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十一章肥羊

無線電子書    我要賺10000億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蘇一帆進入國際市場是來掘寶發財的,他怎么可能忘記即將出現的一場盛宴。

  現在是什么時候?

  1985年啊,日國泡沫膨脹開始的年代,無數金銀財寶正在向他招手。

  這個年月,哪怕他什么都不干,把錢換成日元,也會發一筆不小的財富。

  為什么換成日幣?

  那是因為日幣升值最快,相對于日幣,美元是要貶值的。

  美元貶值就等于港元貶值,手拿港幣當然不劃算,肯定要拿著日幣坐等升值。

  米國人是始作俑者,他們是褥羊毛的人,心中當然清楚接下來應該發生什么?

  別看世界上經濟學家不少,但他們并不清楚未來的事情。

  世界上有無數經濟學家,各種預測雖然不少,可誰又當真呢?

  但有一個人比米國人知道的都要多,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么,那就是蘇一帆。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不尋常的事情,最重要的莫過于1985年春,米國參議院進行了一項項表決。

  緊跟著在短短60天里,米國的參議院和眾議院,不斷不斷的提出好幾百個報復法案,這幾百個法案當然絕大多數不會通過,但全都是沖著日國去的。

  米國人來勢洶洶,日國大概要嚇得尿褲子。

  水到渠成的事情在這一年發生了,1985年7國集團簽署了“廣場協議”。

  所謂“廣場協議”其實也就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國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

  當時日國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國央行干預,日元就升不了值。

  廣場協議之后,捆住了日國手腳,日元開始急速上漲。

  日元如同脫韁的馬,在升值的路上狂奔。

  85年10月廣場協議簽訂,當時美元兌日元為1:240,在85年底的兌換值到了1:200,未來幾年將向著1:100進發。

  可惜呀,日國是被去了勢的太監。

  米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米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精明的日國人不可能嗅不到從太平洋彼岸飄來的殺氣。

  日國人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日國人怕,是因為米國的一只腳死死踩在日國脖子上的。

  只要米國愿意,就可以隨時掐死日國。

  這條路已經不可避免,因為華爾街需要,五角大樓需要,米國人需要......

  西方列強原本就是靠搶劫起家,搶別人家的錢不會臉紅,你家的錢財就是我家的,搶你沒商量。

  當然,搶這個詞匯不好聽。

  咱們誰跟誰,關系鐵著吶!

  大哥這邊遇到了麻煩,當小弟的出點力也是應該的嘛。

  八十年代是日國高速發展時期,也是資產迅速膨脹時期。

  與之相反,米國經濟卻遇到了大麻煩。

  1985年,一場經濟危機來臨,美元由于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解決陷入困境的本國企業,日國毫無例外進入視野。

  米國的問題很嚴重,需要強心針救助。

  明白地說,就是需要大筆鈔票。

  太瘦的羊,米國人連看都不會看一眼。

  這個世界不缺肥羊,該褥羊毛的時候不必客氣,剛好為米國解決難題。

  為毛選擇日國剪羊毛?

  日國身上肉,又厚又肥,又是仆從國,不剪你對不起米國人。

  所以,日國的羊毛,剪你沒商量。

  因為米國需要,所以才會剪羊毛。

  剪完了日國羊毛,過些年會對其他國家動手,比如南美洲,比如亞洲四小龍,比如歐洲,肉肥了,不管是誰也要剪羊毛。

  米國宣布介入匯率市場,同時要求世界五大經濟強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廣場協議”。

  與此同時,日國的銀行煩惱于向優良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于是開始傾向于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日國人不傻,或許日國人有自己的算盤。

  至于誰更精明,最終需要事實說話,只有等到潮退卻之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日元升值,日國財富膨脹,總會有一個宣泄口。

  一般情況下,容易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正因如此,日國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瘋狂購買股票與土地住房。

  其中,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房價開始瘋狂上升。

  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

  同時房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欲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

  隨著日元升值,國際地位飛速上升。

  日國內的地產大亨更是將大把錢闊綽到了國外,在世界各地投資房產,聲稱五年之內可以買下一半的米國。

  然后,再高價以租賃的方式租給米國人。

  這樣的信心是本國貨幣急速升值帶來的。

  1985年之前,日國土地資產總額還一直低于GDP,1988年即升至GDP的1.4倍。

  1985年至1990年,日國累計土地資產收益1420萬億日元,為1990年日國GDP的3.3倍。

  到了1990年,東京土地資產總額已接近米國全國總額。

  而日國全國則高達2400萬億日元,為米國的4倍。

  有一位學者莫邦富稱:“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能買下米國,再把米國土地出租給米國人住,類似這樣的言論在當時的日國媒體上屢見不鮮,且被大部分的日國人津津樂道。”

  另一方面,日國企業進軍海外地產也戰績赫赫。

  被日國偷襲過的珍珠港,幾乎被日國企業全部收入囊中。

  夏威夷儼然成了日國的“新殖民地”。

  檀香山市市長曾疾呼:“檀香山要變成日國東京的一個區。”

  而三菱以8.46億美元收購洛克菲勒廣場51%的股份,索尼、松下分別以34億和61億美元收購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集團、米國環球影業集團,緊接著米國ABC大廈、Citibank總部大廈、Mobil石油總部大廈、帝國大廈等紛紛落入日國之手。

  日國進入作死的年代,整個社會到處都有花不完的錢。

  在上層社會,人們紛紛用打高爾夫、滑雪來彰顯自己的身份。

  而企業利用高額的預算來購買高爾夫會員權,“招待高爾夫”在泡沫經濟時代盛極一時。

  上至領導高官富商,下至普通民眾,都能找個機會過把高爾夫癮。

無線電子書    我要賺10000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