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

無線電子書    大明第一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張希孟如愿接下了重修宋史的職責。

  這也成為了門下省正式運轉以來,第一項重要的使命。

  張希孟醞釀了三天,隨后將門下省的幾位主要官員,都叫了過來,

  宋廉,劉基,自然都來了,另外龔伯遂參與過脫脫修史,竟然也被請來…他在這群人中間,顯得有點突出。

  劉基忍不住笑道:“能兩次修史,跨越兩朝,公真乃亙古一人啊!”

  龔伯遂怔了怔,突然苦笑道:“伯溫先生說笑了,我前面參與修訂了,宋史,遼史,金史,如今宋史已經廢掉,不知道遼史和金史,是不是也要廢掉?”

  龔伯遂又道:“元廷荒唐,立國之初,治國用的是草原舊俗。后來才開科舉,選拔讀書人,入朝為官。后來脫脫為相,這才想到修史,也算是給三朝一個交代。奈何由于時間倉促,修史的時候,無暇仔細推敲,多數時候,只能大段大段,抄襲前朝史料。算起來宋史修的很不好。”

  劉基反而笑道:“你這么說,也未必妥當。雖然修的不好,但畢竟保留了不少真實的東西,倘若用心修史,肆意歪曲篡改,后人受到了影響,反而造成了困難。”

  龔伯遂無奈苦笑,“伯溫先生就是見識非凡。咱們到底該怎么辦,還是要聽張相的意思。”

  大家伙把目光落在了張希孟身上。

  可別光看這幾位都給事中,在張希孟手下,還有一大堆的令史,其中光是負責文字的書令史,就足有二十人之多。

  為了修史,人數還在瘋狂增加之中。

  既然為了審核官吏,執掌考評,那就必須要專業!

  所以門下省理論上是要聚集天下英才的。

  懂文字的,通律令的,明算學的,知道天文地理的,就連熟悉軍務的都有…畢竟只有如此,才能面面俱到。

  以如今門下省的規模,才算配得上頂級衙門的規格,不然憑什么跟中書省抗衡啊?

  現在這么多能人齊集一堂,都在聽著張希孟的吩咐,那種號令天下,執掌乾坤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過這些俗事,對于張希孟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他只是稍微沉吟,就對大家伙說道:“過去歷代修史,皆是給前朝蓋棺定論。放在大明,如果遵循這個規律,就該先修元史,甚至干脆該承認元朝修的宋史。結果我們卻想推翻了宋史,從宋史開修,大家伙明白其中的用意嗎?”

  這一次宋廉立刻道:“張相不止一次說過,趙宋一朝,乃是我華夏由盛轉衰的關口,不重修宋史,便弄不清楚華夏興衰的根源。顯然脫脫修訂的宋史,做不到這一點,少不得要我們動手了。”

  張希孟一笑,“這就是了,所以我要說的第一件事,修史自然是要秉筆直書,書寫過去的真實。但是史料繁雜,同一件事,讓不同人記載,都有不同的結論。我們修史,是要有觀點的,有主張的。也就是說,對待史料,要有觀點,有取舍。我不是要大家伙篡改史料,胡言亂語,但我也請大家伙明白一點,我們大明何以立國,華夏何以重興…這個問題,要時刻放在我們的心中,由此去看趙宋的歷史,去修屬于我們的史學,大家伙明白我的意思嗎?”

  眾人悚然,張希孟說得已經夠直白了,這要是還聽不懂,那就是傻子了。

  一個王朝,歷經幾百年,人和事,多如牛毛,宛如一顆顆珠子,散落時間長河。

  修史的人,就是要從中挑選出一顆顆的珠子,穿成一串。

  這就非常考驗修史之人的功力和心術。

  假如你非要選擇大宋對外用兵,如何勝利,再選擇些大宋武器研發多么高明,然后挑選寫武將,編入列傳,然后在食貨武備等方面,寫大宋投入多大,拿七成財政養兵云云…

  寫到了這里,一句假話沒有,一個錯誤的史料沒有引用…但修史之人絕對居心不良。因為任何人看到這些,都會下意識覺得,大宋朝是個鐵血強國,對外用兵,往無不利,國家傾盡全力,絕對是武德爆棚,戰斗民族了屬于是。

  但是事實肯定不是這樣。

  而這也就是修史的厲害之處,某種情況下,是可以不知不覺間,左右人們的想法的。

  張希孟對于修史的要求,只有一個,這一卷宋史出來,大家伙讀過之后,要能大約明白,趙宋為什么衰敗,華夏為什么大不如前,為什么會有靖康之恥,崖山之恨。

  很顯然,脫脫版的宋史,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甚至如果張希孟這一次修史,不能把握好,也會弄出自己抽自己嘴巴的笑話來。

  “我們這一次,除了要有官修正史之外,還要修訂一些通俗讀物,學生讀本。要把幾千年歷史的框架寫清楚,告訴我們的年輕學子。”

  張希孟看了一眼宋廉,“這件事翰林院忙活了很久了吧?”

  宋廉苦笑道:“不瞞張相,確實是準備了許久,甚至還刊發了好幾版。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為什么?”

  “主要還是科舉不考。”宋廉老實道:“我們現在有商科,有律科,也有武學,但是還沒有專門的史學…張相,要不要奏請陛下,增加一門史學?”

  張希孟眉頭挑了挑,“算了,不要單獨增加…對我們這個國家來說,史學應該是基礎學科,以后所有考試,都要增加史學一項。作為必修課,哪怕武學也不例外。”

  張希孟說完,劉伯溫立刻撫掌贊嘆,“張相的提議,我是贊同的。史學也算是容易入門的學科,只要有興趣,能拿到足夠史料,并且心術正,肯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用不著什么史學名家,天下鴻儒。”

  宋廉輕咳道:“伯溫兄,你這話有點過了,難道咱們張相就不是史學名家,天下鴻儒了?怎么看千年興衰,還要靠張相這一支大筆!”

  劉伯溫瞪了宋廉一眼,你丫的不懂我的意思嗎?我是說不需要那些老儒,來把持歷史,左右是非功過,這些都要掌握在我們的手里!

  張希孟擺手,沒讓倆人爭下去,而是沉吟道:“說來說去,歸結起來,這一次既是修史,又是針對百姓的教化。而一套妥當的史學教育,可以奠定我大明數百年的根基,斷然馬虎不得!”

眾人聽到這里,再度一振,張希孟把修史提高到了這個地步,是胡言亂語嗎  顯然不是的。

  史學就是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又是區分你我的最好標準。

  什么叫華夏,什么叫夷狄?

  為什么夷狄入華夏則華夏矣,華夏出夷狄則夷狄矣!

  左右人們之間親疏關系的,并不是血緣,而是所受教育,用的語言,寫的文字,刻在腦袋里的共同記憶,處事的一致準則,思維模式。

  一個村子,一個縣城,或許可以講血緣,一家人自然親切。

  但是當人口規模達到千萬級別,甚至更多,相同的歷史記憶就顯得彌足珍貴。

  這也是張希孟和劉伯溫,湯和等人,都反復提到的。

  也是張希孟所說書寫歷史的緣由。

  而這一次,他們是真真正正,要落在白紙黑字上面…史書修好,是非分明,對錯一清二楚。

  有了優劣對錯,學史之人,該向誰學習,該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也就不消多說了。

  而有了穩固的認同,強大的凝聚力。

  這一點絕對足以保證大明朝幾百年的江山,屹立不搖。

  張希孟把話說到了這份上,眾人自然是心領神會,萬分感慨。

  “史筆之重,非比尋常,大家伙回去之后,稍微思忖,隨后就要正式開工。”

  大家伙立刻答應,紛紛下去籌備。

  而就在這幾天的時間里,錢唐從北平趕來了。

  見到了張希孟之后,立刻施禮道:“張相,太子殿下派下官進京,功德營的事情,交給了越國公負責。”

  張希孟一愣,“越國公?他忙得過來嗎?”

  “應該能忙得過來,他從長蘆鹽場借調了一個人。”

  “誰?”

  “江柯!”

  張希孟眉頭再三挑動,到底什么都沒說,胡大海,還真是慧眼識人。

  “既然如此,你學問很扎實,就一起修史吧!”張希孟點頭答應。

  錢唐卻又道:“張相,其實我還想推薦一個人。”

  “誰?”

  “此人的曾祖輩,在宋朝為官,曾經加入文丞相的勤王大軍,作為幕僚。他的父親曾經考取過元廷舉人。他本人的才學更是下官十倍。”

  張希孟想了想,道:“既然是參加過文丞相的勤王大軍,倒是值得招攬。此人叫什么名字?”

  “叫吳伯宗!”

  張希孟微微皺眉,“我怎么好像聽過。”

  “沒錯,他在應天鄉試,剛剛考了個解元!”錢唐道:“不知道張相能不能破格提拔!”

  張希孟一笑,“咱們門下省最是講究規矩的地方,隨便破壞規矩可不行…這樣吧,先讓他去翰林院報道,當個檢討。然后咱們從翰林院借調,這樣就沒事了。”

  錢唐連忙答應,“多謝張相,其實吳伯宗此人,早就仰慕張相學問,想要追隨左右。”

  張希孟笑道:“一起修史,朝夕相處,公事為重就好。”

  錢唐再次答應,連忙下去了。

  很快到了正式開工的日子,在所有修史的臣子當中,除了張希孟,宋廉,錢唐等人之外,其中還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

  此人名叫鮑恂。

  宋廉跟此老關系非常好,特別向張希孟引薦。

  鮑恂也笑道:“張相之名,老朽早就聽聞。昔年老朽考中元廷鄉試,未曾入仕。后來又考中進士,元廷召我入翰林,又未曾入仕。如今張相修史,老朽只求研墨伺候,還望張相恩準!”

  張希孟大笑,“正要集天下之才,來修史書啊!”

  正說話之間,突然郭英來了,他還帶著一卷圣旨。

  “張相,陛下賜下金筆一桿,請諸位名家,用心修史,教化蒼生!”

  聽到賞賜金筆,除了張希孟之外,都瞪大眼睛,在哪?

無線電子書    大明第一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