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38章 朕真的要死了

無線電子書    這個大明太兇猛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雞鳴時分,也就是在東直門混戰的一個多時辰后,京城陷了!

  城不是被攻陷的,而了守城的內官打開了城門的,當得知東直門城門大開,有人殺出去時,以為皇帝出逃的他們,就打開了城門,想要以獻城之功邀功于流寇的。

  在守城的內官打開城后,流寇開始從不同的地方入城時,看著已懸梁自盡的皇后、妃子,默然神傷的崇禎就那么失魂落魄的走著,他經過御花園時,看到一只烏鴉從古柏樹上撲嚕嚕驚起,飛出紫禁城外。

  守門的太監已經逃散了,只剩下兩個人了。他們看見皇上來了,趕快將門打開,跪在路邊,低頭不敢仰視。

  出了玄武門后,崇禎就一直騎馬到了煤山,在西山腳下馬后,他就命王承恩在前帶路,要順小路上山頂看看。王承恩斷定“流賊”正在向皇城前來,焦急的說道:

  “陛下,天已經亮了,不能再耽擱時間了。”

  崇禎沒有答話,只是繼續邁步前行。見狀王承恩只好走在前面帶路。

  雖然煤山只有十幾丈,可是它的頂峰卻是京城中最高的地方。如此空中滿布陰云,所以天色已明,卻遲遲不肯大亮,仍然有零星微雨。伴著這陣涼風細雨,一路失魂落魄的踉蹌走來,崇禎的頭發更加散亂了,盡管這模樣有失君儀,但是他想到馬上就要殉國了,這又算得什么!

  煤山有五峰,五峰皆有涼亭。君臣兩人一同到了煤山的中間主峰,是煤山的最高處,也是京城的最高處。頂上上建有一個涼亭,若是一般庸庸碌碌的亡國之君,這會必定是驚慌迷亂,或痛哭流涕,或是妄想逃藏。但性情剛烈的崇禎與它人不同。此時的他反而能保持鎮靜,既沒有痛哭流泣,也沒有驚慌失措。

  置身于山頂的他,望著皇宮城中的各處宮殿,想著這些從永樂年間建成,后經歷代祖宗補建和重建的皇宮,從今以后要陷落流寇,他就深感愧對祖宗,一陣心如刀割,流出兩行眼淚。

  “王承恩,你知道朕為何不燒這些宮殿嗎?”

  突然,崇禎冒出這樣一句話來。

  “當年成祖皇帝建皇城時,不知糜耗多少民力,要是朕下旨燒了宮殿,那流賊必定會盡發民力筑殿,如此豈不徒增百姓負擔,就是將來朱慈穎復國,也要重建宮殿,朕已經苦民如此,所以不忍再累平民…”

  說罷他又遙望著京城,想到進城的“賊兵”必定在各處搶劫、奸淫。殺人,不禁滿懷辛酸的嘆息道:

  “唉,朕實在無能至極,不能守下祖宗的江山不說,還害苦了滿城百姓!”

  其實作為皇帝,至少在心里頭,崇禎一直都記掛著百姓。或許這正是明朝的皇帝和歷朝歷代的皇帝最大的不同。

  他們或許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他們的心里,無論到任何時候,他們的心里永遠會牽掛著那些百姓。

  即便是到了這個時候,對于崇禎皇帝來說,他的心里仍然對百姓滿懷愧疚,他覺得正是自己的無能,才會百姓遭受這么多劫難。

  王承恩說道:

  “皇爺真是圣君,此時還念著滿城百姓!”

  崇禎又說道。

  “自古亡國,國君身殉社稷,必有臣民從死。我朝三百年養土,深恩厚澤,難道只有你一個人不忘君恩,為朕盡節?”

  “皇爺,奴婢敢言,遇此天崩地陷之禍,京師內外臣工以及忠義士民,一但得知皇上殉國,必定會有許多人為皇上盡節而死,豈止奴婢一內巨而已!”

  崇禎的心中稍覺安慰,忽然可道:

  “文丞相祠在什么地方?”

  王承恩遙指東北方向,哽咽說:

  “在那個方向,離國子監不遠。皇爺,像文天祥那樣的甘愿殺身成仁的千秋忠臣,也沒能救得下宋朝之亡。自古國家興亡,關乎氣數,皇上已經傳位予朱慈穎,要是他當真有神通,必定能逆天改運,重復我大明氣數,請皇上想開一點,還是趕快自盡為好,莫等賊兵來到身邊,羞辱了祖宗的英明!”

  想著昨天李邦華曾告訴他說在賊兵人城時將在文丞相詞中自縊,興許此時他已經自縊了。其實,李邦華昨日聽說流寇破了外城后,就帶著仆人移居文丞相祠中,準備隨時自盡。這一夜他不斷嘆息,流淚。他越想越認為倘若皇上采納他的“南遷”的建議,大明必不會有今日亡國之禍。

  想到自己受四代皇帝之恩,卻不能保全大明江山,李邦華不禁在燭光下痛哭不已。

  “愧對先帝,愧對先帝啊…”

  一夜未知的他,從仆人那得知“流賊”已經進入內城后。他便走到文天祥的塑像前,深深地作了三個揖,含淚說道:

  “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于地下矣!”

  隨后,他望著仆人在屋梁上為他綁好的麻繩,和繩子下邊的一只獨凳,馬上放心地坐下去研墨,口中似乎在念誦著什么。忠心的家仆拿紙攤在桌上,用顫抖的聲音躬身說道:

  “賊人已經進內城了,請老爺寫好遺囑,老奴一定會差一個妥當仆人送到吉水府中。”

  李邦華搖頭道:

  “身為朝廷大臣,國已經亡了,還有什么吉水府中!國破家亡、國破家亡啊…”

  說罷站立起來,他就直接墻上題了三句絕命詩:

  堂堂丈夫兮圣賢為徒,

  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

  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

  又一次,崇禎想到李邦華曾建議南幸南京的建議,悔之晚矣的他,深深地嘆了一聲。

  轉向東南方向望去,想著今日凌晨時分,祖大壽他們已經護著皇子、皇女殺出了京城,以祖大壽之能應該能平安領他們逃出京去吧。

  至于將來,將來這大明的江山就交給你了,朱慈穎,你可不有辜負祖宗啊!

  若是你…罷了,罷了!

  搖頭輕嘆之余,崇禎看見崇文門內偏東的地方冒出了火光。他渾身猛然一震,定睛向火光望去。片刻之間,離那火光不遠地方又冒出一股火光。兩處火光迅速變成烈焰騰騰。

  驚駭地望著火光,王承恩對崇禎說道:

  “皇爺,那烈火焚燒的正是新樂侯府和鞏駙馬府!一定是賊兵進崇文門后,先搶劫焚燒這兩家皇親!”

  望著遠處的火光和濃煙,崇禎顫聲說:

  “他們是我大明的忠臣啊!可惜了。”

  想到這兩家皇親一定是自己先舉火全家自焚。使他最痛心的是外祖母年已八十,竟遇到亡國之禍。想到因為他的亡國,外祖母全家人舉火自焚,心情頓時變得越發沉重,一切都是孫兒無能啊…

  見皇上垂首不語,王承恩就在他的腳前跪下,焦急地懇求說:

  “皇上是英烈之主,慷慨殉國,事不宜遲,請皇上盡節…”

  性情剛烈的崇禎,早就已經決心殉國,盡管明知賊兵可能已經進入午門,他反而表現得十分冷靜和沉著,和王承恩的驚慌截然不同。他冷靜的王承恩說道。

  “不要驚慌,讓朕再停留片刻。”

  崇禎繼續站在煤山主峰的亭子下邊,手扶欄桿,向南凝望,此時的他內心沒有絲毫的恐懼,心境反面很平靜,暗中自我安慰道:

  “這沒有什么,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

  他的心境由鎮定到放松,許多往事,紛紛地浮上心頭。他想到了過去十七年,自己勵精圖志,換來的是什么呢?

  如今,賊人已經殺進皇城,皇后已經自盡,袁妃自盡,他自己馬上也要自盡,至于兒子、女兒們生死尚且不知。回想歷歷往事,恍如一場夢一般!他不愿意再想下去,只覺心中酸痛非常,恨恨地嘆一口氣,最后望著天空說道:

  “唉唉,天呀!祖宗三百年江山,竟然失于我手!失于我手!可嘆我辛辛苦苦,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夢想中興,無奈文臣貪財,武將怕死,朝廷上只有門戶之爭,缺少為朕分憂之臣,到頭來落一個亡國滅族的慘禍。一朝亡國,人事皆非,山河改色,天理何在!…唉,蒼天!我不是亡國之君而偏遭亡國之禍,這是什么道理?這是什么道理…”

  在很多時候,他實在想不通這到底是為什么,但是在這一瞬間,他突然想到了朱慈穎在南京殺過的文臣勛貴,忍不住激動道。

  “殺得好,殺得好,文臣武將皆可殺也,皆可殺也…”

  是啊,那些人都是該殺。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禍害朝政。大明又豈至于到今天這種地步。

  自己又怎么可能會失去祖宗的江山。又怎么可能會害得那么多百姓流離失所?

  是啊,如果自己能夠像那小子一樣獨斷專行的話。那些人又怎么可能會欺上瞞下,害得自己就這樣丟了祖宗的江山。

  哎,朕不是亡國之君,卻遭此亡國之禍。說起來都是他們的罪過。

  如果不是他們的話。又何至于如此啊?

  但愿他能夠力挽狂瀾吧。

  又一次崇禎忍不住長嘆一聲,這一瞬間,他得心底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更多的卻是悔恨…

無線電子書    這個大明太兇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