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十三節 出錢出力

  平碼行是在上下游的貿易中逐漸自發產生的,并無戶部官牙貼,所以不具有壟斷性特權。各家之家的競爭很激烈,因而需要爭取行商“水客”的支持,所以在代客戶購銷過程中,時常需要預墊貨款,是需要相當本錢的生意。

  本地的米谷商會的商人,究其源頭大多也是從平碼行轉業過來的。他們多年來居中交易,上下游客戶非常熟悉,積累了較多的資金之后便專營一行。不過,這些米谷商人的交易大多還是維持著過去的老習慣,等著廣西方面的糧食“水客”上門,囤入之后又等著廣東那面的“水客”來購入,只不過他們賺取的是差價而不是傭金了。

  解邇仁在進城前已經大致讀過對外情報局編纂的《梧州概況》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對梧州的地理、人文、商業、風俗、民生、社會和“重點人物”都有詳細的介紹,讓接收城市的干部們對接受對象有些大致的了解。

  受惠于這本小冊子,他對與會的“鄉賢”的底細很是清楚,包括家庭成員,口碑好壞,大致經濟狀況等等。總得來說,梧州的“鄉賢”們和其他地方的并無多少不同,除了少數口碑極好的和極壞的之外,多數人大致屬于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就能為善的水平:遇到天災的時候他們會捐助錢米施粥度荒,也不妨礙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大肆兼并土地收買奴仆;即給路倒尸施舍棺木,也為了逼租把佃戶抓到衙門里去毒打追比。

  這些局董其實還算不上真正的“鄉賢”――本地的縉紳人家一戶也沒來。如此矜持倒也算情有可原,不過,來的這些商人們中間,頗有些梧州縉紳的“關系戶”、“白手套”。比如和元老院頗有淵源的吳芝香家雖然沒有人就任局董,但是局董笪辛軒卻是出自他家的門下。實際就是代理人。

  “首鼠兩端!”解邇仁心里暗暗鄙夷,不過眼下自己勢單力薄,缺糧食少錢,還得利用一下。所以少不得和他們應酬客套,很夸獎了一番諸位局董“急公好義”,設立粥棚,收殮尸體之類的“善舉”。接著,他便話鋒一轉,說道:

  “如今梧州逢此大劫,城里城外滿目瘡痍。百姓更是饑寒交迫――這些都要仰賴諸公出力。”

  眾人不安的互相看了看,知道他話里的意思,但是解主任即有槍桿子又有大帽子,不能不順著他的話,當下應道:“這等都是我輩應有之意。”

  “熊文燦這個老家伙,逃跑的時候還放了一把火,搞得現在城里殘破不堪,民不聊生…”解邇仁先把責任問題說清楚:鬧成這樣要你們出錢可不是我,是熊文燦的鍋,“我想了想,眼下就有好幾件要緊的事情做。”

  正說著話,忽然勤務兵來報:梧州城內十二社,城外十一坊的牌甲們都到了,正在外面候命。

  “請他們也進來,一起議事。”

  他一聲令下,牌甲們都進來了。牌甲們多是帶有些江湖氣的小買賣人,地面上人頭熟悉,衙門里能應付,是地地道道的“土地爺”。

  “土地爺”們知道不管哪朝哪代當皇帝,都少不了他們辦差,要說錢財呢,他們又算不上大戶,因而沒有局董那種惴惴不安的神情,進來了便亂哄哄的跪下磕頭。

  “都起來吧,我元老院不興這套。”解邇仁雖然這么說,心里還是挺享受的。

  “…眼下要做的事,一是治安,二是城防,三是救濟。這三樣做到了,下面的事就容易了。”

  這三樣沒什么稀罕的,善后局昨天私下里已經會議過,拿出了一個十一條的善后方案。這三條都在其中,只不過澳洲知府老爺這么說,大家便一起隨聲附和:“老爺說的是!”

  “現在城中難民有多少人?”

  善后局的局董喬老爺趕緊從袖子里摸出這個折子來――善后局在街上施粥,每日派竹籌,按照這個數字可以大概統計出難民的人口。

  “各處粥棚發出去的竹籌,大約有四千多口。”

  “少了很多了么。”解邇仁一聽只有四千多人,不禁松了口氣,因為進城前他聽朱鳴夏說晚上兜捕出城難民就有一萬多人。

  “老爺,這就不少了。”喬老爺愁眉苦臉:天啟-崇禎年間整個蒼梧縣的戶口不過4人――這還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的農村人口。

雖說黃冊數字并不準確,而且梧州因為是地區商業中心的關系還有大量的外來人口,但是城區加上近郊的人口也不過三四萬多人。四千多難民的比例已經非常高了  梧州光復之后,出城的難民凡是有家可回的,有親朋故舊可以投靠的,都已經陸續散去。留下的全是無家可歸的兩手空空的難民。僅僅要滿足這些人的吃住就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他看了一眼隨同一起接收梧州的歸化民副主任,問道:

  “確切人數在統計嗎?”

  “正在統計,但是難民分的很散,需要幾天時間。”歸化民副主任說道,“但是喬老爺說的人數差不太多…”

  “現在難民都居住在何處?”

  “大部分散在城內各處寺廟的收容點,另外城外的校場里也收容了一些。不過街道上還是有不少難民。”

  梧州城外有兩處校場,分別是在三合嘴和洗馬灘,這兩處都有原來的明軍戍兵的營房。其中洗馬灘的校場在城西2.5公里的潯江北岸,距離城區比較遠,現在是朱全興的第三營駐地,而洗馬灘的校場則作為明軍俘虜的臨時關押地,朱全興把一部分難民也收容在這里。

  “城內外還有什么廟宇之類的大房子可以收容難民的,都要敞開大門收容,”解邇仁加重語氣說,“一個難民也不能露宿街頭,明白么?!”

  難民在街道上度日,即有礙交通,又有衛生和治安上的隱患。

  “喏!”

  “這就好。”解邇仁點頭道,指了一下旁邊的秘書,“把包干示意圖拿出來。”

  旁邊的秘書立刻掛起一幅地圖來,原來是梧州城市區圖,包括城里城外的街坊都標記的清清楚楚。上面用不同顏色勾畫出不同的大小區域來。原來這區域每個區域都用天干地支編著號,旁邊寫著一個名字,定睛一看,卻是善后局的諸位“鄉賢”們的名字。

  眾人正疑惑不解,解邇仁解釋道:“這是你們諸位的包干區,既然出來要為梧州百姓做事,自然不能在善后局里坐而論道――這是諸位的包干區,每個人負責一片。你們不要怕,我自然會怕干部去負責,你們和本區的牌甲們只要好好配合他辦事就是。”

  解邇仁嘿嘿的笑了幾聲,接著道:

  “你們每個人都要分片包干,和各社各坊的牌甲們一起去巡視,看到難民露宿的,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要登記送各收容點。如果有遺漏的,被我發現我可就送諸位家里,請你們當老太爺養起來…”

  這可嚇了眾人一跳,紛紛表示自己一定盡心盡責去辦。局董們一個個愁眉苦臉,這哪是什么干部,分明就是解老爺的化身,只不過他們幾天也不見得會見一次解老爺,這分片包干的“干部”可是時時刻刻都要見的。

  接著解邇仁又宣布了幾條規定:

  難民收容之后,造冊登記,開具“難民證”。難民不得隨意流動,每日必須回收容點過夜。白天則憑“派工單”按十人一隊的編組集體行動。

  救濟善后工作的核心政策是以工代賑。

  救濟站即日起只給老幼病殘孕提供一日兩頓稀粥,凡十三歲以上的難民男女,一律編成勞工隊干活。計日發給口糧。

  口糧以工分計算,實行多勞多得制度。但是每人必須每天一定的基礎工作量以換取口糧,超出的部分,可以結算為錢。

  如果單純的驅使難民勞作,必然有出工不出力的情況,解邇仁沒有那么多的人力監督管理。如果濫用本地的胥吏壯丁,難免會激化矛盾。最后決定還是以“經濟刺激”為主。

  工分是具體的工作量要求的。這種制度在臨高已經推行多年,什么樣的工作多少工作量核多少工分都有運行成熟的成例可以查詢,非常方便,這也是解邇仁敢搞工分制的一個底氣。

  解邇仁其實還盤算著:等城墻修好后,廢墟清理完畢之后,就開始道路和下水道改造工程,反正大戰方停,老百姓也不敢鬧騰,免得像廣州的劉翔,拆拆弄弄大半年,弄得怨聲載道。

  難民們出了力,所需的錢糧,自然要請善后局來“有錢出錢”了。

  “我知道大家家里都不是金山銀山,也沒有米山面山,雖說是為造福桑梓,畢竟也不是自個家蓋房子,要拿出來還是心疼的…”

  “不敢,不敢。”眾鄉賢一邊“不敢”一邊心疼的直皺眉。

  “所以呢,這錢糧是全城的大戶一起分攤――升斗小民底子薄,經不起折騰,只好請諸位多擔待了。”解邇仁說。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337節  頂點小說地址:

  移動端:m.dingdian6感謝您的收藏!

無線電子書    臨高啟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