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29章 商埠

無線電子書    回到明朝開工廠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萬一要是有人起了歹心,把水管都給偷走了,到時候怎么辦?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是莊子里佃農的兒子許一鳴,他的話讓施奕文愣住了,他想到當然不是地下的水管,而是將來的鐵路,萬一要是有人偷鐵軌怎么辦?

  “按大明律,凡竊盜得財者,以一主為重,并臟論罪,為從者各減一等。按朝廷律令竊盜實為重罪,尋常人絕不敢輕易獨犯。”

  聽著徐光啟的解釋,施奕文倒沒有在意,他突然想到了后世鐵路上的備用軌,就那么擱在路邊,也沒多少被偷,就是再往前滿清那會,百姓窮得都揭瓦扒梁了,鐵路不也好好的運行了,也沒聽說有百姓偷盜鐵軌導致鐵路運行不暢的。甚至一戰那會鐵價貴到幾斤就換一塊大洋的時候,也沒見著那幾條鐵路被貪利的百姓給扒光了。

  這腦子…施奕文在心底自嘲著自己在這胡思亂想時,那邊就有人打趣道,

  “一鳴啊,一鳴,你可真是一鳴驚人?這一斤鐵才幾文錢?水管埋得這么深,有這個功夫挖坑砸鐵,還不如到工地上干上一天的活,指不定還輕松一點哪。”

  “可不是,一鳴,況且水管一破水一流,流水也是要并臟的,為了幾斤鐵萬一賠上性命,可就不值當了。”

  見被眾人打趣的許一鳴紅了臉,施奕文便笑著說道。

  “好了,一鳴也是好心提醒,咱們繼續往前走,你們想想這自來水還有什么用處。”

  還有什么用處。

  當然是用來消防,古代的滅火措施有限,傳統的扒鉤、水桶、濺筒并不能處理現代工廠面臨的消防隱患,也正因如此,在施奕文的規劃中,他特意把自來水引入了工廠,畢竟無論是紗廠還是布堿,都有大量的棉花,而棉花本身又是易燃物,引入自來水管,也就可以安裝消防栓,再加上油布消防軟管、噴槍,基本上也就構成了的近乎于現代化的固定消防系統了。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等到自來水廠建成供水之后。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業已建成雛形的新村進行改進,增加下水道,下水道都是明挖埋渠,排水渠并不是后世常見的磚砌水渠加頂蓋,而窖里燒出來的陶制下水道,相比于水泥磚徹下水道,這種下水道這個時代本身就有生產,而且成本也極為低廉。自然也就是直接拿來主義了。

  當然,除了這個采用拿來主義之外,并不僅僅只是拿萬歷年間的東西,施奕文當然不會忘記自己的空間,有了自來水,自然可以從空間里取來了全新的抽水馬桶,甚至還有幾十個公廁用的蹲便器,這些東西來自工廠的一間外租的倉庫,數量不多,但勉強也夠在廠子里建個現代化的公廁的。

  其實相比于這種蹲便器,他更傾向那種大通道式的水箱定時沖洗的貼瓷專的老式公廁,但是為了培養習慣,準確的來說是為了讓工人們享受到現代衛生的便利,進而在他們的家中修建廁所,施奕文還是決定使用這種“蹲坑”。沖洗廁所用的水是直接從河里抽來,儲存在工廠里面的一個簡易水塔里,甚至還解決了工廠的用水問題。

  如果不是考慮到北方的沼氣使用時間短,恐怕施奕文還會弄出一個沼氣池,工廠里所有的污水都在這里進行處理。當然,在沒有沼氣的問題下也要考慮到排污問題,幸好對此,在空間的圖書館里,有太多的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畢竟相比于城市,農村并沒有資金維持現代化的污水處理設施,所以往往也是因陋就簡,用幾座化糞池配合以蘆葦為主的濕地處理污水系統,所有的一切也就解決了。

  對于此時的施奕文來說,似乎再也沒有什么比他的“新村建設”更為重要的。

  幾乎每一天,新村都是漸漸成形。而在這個過程中,施奕文甚至又特意對新村附近的地塊進行了規劃,以新村附近的一片空地為核心進行了精心的規劃和設計,從而構成一個商埠區。

  之所以會規劃商埠區,是因為在施奕文看來,隨著工廠在盧溝河岸邊的云集,未來勢必會因為大量的工人以及其家庭的存在,而形成一個大型的市鎮,與其等到將來雜亂的市鎮成形后再建設,不如從現在開始規劃建設,而規劃中而整個商埠區的布局,也不同于大明傳統的棋盤式格局,而是改成放射式的蛛網式道路。

  在施奕文的規劃之中,商埠區整個市街的中心點,就設在中央廣場——那里是一個八卦形的大廣場,以中心花園為太極“陰陽”兩儀,按八卦方位向外輻射8條主街。這是施奕文借鑒了后世八卦城的設計,即便是從沒有到過那里,但是那座城市依然讓他印象自然,這個時候,自然也就拿來主義了。

  “看來,要補補課了,學習一下建筑學了。”

  在完成了商埠區規劃之后,看著規劃圖紙,施奕文自言自語道。對于建筑他基本上就是個外行,也就是把“三角桁架”引入了這個時代,其實這也是必然,畢竟即便是鐵路工地上同樣也需要用到三角桁架——鐵路橋就是另一種三角桁架結構。

  可是除此之外,對于建筑,施奕文卻完全是個外行。畢竟,他學的并不是建筑學的。

  在空間的圖書館里,翻看形形色色的現代建筑,最后施奕文還是把目光放到了解放前的“新中式建筑”上,畢竟那種建筑更容易被這個時代的人們所接受。

  當然,不過即便是如此,那些高大的新中式建筑仍然讓施奕文有所顧慮,畢竟,古代建房有明確的等級制度,甚至就連同房屋的間數、高度,甚至于就連同門窗也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規定。

  冒然建造這些大半采用民族風格,運用了鋼筋混凝土作為梁柱等結構材料的新中式建筑合適嗎?

無線電子書    回到明朝開工廠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