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635 勢均力敵

無線電子書    我成了大明勛戚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仆從軍反叛這種事情,放在華夏歷史上可謂是屢見不鮮,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盛唐時期與阿拉伯帝國爆發的恒羅斯之戰。

  這場戰爭發生在唐玄宗的天寶十年,那個時候的阿拉伯帝國還被稱之為大食帝國,正好跟唐王朝的巔峰期重合,雙方都處于一種極致的領土擴張狀態。

  大唐名將高仙芝幾乎征服了整個中亞地區,讓唐朝的版圖跨越了帕米爾高原跟遼闊的沙漠,直接與大食帝國控制下的恒羅斯城發生接壤。

  這個時代的唐軍可謂是不可一世,沒有把任何異族敵人給放在眼中,哪怕遠征萬里并且兵力沒有任何優勢,高仙芝依然決定對恒羅斯城發動進攻。

  另外一邊大食帝國,同樣早就對唐王朝的安西四鎮虎視眈眈,于是調集重兵嚴陣以待,準備對大唐的安西軍高仙芝部來個重創。

  過程就不用多說了,結果便是大唐仆從軍葛邏祿部,關鍵時刻臨陣反叛導致唐帝國戰敗。再然后大唐內部爆發了安史之亂,從此中原王朝再也無力征服中亞,乃至于連西域領土都固守不住。

  波斯都督府、北庭都督府、安西都護府,這一個個象征著盛唐巔峰的名詞,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直到接近千年過去,明王朝打通了河西走廊,靠著羈縻政策堪堪摸到了西域的邊。但哪怕就是這種擦邊,依舊被蒙古瓦剌部的崛起給打斷,再次稱得上故土新歸已然是清王朝時期的事情了。

  沉憶辰沒有未仆先知的能力,他更不可能提前猜測到赤斤蒙古衛會發生反叛。調任彰武伯楊信駐守嘉峪關的本意,是擔心忠國公石亨急功冒進,畢竟當年征伐兀良哈三衛的戰敗還歷歷在目。

  雖然當年忠國公石亨戰敗的原因,更多是在于朝廷中樞克扣了將士們的餉銀,以至于士氣崩潰壓根無心作戰。但從側面能看出來石亨這家伙打仗一旦上頭,就頗有些不管不顧的架勢,過剛反倒易折。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沉憶辰才讓彰武伯這名良將坐鎮嘉峪關,關鍵時刻能給予必要的支援。結果沒想到歪打正著,遇到了赤斤蒙古衛的倒戈,這就派上了用場。

  不過局面劣勢歸劣勢,大明西征軍的將士們,還是展現出來了他們的血性跟彪悍。特別是坐鎮后方的右都督石溟,看到赤斤蒙古衛倒戈跟沙洲衛還有安定衛兵合一處,朝明軍陣營沖殺過來的時候,五千兵馬可謂是不動如山!

  “兒郎們看到沒有,赤斤蒙古衛反了!”

  相比較許多將領會隱瞞戰場上的不利信息,右都督石溟反倒高呼了一句,明確告訴后備軍士卒發生了什么。

  “沉閣老曾經說過,藩邦臣屬膽敢行反叛之事,大明必將兵鋒所指,蕩平不臣之人!”

  “麓川、兀良哈三衛、女真三部、朝鮮皆被我大明橫掃,現在輪到關西七衛這群叛賊了。自古一漢敵五胡,大明將士用你們的刀劍,好好教會蠻夷什么叫做臣服!”

  石氏一族無愧于武將世家,骨子里面流淌著驍勇善戰的血脈,石溟的這一番振臂高呼,直接點燃了在場五千大明后備軍將士的熱血,他們眼神中沒有絲毫的驚慌畏懼,仿佛如同餓狼勐虎一般盯著眼前數倍于己的敵人。

  “明軍威武!”

  震天撼地的怒吼聲響起,伴隨著明軍將士的戰號,五千兵馬義無反顧的朝著三萬關西衛所兵馬沖了過去。曾經雙方同屬于大明的衛所序列,現在卻成為戰場上不死不休的敵人。

  事實證明仁義教化是感動不了異族,鑄造一個王朝的萬里河山,靠的只有刀與劍、鐵與血!

  絞肉場一般的戰爭繼續著,忠國公石亨不知道自己廝殺了多久,甚至分不清楚這到底是血色的殘陽,還是敵我雙方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大地。

  石亨率領的宗族子弟跟宣大邊軍組成的西征軍,確實有著大明頂尖精銳的實力。但是天圣汗也先統帥的蒙古鐵騎,他們同樣拾起了成吉思汗時代的勇武,試圖證明自己才是這片廣袤疆域上的霸主。

  越強大的兵馬廝殺到了最后,就更如同兩只困獸猶斗,雙方都沒有任何退路可言。不過在整體局勢上面,勝利的天平卻偏向于了蒙古人,戰力相當的情況下就看兵馬數量的區別,五萬人終究是難敵八萬人,并且還是腹背受敵。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東方響起了嘹亮號角聲,一面迎風飄揚的“楊”字帥旗,出現在了眾人的視野之中。駐守嘉峪關的彰武伯楊信,率領著一萬大明援軍前來,他們將與袍澤們并肩作戰。

  “援軍來了,是大明的兵馬!”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韃虜受死吧,河西走廊就是你們葬身之地!”

  戰場上的大明將士,看到遠處飄揚的明軍戰旗,以及轟隆傳來的戰馬奔襲聲音,士氣再度達到了一個高峰。原因在于他們知道自己永遠不是一支孤軍,身后有著一個強大的明帝國,有著無數的將士袍澤前赴后繼。

  “彰武伯率領著嘉峪關守軍來了,兄弟們殺過去!”

  相比較普通的士卒,定遠伯石彪更加的激動興奮。要知道他跟彰武伯楊信兩人同生共死過,并且追殺的還就是也先統帥的瓦剌部族軍,如今時過境遷又迎來了并肩作戰的機會,英雄惜英雄怎能不興奮?

  只見兩柄戰斧大開大合,石彪直接把周圍的韃虜騎兵給橫掃一空,常言道拳怕少壯,其實某種意義上對于將領來說同樣是如此。

  七八年時間過去,貴為國公的石亨這些年養尊處優,論起那股萬夫不當之勇,已經不如自己的侄兒石彪了。

  只不過石彪這邊剛剛殺的興起,耳旁就傳來了鳴金收兵的鑼鼓聲,這讓他整個人處于一種茫然狀態。別看只有一萬嘉峪關守軍前來支援,人數上依舊是六萬對八萬弱于蒙古兵馬,但是彰武伯楊信統帥的同樣是一支精兵,完全不是關西七衛的仆從軍能比擬的。

  以寡敵眾,完全不在話下!

  “伯爺,公爺已經下達撤兵命令,我們順勢退吧!”

  旁邊的部將看到石彪沒有任何撤退的動作,于是乎沖了過來朝他傳令了一聲。

  撤退?

  聽到這聲號令,石彪臉上表情寫滿了不可思議。

  現在援軍到來,將士們士氣如虹,對方就算是蒙古大汗又如何?

  大明西征軍氣吞萬里如虎,封狼居胥之功就在眼前,叔父勇冠三軍從來不是什么軟柿子,怎會在這種關鍵時刻下達撤退命令?

  但是鳴金收兵的銅鑼聲不可能是假的,遙遙望去寫著“石”字的帥旗已經領著中軍脫離跟蒙古主力兵馬的接觸,另外一方面彰武伯楊信率領的嘉峪關守軍,好像并沒有全面沖鋒投入戰斗,更像是協助后備軍將領石溟退守。

  眼前的局勢已經有些讓石彪看不懂了,就在他猶豫不決是否遵從叔父號令撤退的時候,堂弟石沖已經領著一支兵馬前來傳令:“堂兄,伯父已經下令鳴金收兵,戰場抗命乃是死罪,你還在等什么?”

  石沖是跟石彪一起長大的兄弟,對方是什么性格再了解不過,只有把忠國公石亨的名號給搬出來,才能鎮壓住那股殺上頭的桀驁不馴。

  果然在聽到堂弟石沖的話語之后,定遠伯石彪仿佛從殺戮中清醒過來,明白這確實是叔父下達的撤兵號令。

  于是乎趕緊朝著身邊的將士高呼一句:“弟兄們,公爺已經下令徹底,今日咱們就暫時留韃虜一條狗命,來日再去酋首也先的項上人頭!”

  “好,就讓韃虜們茍活幾日。”

  “兄弟們,撤!”

  一聲聲咆孝聲響起,石彪的部下令行禁止,齊刷刷的脫離了跟蒙古兵馬的交鋒,朝著彰武伯楊信組建的殿后方向退了過去。

  騎在戰馬上滿臉血污的天圣汗也先,見到如同潮水一般退去的明國兵馬,臉上的神情卻沒有絲毫勝利的喜悅,相反還顯得很凝重。

  “賽刊王!”

  也先朝著身旁怒吼了一聲,很快聽到傳令的賽刊王就策馬來到了面前,撫肩行禮道:“大汗有何事?”

  “明國兵馬援軍抵達,卻果斷選擇撤退,定然是有人泄露了我們伏兵的軍情,盡快挖出這個奸細!”

  這就是也先神情凝重的原因,他這次阻擋大明西征軍的兵馬,并不是傳言中的五萬人,而是把東西蒙古六萬戶的主力全部拉了過來,足足準備了十萬人!

  畢竟石亨是宣大邊軍出身,也先可以說與他當了一輩子的對手,無比清楚明國這支西征軍的戰斗力。

  同等兵馬數量下,哪怕把直屬于大汗的親衛怯薛軍給拉了過來,雙方戰力也就處于一個五五開的勢均力敵,就算再加上關西七衛的三萬仆從軍跳反,想要殲滅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漢人的《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天圣汗也先這種草原百年不世出的梟雄,怎么可能連這本最為基礎的兵書都沒有看過。

  十三萬兵馬對五萬,才是天圣汗也先制定的作戰計劃,同時為了保證絕對的隱秘行軍,他讓另外五萬兵馬繞行數百里,就為了給明國西征軍來一個出其不意。

  結果以忠國公石亨的傲慢狂妄性格,援軍來了卻撤的如此干脆,他腦海中第一反應便是有內奸!

  “是,大汗,臣弟一定調查清楚。”

  賽刊王臉色慘白的領命,心中充滿了恐慌。

  要知道自從伯顏帖木兒造反之后,也先的一眾兄弟皆被剝奪了軍權,其中賽刊王轉為文官掌管行樞密院,這是個元朝傳下來類似于錦衣衛的情報特務機構。

  如今伏兵未到,敵人就已經得知消息,簡直就是情報工作的重大失誤。并且經歷過兄弟背叛的也先,早就沒有了當初的手足之情,自己很有可能被他以此為借口鏟除。

  “哼!”

  面對賽刊王的領命,也先冷哼一聲表達不滿,然后大聲喊道:“滿都魯,收兵!”

  明國嘉峪關守軍已經擺好了防守陣型,想要趁勢追擊忠國公石亨部的西征軍已然不可能。并且對方既然知道了伏兵計劃,那么下一步就會退回到嘉峪關內,這等長城雄關蒙古汗國是攻不下來。

  那么收兵暫時退去,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不過也先并不著急,既然明國宰相沉憶辰已經啟動西征計劃,還派出了忠國公石亨這個級別的勐將,那就不存在什么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下一次,石亨想逃就沒那么簡單了。

  另外一邊領兵退回陣內的石亨,臉色同樣鐵青無比,在他看來自己五萬敵八萬,還隱約占據著上風,只要隨著時間推移繼續打下去,那么一定是也先夾著尾巴逃竄。

  結果誰能想到對方這老小子不講武德,對外宣稱五萬兵馬進攻大明,實則還有五萬伏兵待命,整個蒙古汗國可謂是傾巢而出。

  以往大明跟蒙古之間的戰爭,只有把兵馬人數給盡量往大了吹,十萬人就敢號稱五十萬。現在時過境遷,出征兵馬不僅沒有一絲水分,還隱藏了不少準備來個出其不意。

  陣中等候的彰武伯楊信,看到石亨滿臉不高興的退了回來,拱手道:“公爺進退有據,數萬精兵做到令行禁止,這份掌兵能力著實令晚輩佩服。”

  石亨跟穎國公楊洪算是一輩的人,彰武伯楊信跟定遠伯石彪算是同輩,兩家算是有著多年的交情,就沒有按照官場上的稱呼,自稱起了晚輩。

  “他娘的,哪是老子進退有據,是現在手上就只有這五萬家底。要是不管不顧連河西都沒有走出去,京師沉元輔恐怕會給本公來個數罪并罰,項上人頭不保!”

  石亨本來就是隨口吐槽,來發泄心中的憋屈跟不滿,結果這話聽在楊信耳中,卻感到震驚不已。堂堂忠國公天不怕地不怕,就連皇帝很多時候都不放在眼中,現在卻對沉元輔如此俯首帖耳。

  看來沉元輔在京師的權勢,真是恐怖如斯…

無線電子書    我成了大明勛戚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