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 心中當許世俗因

無線電子書    帶著系統來大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正月十五上元節,大家去莊子里看表演,別送了,回吧!”

  隊伍離開村子,百姓們在后面相送,小憨不停地掉眼淚。

  李易不用喇叭,扯嗓子喊,人少,喊就行,再用喇叭顯得不尊重。

  百姓依舊跟在后面,大家都抹眼淚,舍不得。

  “快回去,別哭了,你們是送別,還是送葬啊?羽林飛騎,給我攔住了。”

  李易沒辦法了,只好叫羽林飛騎出手,攔,不然你們要給我送回李家莊子?然后我再送你們?

  羽林飛騎笑著站成排,擋在村民面前。

  “不送了,上元節咱們去李家莊子。”

  村正一看確實不能送起來沒完,吆喝!

  村民的心情又好起來,對呀!很快就能見面,李東主邀請咱們去過節。

  宋璟等人羨慕,當官若都能如此,大唐安矣!

  百姓可不是隨便就送行的,不得到他們的認可,他們才不管你呢。

  宋璟對次感受最深,他離開廣州都督府的時候沒人送。

  等知道他是進朝堂當宰相的時候,地方組織一下,說給他立遺愛碑。

  故此他不要,那個遺愛碑不是當地百姓對他執政的認可,是地方官員對他權力的阿諛奉承。

  百姓心中沒有你,立了遺愛碑又如何?

  再看小易,沒人說給他立遺愛碑,卻有長生牌位供奉,哪怕夏天用蚊香表示一下。

  遺愛碑是放在外面的,路過的時候可能都不會看一眼。

  長生牌位擺在家里正堂,或者說是正位,想不看都不行。

  今日村子百姓送別,就是送陛下和小易,與自己等人無關。

  若陛下和小易不過來,自己堂堂宰輔到村子,保證不一樣。

  可能禮節會更多,顯得很鄭重,但村民跟自己之間有距離,宰輔啊!好大的官,到咱們村了,誰都別瞎說話、說錯話。

  換成小易,李東主來啦!百姓笑著,孩子們歡呼著。

  若自己在村子里跟小易起沖突,估計百姓會喊著‘保護宋宰輔’`簇擁過來。

  等百姓散去之后,自己鼻青臉腫地倒在地上,胳膊腿兒沒斷就是慶幸,沒死便是八輩子求來的福分。

  而小易只需要站在那里看,不用動,甚至有人搬來桌椅和點心茶水。

  想著,宋璟催馬到李易旁邊。

  李易也騎著馬,四處張望,有人來刺殺沒?我目標這么明顯了。

  “小易,往后落雁寺怎般處置?”

  宋璟覺得冷,有風,騎在馬上高。

  “老宋你去車里唄!你吹難受了,身體機能下降,容易得風寒,流鼻涕淌眼淚的。”

  李易先說健康,你看你折騰,生病了,又得我給你治療。

  上次你出現組胺反應,就是我親自動手。

  “戴口罩了不怕。”宋璟擺下手,他確實戴著口罩呢。

  但他戴一個卡通圖案的口罩,這個是給孩子們準備的,他一個大人,不覺得小?

  李易看著,突然想起自己那個時候,疫情。

  大家都戴口罩,最后發現感冒的少了,明明是為了應對疫情。

  大家戴口罩的時候,發現口罩還有保暖作用,甚至對鼻炎有緩解作用。

  于是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習慣了戴口罩,感冒的人少了一大截。

  沒有疫情的時候,一到冬季就許多大人和孩子去醫院,感冒,靜脈點滴注射。

  有了疫情,感冒的人數量急劇下降。

  開門診的都說了,日子難過嘍!

  一般過來打點滴的都是不戴口罩,或者說戴口罩把鼻子露出來的。

  有的人是覺得呼吸困難,露出鼻子,有的則是表現個性,我戴口罩只無奈,我露鼻子屬于抗爭。

  所以就診感冒的人,多數都是這種露鼻子的,甚至被疫情傳染的也是這種。

  “呵呵呵!”李易想著忍不住笑出聲,趕緊收斂:“主要是場地,我也沒指望寺里賺錢。”

  “不賺錢老夫信,你會放著不用?”宋璟追問。

  “廟會,場地就提供表演,之后會安排民間藝術,就是梨園那樣的人演出。包括很多種形式,我之后會拿出來。”

  李易倒是不隱瞞,他就想辦廟會。

  之后他會拿出來黃梅戲、京劇等等戲曲節目,包括二人轉、話劇、歌劇…

  “如此甚好。”宋璟不是太明白,只認為提供個像梨園的人表演的舞臺。

  李易想了想,突然扯嗓子唱:“唱山歌嘞這邊唱來那邊‘活’啊那邊‘活’。”

  宋璟:“…”

  “唱山歌哎東邊唱來西邊‘活’,西邊‘活’,春江好是…”小機器人們齊唱。

  “老宋,就是各種表演藝術,在廟會中體現,百姓喜歡這種。你比如我換一個,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呦”

  李易說著突然又唱了,這不過共鳴的位置不一樣。

  一部分小機器人們立即:“為什么旁邊沒有云彩呦…”

  另一部分小機器人二部輪唱:“云彩呦”

  宋璟一瞬間感覺心情敞亮了,他看小機器人,你們怎么可以這樣?我院子里只有一個,能不能多推幾個回去?

  “看,即便是在寺觀,大家說得也是廟會。為什么不說是寺會和觀會?因為百姓心中有敬畏,華夏文明有正位。”

  李易與宋璟討論意識形態問題,這個宰輔必須要會的。

  百姓一說就是廟會、社戲,哪怕用的場地是寺和觀。

  廟是拜鬼的,也鬼也是鬼,自己祖先的靈魂依舊是鬼。

  社是場地的問題,是一種演化過來的祭祀簡單闡述。

  如他所唱的敖包相會,敖包是一個大的、明顯的指路標記,這叫敖包。

  就跟開車在高速公路上的哪一個去其他地方的路口一樣,有標記,敖包。

  大家得找到這個地方,才方便去下一個地方,不然草原那么大,我又沒有衛星定位系統,我走錯了怎么辦?

  趕路的人未必是一撥,也不可能都是從一個方向過來。

  敖包就是服務區,過來休息,順便按照箭頭指示去往。

  敖包相會的歌呢,取材于地方民族。

  就是男男女女的不同部落,大家需要趕路,甚至買賣,哎,就在這里吧。

  屬于不同隊伍和部族的男人和女人在這里相遇,他們又不能說加個好友什么的以后多多接觸。

  珍惜這一刻,唱唱歌、跳跳舞,篝火照耀下,夜色美,人更美。

  這就是敖包相會,從各個地方趕路的人到同一個服務區,趕緊的男女說說話、聊聊天啥的對不對?

  ------題外話------

  今天木有了,感謝兄弟姐妹們的訂閱、

無線電子書    帶著系統來大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