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件也是汝瓷的代表作。下面是網上的評論,很中肯。
宋汝窯粉青紙槌瓶 紙錘瓶形制如造紙打漿時所用槌具,故名。此瓶原為盤口,或因口沿損傷,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底微斂,平底支燒,器底留有五支釘痕跡。通體均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樸雅,釉面滿布細碎透明及淺色開片紋,頸肩聚釉處,呈色青綠。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南宋葉寊坦齋筆衡、明代田藝蘅留青日札皆稱贊其為宋瓷之冠,可見汝窯盛名是其來有自。汝窯窯址1986年于河南省汝州市附近的寶豐縣清涼寺村被發掘后,發現其燒造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種類頗多,紙槌瓶亦有幾種尺寸。此器成為清宮收藏后,甚得乾隆皇帝喜愛,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人于器底中心挖釉一方,在長方形的淺黃胎地上刻詩一首:「陶得純青生二成,果然色質勝難兄。緣銅試看守口器,書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稱懷已自息心。足釘薜暴誠何礙,詎以微瑕棄美瓊。」由詩文得知,露胎的口緣原本是加鈐銅圈的。
下面是來自百度的汝窯介紹,略有點政治氣氛,不過可以看看。
百科名片汝瓷在我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產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中文名稱:汝瓷 外文名稱:ruci
類別:瓷器 汝瓷在我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產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工藝特色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云破chu”,“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chu”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鄉汝州汝瓷一廠專家們第一批燒制出第一批豆綠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汝瓷廠專家試燒成功并得到陶瓷專家的鑒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
歷史傳承歷史發展過程發展歷史年代 汝州歷史悠久,資源豐富,隋文帝開皇初置臨汝為伊州,煬帝大業初始改為汝州汝州之名從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領承休、梁、郟城三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以廢魯州之魯山縣來屬。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證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興縣。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臨汝鎮置臨汝縣。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縣西界二鄉補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驛。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葉縣來屬。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以許州之襄城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河南道,領梁縣、葉縣、襄城、郟城、魯山、龍興(今寶豐)、臨汝七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汝州。
五代時,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廢臨汝縣變為鎮,劃歸梁縣。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襄城、葉、魯山、寶豐原叫過武興、龍興五縣郟縣于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劃歸潁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領。
金廢軍事建制,州、縣仍隸河南路,汝州仍領梁、郟城、魯山、寶豐四縣。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郟縣、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斷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巖、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于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發展背景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淀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zhan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chu”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汝瓷”燒造地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制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燒造“汝瓷”主要原料 唐代,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巖、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汝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
“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后,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相關歷史記載資料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
“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于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傳世制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葉喆民為汝窯題詩兩首:
漫道汝鈞不可分,神前神后地毘鄰。
天青釉色雖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亦見青瓷似窯州,花紋釉質豈同論。
歷來名窯多品種,獨具風格無比倫。
歷史意義 2002年3月30日,中國陶瓷——汝窯瓷器特種郵票首發式將在我市舉行。為讓讀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歷史、特點、現狀等,本版今明兩天特刊出兩篇相關文章——汝瓷史話、古瓷新花放異彩,請讀者關注。
中國自古就以陶瓷工藝名揚于世,在英語中China(中國)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產自汝州而得名,其創燒、形成與發展幾起幾落,歷時數百年,博采眾家之長,薈萃陶藝精華,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特別是汝瓷瑰寶——汝官瓷,作為宋代宮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僅短短20年間曇花一現,便消隱于戰亂的塵煙。因為是御用品,不得流傳民間;又因其以瑪瑙為釉,在特定的光線下七彩紛呈,燦若星辰,被認為陽剛之氣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為稀世之珍。當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館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1992年秋,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宋汝窯盤在紐約拍賣,成交價高達154萬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宋汝窯三犧尊又以5000萬元港幣的身價物易其主!
價值連城的汝瓷國寶,在源遠流長的中華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
悠久的歷史豐厚的物華“汝瓷”形成和發展 中國名瓷“汝、鈞、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頂山。就目前的考證看,陶瓷古窯址在現今平頂山所轄的汝州、魯山、寶豐、郟縣及洛陽的汝陽南北150多公里內廣有分布,大致分為兩個自然區和6個生產區。
汝河東南區包括“嚴和店汝窯區”、“大營清涼寺汝窯區”和“段店、梁洼汝窯區”。其中嚴和店區目前已發現26個古汝窯場,產品以汝瓷豆綠釉刻印花為主,也有大量的天藍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紅釉、掛彩和白釉等。遺物豐厚,器皿多樣,為宋代汝窯早期遺址。
段店、梁洼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主要產品有缸、罐、壺、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堅石,釉質細潤,藍如寶石,云絮飄動,觀之賞心悅目,史稱花瓷,又曰“唐鈞”,是集觀賞性和實用性于一身的工藝品。唐代燒造花瓷的窯址迄今只發現五處,四處在河南,其中兩處在平頂山。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藍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點壺,已被有關專家根據唐代羯鼓錄中有關記載和對段店窯址出土物的調查,證實為“魯山花瓷”。這一區域以魯山段店為中心,接連白象店和桃花店,與梁洼明清時期興起的汝窯相呼應,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產工藝、產品開發、燒成技術、經營管理之大成,鼎盛時商賈云集,對后期汝窯的興起和我國陶瓷技術的開發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促進作用。
汝河東南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寶豐大營清涼寺汝窯遺址(寶豐曾為汝州地域)。該窯址北距汝州25公里,總面積110萬平方米,瓷片和窯具堆積如丘,窯址毗鄰交錯,遺物豐厚,既有汝瓷,又有鈞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試掘,就發現了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跡。在一個小窯藏坑內,一次出土較完整的各類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窯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天青釉汝瓷盤,粉青釉刻蓮花茶盞等,均為汝瓷傳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潤澤似玉,細碎的冰裂紋薄如蟬翼,晶瑩剔透,被認定為汝瓷傳世珍品。此次開掘揭開了汝官窯口之謎研究的序幕,被國內外專家稱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考古研究考古價值 為進一步探尋汝官窯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涼寺窯址又進行了兩次發掘,共出土各類完整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兩千余件,其中的窯藏品與傳世汝官瓷對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該所在清涼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進行試掘,收獲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該所對這一遺址進行了第六次發掘,在475平方米的區域內,清理出汝官窯爐15座,作坊2處,大型澄泥池2個,釉料坑2個,灰坑22個,還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狀比較完整、品種比較豐富的汝官窯瓷器和匣缽、墊餅、墊圈、支燒等燒具。同時出土的一枚“元豐通寶”,為汝官瓷的歷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據。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寶豐縣人民政府在清涼寺召開了汝官窯遺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和“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近20名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專家們高度贊揚了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該成果對于進一步研究中國陶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神秘的土地稀世的珍藏鸛魚石斧圖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紙坊鄉閻村的幾個村民無意中挖出幾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彩陶缸——鸛魚石斧圖。經碳十四測定,這件國寶為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遙。
位于郟縣西北10公里的黃道汝窯生產區,早在唐代中葉,就盛產瓷器。窯址分布于黃道村東的馬蹄河畔,總面積105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米。產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藍、紫紅等釉色。有的碗、罐上還繪有花草圖案,寫著“風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樣,釉色渾厚質樸,光彩奪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都有黃道窯的花釉白斑罐。黃道窯的產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黃褐釉、天藍釉、及茶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窯變出多種色彩,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工藝開辟了先河。而位于郟縣西北15公里處的謁主溝汝窯遺址,是一處宋、金、元時期的古窯址,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產品多為民間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藍、月白等,同時兼燒鈞瓷釉色,如玫瑰紅、葛花紫、龍肝、馬肺、雨后紅霞等。這里的山嶺上到處都是優質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鈞窯還來此購料。全國著名陶瓷專家葉喆先生有詩曰:“漫道汝鈞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鄰,天青釉色雖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考古挖掘 汝河東北自然區另外兩個生產區,一處位于大峪鄉嵩箕山脈西側。東側便是禹州神垕鎮,是生產鈞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窯之稱,已被文物部門發掘的窯場就有14個。產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藝品等。造型精致,光素無紋較多,釉色天藍、天青為主,清雅莊重,汁水瑩澤,釉面呈細碎冰裂紋,產品曾在開封宋宮遺址多次被發現。另一處位于汝州市內及郊區,這一帶發現遺址8處,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綠刻印花和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張公巷的交匯處開溝發掘,出土了大量匣體缽片,其中兩件保存完好。同時出土了大量獨特的青釉瓷片,和清涼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樣。其色清雅瑩潤,釉呈冰裂紋薄如蟬翼,多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藝品。工藝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還有古錢幣和粉碎的瑪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燒過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張公巷進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發現大量素燒胎片,除個別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狀為傳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別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勻,制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樣,匣缽種類繁多,桶式、碗式、盤式等應有盡有,底部和口沿兒涂有堿土。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
2005年5月,一戶居民在汝州市張公巷發現一層獨特的物質瓷片,面積約40平方米,經汝瓷專家李廷懷試燒,各界考古學家認定為北宋官窯。該址出土的瓷片與張公巷的瓷片樣品,從釉色和冰裂紋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碗奩極相似。同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2001年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學測試,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查發掘地。
汝瓷的養與藏收藏價值 汝窯天下第一瓷的稱號,來源其造型、色澤、開片與質感的開創性,在于其達到了時代巔峰之后,至今仍無可超越的獨步地位。
造型——簡而精,樸而實 汝瓷造型莊重大方,古樸典雅,胎壁較薄,秀麗瀟灑。工藝細、制作精、有神韻。
色澤——青如天,面如玉 汝瓷以瑪瑙入釉,質美蘊蓄,青雅素凈,光澤柔和,富有水色。其釉色淡者如碧空萬里,謂之“天青”;深者似雨過天晴云破之處,謂之“粉青”;淡白者如月輝閃耀,稱之“月白”。
開片——絲如豪,質如金 由于汝窯釉料(瑪瑙結晶體)的分離,器表出現魚鱗狀的細小美麗開片,珍珠狀的結晶體布在氣泡的周邊,寥若晨星,十分奇特。
質感——潤如膚,堆如脂 汝瓷柔和瑩潤,手觸有明顯酥油感覺。汁水瑩厚,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不過,汝窯的成品率極低,上等品一窯難出幾件.
汝瓷的養 1.把玩時應將汝瓷內外洗凈,避免有油污接觸汝瓷;
2.使用時,可用養壺筆沾茶汁滋潤汝瓷表面,此后可欣賞汝瓷表面蟬翼紋之變化(長期使用的汝窯器,出現茶紋屬正常現象,紋理更具古韻。);
3.使用汝窯器后,可將茶渣清除干凈,用清水沖洗晾干;
4.汝瓷在未使用時,可靜置于干燥、清潔雅室之內。
汝瓷的藏 1.汝瓷應選通風良好、干燥、清潔雅室之內擺置;
2.汝窯器經過細心的養護及把玩之后,會出現獨一無二的靈性,其蟬翼紋的變化更是每件都不同,這也是就造成了世上獨此一件的局面,實為收藏之佳品;
3.藏汝窯器不可長時間閑置,須于使用中,方可觀賞其紋理與茶為一體的美學變化,有賞心悅目之功用;
4.藏者可用心去感受汝窯的文化精髓;化泥土為永恒,口味極致美學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