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浮山城,秋風送爽,稻穗飄香。春天種下去的水稻,差不多就要豐收了。看著一浪浪的金黃色的稻穗,不斷的在微風中有節奏的起伏,張準的心情,自然是非常好的。當然,浮山城其他民眾的心情,也是非常好的。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即將豐收的喜悅。
九月二十三曰,一大早,張準就帶著農科司的管事老田頭,還有其他幾個農科司的種田能手,到浮山所的四周視察。農科司的全稱是農業科技發展司,顧名思義,任務自然是發展農業科技,提高糧食產量。老田頭是浮山所最有名的種地能手,遠近聞名,張準于是提名他擔任農科司的管事。其實,按照張準本來的意思,宋應星應該是農科司最適合的管事。可惜,宋應星現在還沒有到來浮山城,只能由其他人先接手了。
春天播種的時候,浮山所總共是五萬多畝的稻田。其中,原有的田地三萬畝,新開墾的田地兩萬畝。后來開墾的田地,由于錯過了季節,暫時是無法播種了。現在,這五萬畝的稻田都已經全部豐收在即。按照老田頭的估算,平均畝產量,應該有三百五十斤左右。按照這個畝產量計算,豐收時浮山所將獲得超過一千七百萬斤的稻谷。換算成石,大約是九萬石。
這個糧食產量,在以前的浮山所,是從來沒有過的。浮山所以前,糧食產量最高的時候,也不過是四萬石左右。這充分說明,分田分地到每個人以后,勞動積極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每個人都盡可能的搞好自己的田地,爭取盡可能高的糧食產量。畢竟,稅率是固定的,糧食的產量越高,自己提成的數量就越大。
當然,張準投入大量的資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打了大量的深井,積極推廣科學種田,組織大家合理的使用農家肥,也是重要的原因。以后,隨著更多的荒地被開墾為田地,播種面積的不斷擴大,糧食畝產量的不斷提升,這個糧食產量還將不斷的被刷新。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
張準的心里,一路上都是美滋滋的。
每畝收取四十斤的賦稅,大約是二百萬斤。節省一點使用,可以用很久了。護衛隊一天的糧食消耗,也就是一千五百斤左右。現在的自己,必須經常的留意,糧食的供應是否充足。必須經常的留意,從哪里可以買到大量的相對便宜的糧食。結果,大量的銀子,都被用來購買糧食了。或許三四年以后,自己就再也不用為糧食發愁了。
民眾的手中,有了充足的糧食,也有很多的好處。多余的糧食,可以用來賣錢,可以用來喂養牲畜,大大的加強浮山所的各種肉類供應。在糧食不夠吃的年代,飼養家畜是不可能推廣的。最多養養雞。養豬是很耗糧食的。沒有糧食,家畜的生長速度也很慢,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現在的豬肉,每斤還要五十文錢,實在是太貴了。
當然,浮山所的賦稅收入,不是大頭。每畝四十斤的賦稅,只能是勉強維持溫飽。靈山衛的農莊收入,才是真正的大頭。惦記著靈山衛的農莊,張準在視察過浮山城周圍的田地以后,馬上來到了靈山衛。
說起來,靈山衛還真是一個比較怪胎的存在。靈山衛和鰲山衛,其實就相隔了一個麻灣,民眾的心理,卻是完全不同。這里的軍戶,不敢分田分地到自己的手上,生怕遭受到朝廷的報復。但是,在張準名下的農莊干活,卻是非常的積極。張準的大農莊計劃,在靈山衛的推行,非常的順利。當地的大部分民眾,都順利的轉化成了屯丁。
根據方宇、竇山白的報告,二十個大農莊,每個農莊的發展勢頭,都相當的強勁。想到年終的獎勵,屯丁的干勁,都是前所未有。要說每個農莊的管理人員中,最輕松的人是誰,自然是那些監工了。基本上沒有他們需要驅趕才去干活的屯丁。
靈山衛的軍戶,對于種植水稻,興趣不大,他們種的還是傳統的冬小麥。九月份正是冬小麥的播種時段。冬小麥播種下去以后,要到明年的夏天,才有收獲。因此,在九月份的靈山衛,是沒有糧食可以豐收的。至于之前收獲的冬小麥,都讓王健給處理了。張準拿下靈山衛,繳獲到的糧食,其實不多。
事實上,整個靈山衛,眼下都是非常缺糧的。農莊的屯丁,每天發放的糧食,完全是提前支付的。難怪他們會選擇作為屯丁。成為屯丁以后,糧食的壓力,都在張準的身上。屯丁只要干活,就有糧食收入,不需要等到糧食豐收的時節。要是分田分地到個人的手上,糧食壓力就轉嫁給他們自己了。他們想要獲得糧食,就要等到冬小麥豐收的明年六月。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想要獲得充足的糧食,難度還是很大的。
換言之,在明年的六月份之前,張準肩頭上的糧食壓力將非常的沉重。靈山城極其周圍,差不多有三萬人。其中有相當部分是農莊的屯丁。屯丁的數量,大約是兩萬人。按照每人每天消耗兩斤糧食計算,光是屯丁每天需要發放的糧食,就要四萬斤左右。
幸好,浮山城周圍的糧食產量,還可以支撐一段時間。張準也時不時的可以繳獲到部分的糧食,填補巨大的虧空。同時,還可以從江南源源不斷的運來糧食,不斷的投放到靈山城周圍。基本上,每隔三天的時間,就有糧食商人,用大船將糧食一船一船的運過來。
盡管沈凌菲的生意受到了阻攔,她本人也到了嶗山水月庵去給娘親做法事,暫時放下了手頭的生意。不過,黃四郎和郭明泰,主動的將一些糧食買賣事務接了過去。他們從淮安府購買部分的糧食,通過陸路運送到夏河寨前所,然后轉運到靈山城。此外,他們又派遣自己的得力手下,到江南去主動聯系糧食商人,請他們將糧食通過海路運到麻灣,然后在這里卸貨。
沈凌菲的船隊,也暫時歸到他們的名下,用來運載購買來的糧食。楊國華的兩艘豬肚船,也加入了運輸糧食的大軍。五艘船,總的運載量有四千石左右,換言之,一次可以運載接近八十萬斤的糧食。不斷的往來運輸,基本上能夠滿足曰常的糧食需要。
其實,淮安府的糧食產量,也是相當不錯的。運河的兩側,基本上都是肥沃的稻田。淮安府的南面,就是揚州府。揚州府周邊地區,向來都是天下聞名的魚米之鄉。運河從這里經過,得天獨厚的條件,讓揚州聚集了大量的鹽商和糧商。從江南運往京師的糧食,也是集中到這里的。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崇禎七年的糧價,還沒有開始飆升,每一石的價格大約在一兩三錢左右,遠遠未達到后來每石糧食四兩銀子的天價。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黃四郎他們從江南送來的糧食,要比沈凌菲送來的,每石都高出至少一錢銀子。沒辦法,他們以前很少涉足江南市場,在江南沒有什么背景和關系,對于這樣的凱子,江南的糧食商人肯定是要宰一刀的。張準暫時還無法伸手到江南市場,只能是忍著痛挨宰了。
同時,郭明泰和黃四郎還接手了玻璃生意。他們通過自己的銷售渠道,將玻璃銷售到南直隸的淮安府,以及山東省的兗州府、濟南府、東昌府,以及河南省的歸德府,河北省的大名府等地。這些地區的大戶人家,還是相當多的。他們對玻璃的追求,也相當的強勁。因此,張準生產的玻璃,基本上沒有積壓。只要一出爐,就被賣出去了。
由于技術和保密方面的原因,張準目前的玻璃產量,并不是很大。每個月的出貨量,大約在二十箱左右,其中大小各一半。每個月銷售玻璃的總收入,大概是八萬五千兩銀子,剛好用來購買大約六千石的糧食。事實上,張準轄區內,每個月需要投放的糧食,只要二千石就足夠。因此,只需要動用玻璃收入的三成,就能夠滿足購買糧食的需要。至于其他的七成,還有精鹽和其他的各項收入,就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情了。
當然,要是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張準就能騰出相當部分的財力,來加快其他各項設施的建設。比如說,造船。比如說,研究大炮。這些,都是很耗錢的。尤其是造船。海軍基本上是用錢堆出來的。想要盡快的建成有一定作戰能力的海軍,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
“山白,冬小麥的播種情況如何?”
張準來到靈山衛以后,開門見山的問竇山白。
竇山白是新任的靈山城城管司管事。方宇主要負責軍事,竇山白主要負責民政。他原來是已經搬遷到浮山所的,后來又搬遷了回來。他們以前都是靈山衛最窮苦的那個群體,對于張準的支持力度是最高的,追隨張準的立場也是最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