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縛與劉妙貞大婚之后的第二天,元歸政、元錦生父子就告辭離開徐州去見董原,淮東這邊派了高宗庭的書僮陳小彥隨行,代表淮東居中協調。
陳小彥跟在高宗庭身上有八九年了,早就從當年的少年子長成精明干練的青年,高宗庭自然也是希望他在淮東能有一個錦繡前程。
淮東在山陽的物資儲備及運船充足,只要元歸政跟淮西談妥過境的事情,米糧、鐵料、騾馬、兵甲軍械等物資,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裝船運往信陽,由南陽軍接收。
從泗州渡淮河,馬不停蹄的趕往壽州。
董原在壽州墾荒屯田將有兩個月,屯田規模不大,但比之前的殘破,終究是好看了一些。元歸政從徐州出來,也明白淮東的心思——淮東秋后要在南線對閩東用兵,希望淮西、南陽的防線能越快穩定下來越好,所以這時候大力支持南陽的同時,暫時也還不會對淮西進行制肘。
但是很顯然,董原要想將淮西經營成淮東那般景象,三兩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流民要招撫、賑濟,溝渠要挖、道路要筑、橋梁要修,大的溪河要設渡口、渡船,驛站要建,官員胥吏要招募供養,這么多樁事糾纏在一起,可沒有一刀斬亂麻的妙法,要一樁一樁的理順,十分考驗治政的能力,關鍵還是要有資源上的投入。
元歸政過來,董原也剛從信陽趕回來。
董原從信陽趕回來,除了見元歸政之外,還有就是公孫義等人脫離江州,趕來壽州投靠。
公孫義這些老人,是董原在東閩時就忠心相隨的嫡系親信。董原到維揚組建鄉兵時,就將他們招來治軍,使得當時的維揚軍跟東陽軍一時喻亮,抵抗住淮泗流民軍對維揚的侵襲、滲透。
其后董原率維揚軍南下抗擊浙閩叛軍,公孫義等將領也就成為浙北軍的骨干,為董原立下赫赫戰功。
董原離開杭州,公孫義等人雖然沒有脫離杭湖軍,但大多將家小隨董原遷往江寧安置,以示追隨之心。
如今董原留在浙北的嫡系兵馬給調往江州,受岳冷秋轄制,董原也曉得岳冷秋是吃肉不吐骨頭的主,就沒有想過還能將嫡系兵馬討回來,但想著將招公孫義等心腹將領召到身邊,在壽州再重新組建一支新軍。
公孫義等大小將領數十人,加上各自的家兵,約有七八百人趕來壽州投靠董原,終是使得董原的底氣稍足了一些。
也叫趕到壽州的元歸政認識到,董原能為封疆大吏,給吳黨支持來跟淮東爭強斗勝,也是有他的深厚基礎。
岳冷秋也急于消化從杭湖軍調出來的這部分兵馬,公孫義等人又不受拉攏,自然也不會阻擋他們的離開,他同時還要長淮軍、徽南軍中征用部分武官進江州,加強在江州的嫡系勢力。
陶春身為長淮軍主將,他的一舉一動都受朝廷關注,而江州也沒有合適他的位子,他自然不可能放棄麾下兵馬去江州投靠岳冷秋,但同時又不能阻擋岳冷秋從長淮軍招募一部分基層、中級將領去江州。
長淮軍一方面在裁撤老弱,雖說變得更精銳,但兵力縮減,但將官的位置卻少了近三分之一,即使有戰功,升遷也變得艱難。
這些將領到江州后,大都會得到岳冷秋提拔,說不定再出一個陶春也有可能。岳冷秋治軍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對長淮軍的將領影響自然是不容忽視,也是陶春所無法遏制的。
如今董原與岳冷秋互調武官,多少有著默契。
除了岳冷秋之外,董原也著急分化長淮軍,甚至通過楚王拉攏長淮軍的將領。今日調一個人到南岸出任縣尉,明天調一個人到南岸擔任城校。南岸壽州、濠州、信陽等地盜匪叢生,府縣需要相當多的衛戍武官,陶春也無法擋著不讓手下的離心將領不給提拔,當真是郁悶得很。
從離開杭州算起,也將有近一年的時間了,從長淮軍撤下來之后,淮西的情形就逐漸好轉,但越是如此,董原越是能感受到跟淮東的差距。
元歸政這次過來談淮東糧船過境的事情,董原自然是不便下什么絆子,劉庭州聽到淮東要在入秋之前分批組織四十萬石米糧運到信陽上岸,再從信陽轉運到南陽,眼饞得都要流口水。
江寧如今撥給淮西的錢糧,扣除支應南陽的,就剩一百八十萬兩銀,其中含糧六十萬石。
照著規矩,軍糧由軍領司支撥,扣除運耗,就剩下五十萬石還不足一些。
劉庭州深諳朝廷戶支的潛規則,六十萬石軍糧才給沒掉十萬石多點,已經是陳西言等人親自督辦以示支持的緣故,暫時不能奢望得到更好的結果。
五十萬石糧,倒是夠十萬兵馬裹腹,關鍵要經營淮西,要用到米糧的地方,遠不止養軍一項。
地方米價不能平抑下來,官府要募流民筑路修城、墾荒屯種,就只能以米糧支算工錢,沒有米糧,就什么事情都辦不成。
董原要先在信陽以孟氏孟畛、孟知詳為首恢復鄉兵以為信陽府軍,除了地方自籌外,還答應每月供應四千石糧。
劉庭州曉得信陽的根基要穩下來,要拉攏地方勢力為剿匪出力,每月供應四千石糧不算多,關鍵這個缺口要怎么補?
維揚糧價已經升到一兩五錢,運抵壽州一兩八錢、運抵信陽再加兩錢運價。
董原從維揚鹽商那里得到的第一筆五十萬兩銀,就只夠往信陽運二十五萬石米糧。
除了糧食之外,鐵料、騾馬也缺得厲害。
除了兵甲外,農具鑄造對鐵料的需求更大。
淮西能用來屯田的土地都拋荒數年,灌木叢生、泥土板結、溝渠荒廢,沒有充夠的鐵器,墾荒屯田之事,就很難進行下去。
如今江寧的毛鐵料都跟銅等價了,精鐵更是銅價的四倍之高。
如今壽州募有屯卒有六萬眾,以人均二十斤鐵料計,需毛鐵料一百二十萬斤才能真正的將屯田之事展開。一百二十萬斤毛鐵料,差不多值二十萬兩銀,更關鍵的是維揚、江寧等地的冶鐵作坊,根本就擠不出這么多的鐵料來。
淮西真要拿出大筆的銀子去江寧收購鐵料,只會導致鐵價進一步的激增。
淮東給南陽供應的物資經過淮西,物料清單自然要經淮西備案。
看到清單里所列,南陽能從淮東得鑄造兵甲所需要的精鐵料就有二十萬斤,劉庭州舔了舔嘴唇,問代表淮東隨行來壽州協助的陳小彥:“淮西也缺精鐵,淮東能否支應一部分?”
“南陽事急,淮東也是勒緊褲腰帶供應,劉大人所請,小彥實不敢輕率代淮東答應…”陳小彥回道。
劉庭州氣得要吐血,他在淮東那些年,早知道淮東已經奢侈到鄉野溪河造木橋都大量的使用鐵構件。近兩年,淮東更是大規模的將冶鐵工場遷到山陽,以便就近使用淮陽的煤鐵,緩解北官河的船運擁堵。
從紅襖軍東進之后,淮東往淮泗地區輸送的鐵料每年都多達兩三百萬斤,今日向南陽供應二十萬斤精鐵、六十萬斤毛鐵料,淮東斷不可能達到勒緊褲腰帶的程度。
說到底,淮東不制肘淮西就算顧全大局了,又怎么可能支援董原在淮西立足?
董原陰沉著臉,他又不能拒絕淮東糧船從淮西借道,只說道:“侯爺遠道趕來,今天還是先在驛館歇息吧,明天再談一些細節;近鄉侯要守住南陽,事關重大,淮西只會支持的…”
元歸政、元錦生、陳小彥先告辭離開,去驛舍休息,公廳里只剩下劉庭州、丁知儒、陳景榮等淮西官員。
“如今燕虜的游哨能滲透到淮河岸邊來,淮東船過淮河去信陽,我們這邊要派兵護送,是不是可以征收一些費用?”丁知儒說道。
尋常商船過境,征收過稅是天經地義的,但淮東經淮西運往南陽的物資是軍事所急需,丁知儒也沒有臉說要征收過稅,但雁過拔毛,這么一大筆物料過境,不刮下一層油以緩沖淮西的燃眉之急,怎么叫他甘心?
董原陰沉著臉,不吭聲。
刮一層油,刮的是南陽的油。淮東這次如此慷慨,就有收拉南陽梁成沖之意,淮西再要去刮一層油,淮西與南陽的關系就會更加的僵硬,這大概也是淮東很希望看到的。
陳景榮看向劉庭州,問道:“劉大人覺得跟南陽征收多少費用合適?”
淮東這次要運往南陽的物資十分的龐大,哪怕只刮下一成來,就能叫淮西當前的物料緊缺緩一口氣。當然,惡劣影響也有,所以要權衡利弊,再者就是要讓劉庭州這個軍領司使出頭,分擔一下惡劣的影響。
雁過拔毛得罪南陽,董原是逃不脫干系,劉庭州也沒有想過要撇清關系,咬牙說道:“平江的生絲出海去海東,淮東要征收六成的過稅;淮河實在算不上安寧,怎么也得留下兩成貨以充護送之資才夠…”
董原點點頭,說道:“那這事就由劉大人跟知儒負責跟元歸政談…”他也怕明天元歸政情急之下將茶水潑他臉上導致場面太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