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十章 狼

無線電子書    晚唐浮生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快更新!

  小江口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寨子了,而是兩座互為犄角的城池。

  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折宗本大肆征發三縣役徒,修了一座可容兵五千的軍城,外加一座可存糧十五萬斛的倉城——目前存糧四萬余斛。

  折宗本帶過來的兩千折家子弟兵與兩千均州降兵打散后重編,戰、輔兵各一半,邵樹德親賜號“威勝軍”。

  威勝軍當然不止四千人。

  折宗本已經下令,正在關中和商州間轉運糧草的五千鳳翔軍南下均州,編入威勝軍。

  光靠目前這點兵力,在襄州一帶只能小打小鬧,還搞不出什么大場面。

  九千兵,如果是戰時,一年大概要消耗接近十萬斛糧食。算上戰馬和役畜,那就得十多萬。均州去年只征得二十多萬斛糧豆的地稅,也就剛夠給九千軍士發每月固定的糧賜,可能略有兩三萬斛的剩余,還有十萬斛糧食的缺口。

  財貨方面,就更不足了。

  說白了,均州養不起這么多軍隊。

  折宗本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劫掠!

  折家軍,與一般的軍隊不一樣,關北可能就楊家、王家與他們有些類似。宗族為骨干,吸收外圍人員,這樣的軍隊,凝聚力強,待遇差一些也能忍受,軍士們沒那么容易嘩變。

  北宋那會,折家世鎮府谷,對抗遼國和西夏。北宋朝廷當然會給一部分錢糧賞賜,但折家軍的待遇,和西軍之類的根本不好比,窮得很。

  不過折家人還是能控制軍隊,說起來靠的就是宗族凝聚力。軍隊四處劫掠,也不會變野,還愿意聽話,與一般的藩鎮軍隊差別很大。

  但這種治軍、練兵的方式卻不好復制。

  首先家族丁口要興旺,本家和支系加起來幾千口人總得有吧?這幾千口里的男丁,就是軍官和骨干種子。

  其次要尚武。從小習武,精通諸般兵器,了解各種戰術戰法,不怕死,敢打敢拼。

  第三,凝聚力要強,大家族的治理不是一個簡單的活,需要領頭人的智慧和手腕。

  做到這三點,一個邊疆豪族算是初步成型了。要想繼續提高,還要做更多細致的工作,折家二百多年的經營,底子不容小覷。

  這支部隊,說難聽的,如果折家與邵樹德決裂,軍隊只會跟折家走,說反就反。

  在朔方軍中任職的折氏子弟可能還各有立場,未必會反,但折家軍是真的會這么做。

  對折家,邵樹德的態度是矛盾的。

  又想利用,又防備,但目前而言,雙方關系處得還是比較和諧的。

  在折氏搬了部分家族成員到鳳翔府之后,楊氏在麟州悄無聲息地崛起,對沖折家殘余勢力的影響力,若說其中沒邵樹德首肯和默許,說出去根本沒人信。

  楊家人,現在可很受寵啊!

  楊弘望當了飛熊軍使,楊安吉出仕任豐州刺史,楊爚到都護府內任職,家里還送了兩個嫡脈女子到邵樹德身邊服侍,幾乎就是一個小號折家。

  折宗本也是修煉千年的狐貍了,當然看得清如今的形勢。

  他對女婿的手段很是贊嘆。麟州,折家的話大概不太好使了,楊家也沒有攫取一切權力,地方事務,竟然要靠幕府委任的刺史來裁決。

  折、邵兩家的關系,總體而言比較親密。

  若女婿不防著折家,折宗本倒覺得有問題了。北朝以來,外戚、權臣篡奪大權的可不是一例兩例,若這點政治本能都沒有,那顯然不是可以托付家族未來的人。

  “一把年紀了,還得為女婿打江山,若待我外孫不好,反他娘的了!”折宗本一邊與幾個族侄開著玩笑,一邊問道:“大軍可整備好了?”

  “回季父,都準備好了,隨時可以出發!”有人應道。

  “伯父,谷城縣令私下里派人來,愿輸糧二萬斛,已經破膽了。”又有人說道。

  “哈哈!”眾人紛紛大笑。

  谷城是襄州屬縣,離小江口很近,被劫掠得也最狠。

  那縣令也是腦瓜子靈活的,居然想出了花錢買平安的把戲。折宗本答應了,因為這和收稅沒什么兩樣。

  兩千步卒、三百騎兵已經在寨外空地上列陣。

  折宗本在親隨的簇擁下,沿著唯一一條街道前行。

  街道兩側有很多建筑,軍器監、公廨、馬廄、倉庫甚至還有一些屋宇,這是給軍將分配的住宅,不過卻沒有家眷。

  折家軍南下均州,很多人尚未成婚,打下均州后,部分將士娶了妻,家眷多安置在均州城。城內有一千威勝軍戍守,他們也就管得了州城,其余兩縣,自己管自己,上供就行了。

  總體而言,統治還是有些薄弱。

  軍城外有羊馬墻,里面養了一些山羊、黑豬,戰馬也寄養在此處。

  羊馬墻外修了城隍,引水灌入其中,有一東一西兩張吊橋溝通內外。西吊橋附近,還有一個碼頭,可同時容納八艘船只停靠,吞吐量不大,但也勉強夠用了。

  出了吊橋后,折宗本回頭看了看軍城,對留守軍將吩咐道:“大軍外出,爾等終須常備不虞,不得麻痹大意。城壘還有應筑未了之處,倉城那邊有夫子,一俟有暇,即令修筑,早日畢功。”

  “表丈(父親的表兄弟)放心,定不會誤事。”一將應道。

  折宗本點了點頭,隨后翻身上馬。親兵扛著大旗,在風中獵獵飛舞。

  稍做一番動員后,兩千三百步騎離了小江口,順著漢水而下,走陸路直撲谷城縣。

  數日后,大軍進抵谷城縣外,縣令敬道遣人出城交涉。

  敬道是文宗朝兵部員外郎敬暤的后人,任谷城令兩年有余,水平馬馬虎虎,但為人不壞,也喜歡勸農桑,谷城在他的治理下還算安定,錢糧絹帛產出不少。

  “讓敬道出來見我。”折宗本騎在馬上,倨傲地說道。

  使者是谷城縣典獄,聞言有些為難,道:“折將軍,這怕是不妥。私下里輸糧便已是大大不該了,拿了糧便趕緊走吧。都是新收的夏糧,若實在不足,秋收后還有萬斛,再多就沒有了。敬令也是不忍看到生靈涂炭,方才出此下策。谷城,到底還是襄州屬縣。”

  “你這間使,和那敬道一樣,都是滑頭。”折宗本笑罵道:“待我擊破趙匡凝,屆時又有何話?”

  “公若破趙匡凝,我等還有何猶豫?自開城迎降罷了。”典獄很光棍地說道。

  趙氏父子,秦宗權舊部出身,對他們這些襄州本地人來說,本來就沒什么好感。

  折宗本這種外來勢力,若能擊破蔡賊,那么還有什么好說的?降就是了。

  山南東道,不像兗、鄆、徐三鎮,有本地化的衙軍,有各級州縣兵、團結兵,他們自身的武裝力量已經被蔡賊一掃而空,不存在割據的土壤,只能被各路外來勢力征服。

  若再給趙匡凝十來年時間,讓這些蔡賊慢慢本地化,重建山南東道的武裝力量,或許就可以嘗試著割據了,但現在真的不行。

  誰強,他們就投誰,非常現實,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

  “罷了,這次便放過你等了。自備船只,將糧草送往小江口,那邊自有人交割。”說罷,折宗本一甩馬鞭,戰馬向前奔去。

  大軍整隊向前,直朝襄陽方向而去。

  襄陽城西的漢陰驛內,趙匡凝剛剛送走雷滿的使者。

  雷滿者,朗州武陵洞蠻頭領也。

  他早年與周岳關系不錯,經常一起打獵。巢亂時期,二人糾集蠻人數千,號“土團軍”,推雷滿為帥。

  高駢任荊南節度使時,曾經將雷滿招致麾下,用蠻軍擊巢賊。后移鎮淮南,雷滿也跟著去了。

  這一階段,對雷滿的提升還是很大的,學到了諸多專業的軍事知識,包括他的手下也經受了一番經制之軍的鍛煉。

  從廣陵逃歸后,他們又召集了一批蠻人,訓練成軍,殺朗州刺史,占據州城。隨后又攻澧州,勢力非常不小了。

  身兼夔峽、荊南兩鎮節度使的李侃一直視雷滿為眼中釘肉中刺。

  在西進川中不果后,他已經斷了往那邊發展的念頭,最近更是把理所挪到了江陵府,準備對雷滿動手了。

  雷滿有些驚慌,于是派使者繞路前往襄陽,約其夾攻江陵府。

  趙匡凝最終沒有答應雷滿的請求,讓對方的使者失望而歸。

  其實他對荊南鎮還是有些興趣的,原因無他,想有條后路。

  山南東道所面臨的外部局勢,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主要壓力來自北方的宣武軍。

  趙匡凝不傻,早就看出來朱全忠在攻滅天平、泰寧、武寧三鎮后,必然要大舉南下,不是吃淮南,就是吃山南東道,甚至兩鎮都要吞并。

  山南東道不過三萬衙軍,以五年前父親橫掃山南東道、荊南二鎮留下的蔡兵為骨干,招募了部分本地軍將,雖然過了五年太平日子,但戰斗力還是有的。

  只是朱全忠威名太盛,兵馬眾多,正面迎敵,多半還是打不過。

  這是一只餓狼啊!

  為了保險起見,最好還是吞并了荊南鎮,有個穩定的大后方,才能和朱全忠周旋。

  但事情偏偏出了意外。

  鳳翔節度使折宗本借口均州刺史馮行襲侵攻金、商,率軍南下,于上津縣大破均州兵,俘斬三千眾,馮行襲亦歿于陣中。

  這還不滿足,又在均州整頓兵馬,下至小江口立寨,時不時東出抄掠地方,甚是可惡。

  這同樣是一只餓狼!

  趙匡凝與幕僚商議后,基本分析出了折宗本南下的企圖,那就是吞并山南東道,隨后北上攻汝、蔡等州,威脅朱全忠的西南方,配合陜虢那邊對河南府的攻勢。

  一南一北,攻洛、汝、蔡、許四州,全忠之后方,永無寧日矣!

  但這種戰略,勢必要踩著山南東道的尸體,如何能忍?

  必須出重拳了!

無線電子書    晚唐浮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