港,夜。

  金庸正埋頭寫著《鹿鼎記》,妻子朱枚拿著一張唱片進來,放入唱機中,說道:“你聽聽這個。”

  “是什么東西?”金庸發下筆發問。

  “臺灣那邊,王梓鈞的歌。”朱枚說。

  “就是臺灣當局鼓出的愛國英雄?”金庸從妻子手中拿過唱片的包裝盒,上面是一個刻著“精忠報國”的裸背。

  “咚咚咚…”戰鼓的聲音從唱針與唱片的摩擦中發出,黑膠唱片遠超磁帶和CD完美的音質,讓人身臨其境,如同置身于古代的戰場。

  金庸被那突如其來的鼓聲嚇得手都抖了一下,除了戲曲唱片,還沒見過哪首歌里敲鑼打鼓的,而且還是戰鼓。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心似黃河水茫茫,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我愿守土復開疆,堂堂中華要讓四方,來賀!”

  金庸手里拿著的包裝盒不知什么時候掉到地上,呆滯的說:“好雄壯的歌!”

  朱枚又拿出幾本雜志說:“這是那邊寄來的,聽說發起武俠協會的也是他,這篇連載的《大唐雙龍傳》也是他寫的。”

  “他發起的武俠協會?”金庸實在無法將愛國英雄、歌手和小說家這幾個身份聯系在一起,迫不及待地開始讀起關于王梓鈞的生平事跡。

  那些雜志上極盡吹捧之能事的文章,都是鄭振坤找人寫的。關于王梓鈞的事跡,幾乎都是真的,但熟悉王梓鈞的人見了,卻又覺得全是假的,端是神韻非凡。

  那寫文章的人也是一副好筆桿子,看到王梓鈞唱著《我是中國人》中槍倒下的時候,一把年紀的金庸居然有掉淚的沖動,看得是熱血沸騰。

  第二天,無數香港人翻開《明報》,準備看今天更新的《鹿鼎記》。誰知拿到明報后,第一眼就看到頭版頭條十個大字,居然是金庸親自動筆寫的評論。

  誰這么牛?讓金庸激動成這個樣子,居然將其比作岳飛、文天祥。(作為一個文人,金庸有時候確實很沖動,干出許多荒唐事來。咳咳,名人咱就不評論了,免得被金迷噴。)

  關于王梓鈞的報道,其他香港的報紙這兩天只是略微提到有個青年在游行時被槍擊,但大多數的目光還是集中在臺當局那里。金庸這篇評論簡直就是點了一把火,相對于政治來說,絕大多數的小市民更喜歡看的是八卦。

  于是乎,各大報小報、期刊雜志,紛紛搜集起關于王梓鈞的一切資料。有直接轉載臺灣媒體的文章,亦有人編出王梓鈞在混幫派時的愛恨情仇故事,更有報紙言之鑿鑿地說,王梓鈞之所以改邪歸正,是因為心愛的女人為他而死,傷痛之下,大徹大悟…

  王梓鈞的唱片還沒賣過來,人已經在香港火得不行了。

  各位老大好兇殘,居然真把俺頂到三江第一名了。大家再接再厲啊,一定要保住俺菊花的貞潔。

  呃,關于催更,1萬2的我只能流著口水仰望,9千貌似也有點多,其實6千最合適啦,能激起我的碼字欲望。

無線電子書    臺灣娛樂1971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