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

無線電子書    大明第一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報紙的出現,算是極大豐富了百姓生活,至少在茶余飯后,有了談資。尤其是城市里的百姓,哪怕不識字,也喜歡抽空去茶館,茶攤坐坐,專找那種有人讀報的。

  要一壺茶,聽一段報紙,即解了渴,又充實了精神,可以帶著雙重滿足,回家睡覺了。

  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老百姓獲取信息的渠道相當有限。或者干脆點說,幾乎為零。

  首先,書籍是很昂貴的,其次除了四書五經之外的雜書,由于印刷數量稀少,價錢更昂貴,或者干脆就是有價無市。

  滿世界找,也買不到一本。

  所以說很多窮書生,只會之乎者也,一點有用的東西都不知道,那也就不奇怪了。

  普通百姓了解歷史,了解外面,除了長輩講故事之外,也就是一些說書唱戲的江湖藝人。

  能從家里學到多少,那要看長輩如何,通常世代務農的家庭,又能知道多少呢?

  至于江湖藝人,他們倒是口若懸河,可仔細一聽,就知道他們講的東西,和歷史大相徑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像三國這種重災區,藝人只是撿前面熱鬧的講…哪怕是三國演義成書之后,多數情況,也不會講到結尾,甚至到走麥城,或者白帝城托孤之前,就給結束了。

  畢竟后面越來越悲傷,普通的百姓大約也和讀者們的胃口一樣,我看書圖個樂,憑什么寫那些悲傷的部分,給我們個大團圓的快樂結局不行嗎?

  你讓我們傷心,我們就不看,不花錢,讓你喝西北風去!

  這樣做的結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很有趣的民間史學…在民間史學里,大唐朝是瓦崗山的那幫英雄好漢打出來的,李世民就是個很文弱的擺設。

  岳飛的后人是繼承遺志,發兵北伐的,那個讓人咬牙切齒的金兀術,是被牛皋俘虜了,還有氣死金兀術,笑死牛皋的段子…在民間歷史的宇宙中,大宋朝自然是中興了的。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民間的故事的價值,這當然代表了百姓的一種美好愿望,膾炙人口,流傳很廣,沒有什么不好的。

  只是在民間的體系之外,似乎應該有一個真正的歷史教育,讓百姓多了解一些真實,塑造共同的記憶,培養共同的價值觀。

  這份文化的積淀,正是華夏文明的源泉。

  而如今的大明,正在利用北伐的絕佳機會,果斷展開了補課行動。

  經過報紙的宣揚,許多人第一次知道文天祥,知道了大宋滅亡于蒙古人之后,知道了崖山慘敗,神州陸沉。

  再向前追朔,有靖康之恥,岳飛的冤桉…讓人不忍卒讀。

  過去張希孟寫文章,主要宣揚的范圍還是讀書人,各個學堂,也包括軍中將士,距離真正的全民普及,還有相當距離。

  這一次卻是大不相同,至少對于市民來說,第一次相對完整接觸歷史,也是第一次知道張相公這些年在鼓搗什么東西…

  說來慚愧,以前總覺得張相就是那種能掐會算的活神仙,是上天派來,輔左明君圣主的。

  現在大家伙才鬧清楚,原來張相是替大家伙說話的,人家非但不搞什么愚弄百姓的手段,恰其相反,人家是主張教化百姓,讓更多人讀書明理,都是為了百姓好的事情。

  天可憐見,這都十多年來,張希孟的主張才終于傳播到了民間,成為許多市民耳熟能詳的東西…很慢嗎?

  非但不慢,甚至還有那么驚人。

  畢竟才十年之功,就能得到這么多人支持,如果再給二三十年,想要改變整個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了解歷史,追思文丞相,知恥而后勇。

  燕云十六州,北伐大都,收復故土。

  飯館,酒樓,街頭巷尾,百姓們越來越多議論這些事情,越來越明白,北伐的含義。

  蒙古人奪走了天下,把我們變成奴仆。

  時至今日,我們要北伐中原,驅逐胡虜,把屬于我們的土地拿回來!

  拿回來干什么?

  既不能吃,又不能喝。

  還要增加稅收徭役,辛辛苦苦,又要戰死疆場,有什么必要嗎?

  當然有!

  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的人,誰過日子不想家業興旺?不想今天買個椅子,明天買張床?

  家要越過越興旺,國家就要越來越大,老祖宗沒丟的土地,我們要守住。

  老祖宗丟了的土地要拿回來。

  老祖宗沒占領過的土地,要想辦法弄到手。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日子一天比一天興旺。

  這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后人。

  這種堪稱樸素的觀點,快速在民間流傳開。

  家國一體,渴望著大明朝越來越好,盼望華夏大地,越來越繁榮昌盛…民心如此,百姓的支持自然而然。

  其中山東的復旦學堂,主動湊錢,買了一艘萬石糧船,捐贈給朝廷,用作運糧。

  復旦學堂的動作,弄得濟民學堂萬分尷尬,這個最早成立的學堂,自詡天下第一的圣地,竟然落到了后面,簡直沒法面對天下。

  濟民學堂只能緊急動員,師生一起,捐贈出五萬貫寶鈔,用作軍費。

  此外各地百姓,提供糧食布匹,主動出工,幫著運輸糧草。

  軍工作坊的工匠們,利用休息時間,加緊趕制武器,多制造兵器五千件,悉數送到軍前,交給將士們使用。

  從上到下,相比起從前的動員,這一次百姓們更加主動。

  過去是建立在均田基礎上,遇到了戰事,百姓要主動服役,幫助打贏戰爭,保住土地。

  而這一次更多的市民被動員了起來。

  為了大明朝,為了讓國家更好…一種基于華夏子民的榮耀,責任,使命,正在快速醞釀,萌發。

  毫無疑問,曾經的成吉思汗,激發出了蒙古人的兇勐善戰,隨后的日子里,東西方的世界,都在蒙古鐵蹄之下顫抖,顫栗,惶惶不安,跪倒屈服。

  而如今中原大地,數以千萬計的華夏子民,他們醒來之后,能給世界帶來什么,哪怕張希孟都不敢預料。

  他只是知道,來自民間的力量,越來越磅礴,越來越宏大。

  人們已經不只滿足于祭奠文丞相…鎮江的宗澤墓,杭州的岳飛墓,這都是朱元章曾經去過的地方。

  人們齊聚這里,朗誦昔日的祭文,一起振臂高呼,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不論老人孩子,都沉浸在強烈的振奮中。

  原來這一次用兵打仗,征收稅賦,調集民夫…不是什么邊庭流血成海水,朱皇開邊意未已,而是收復故土,拿回祖宗之地。

  身為華夏子民,炎黃苗裔,正該出一把力氣。

  紹興府山陰縣,陸游的墳墓旁,也聚集了無數的人,其中就有十幾名陸氏的后人。

  他們手捧著文章,跪拜在先人的墳前,放聲大哭。

  “快看看吧!王師就要北伐了!”

  “王師不但要收復中原,還要北伐大都。”

  “燕云之地也要拿回來了!大宋朝沒做到的事情,我們做到了!”

  “大明萬歲!吾皇萬歲!”

  人們的呼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可惜的是,此時距離陸游去世,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

  他寄希望的宋室,在幾十年后,一敗涂地,別說光復中原了,就連自己都混沒了。

  如今的大元朝,已經過去了近百年的時光。

  中原豪杰,華夏子孫,終于積累了足夠的武力,不但要收復中原,還要恢復燕云。

  這一次我們必定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享受萬民祭祀榮光的不只是陸游,在濟南,人們也念誦著辛棄疾的詩詞,聚集在城外,紀念這種壯志未酬的詞人。

  只是相比別處,濟南的百姓還多了一層,那就是這一次北伐的督師張少師,也是他們濟南人。

  光復燕云,山東父老,義不容辭!

  整個大明,各種祭祀活動不斷,民心士氣,都達到了頂點…

  這股強大的風潮,自然而然,刮向了福建,刮到了陳友定的治下。

  這位曾經鶴頂紅不離手的八府之主,此刻是心驚肉跳,坐立不安。

  雖然明軍的矛頭是北方,但是他也隨時面臨著覆滅的危機。

  諷刺的是,陳友定甚至不敢擴充兵馬,積極備戰。

  他生怕自己的舉動會招來大明的進攻,做人到了這份上,也是沒誰了。

  只是陳友定沒有料到,他千方百計,防備大明,卻沒有料到,大明還沒出手,他自己的治下就亂了套。

  大明的種種紀念活動,不斷的宣傳,許多報紙文章,都流入了福建等地。

  尤其是泉州,更是深受影響。

  許多年輕的學子聚集在一起,讀文章,抒發感嘆,心向往之。

  就在大家伙議論憧憬的時候,突然有人站了出來。

  “咱們還有什么臉說這些?別處都是紀念英烈,一起出力,共同北伐,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倒好,當初出賣背叛大宋,又跟著元廷吃香的喝辣的,那一家無恥之徒,還在那里作威作福呢!”

  這一句話,幾乎點燃了火藥桶。

  眾多年輕人臉色漲得通紅,氣得拳頭握緊,咬牙切齒。

  “這話說得對,咱們太丟人了!”

  又有人紅著眼睛道:“說這些干什么?有本事咱們動起來,北伐中原不行…咱們就把城南的那一家給滅了!”

  這些年輕人們終于按捺不住,他們沖了出去,呼朋引伴,直接沖到了城南的蒲家大宅。

  這是一片占地足有三百畝的超級豪宅,光是豢養的打手,就有幾百人之多。

  年輕人們試圖從正面沖進去,遭到了打手的反擊,雙方互有傷亡…短暫的僵持之后,有幾個年輕人竟然繞到了旁邊,偷偷爬了進去,用火把點燃了蒲家的糧倉。

  剎那間,火焰騰空,宛如一根巨大的蠟燭,照亮了半邊天…

  ------題外話------

無線電子書    大明第一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