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62章 專利初步

無線電子書    回到明朝開工廠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放進去的時候,悶火箱口不但要蓋生鐵板,接口處還要用土密封。”

  “砂土在蓋好了…”

  站在爐子前,施奕文不時的指導著那些工匠,現在憑著遠超過時代的知識,他已經完全和這些工匠打成了一團,對他工匠們除了佩服也只剩下了佩服。

  所謂的爐子,就是一座火焰反射加熱爐,這是專門為了進行對鑄鐵件進韌化處理特意的建造的。

  將剛制成的幾百個燧發機的部件裝在箱子里反射爐爐床里,經三四天加熱,溫度逐步提高,約達1000℃左右后,將爐子嚴密封閉,再經三四天冷卻,那些鑄件變軟可以切削加工了。這種韌化處理技術通俗地稱為“燜火”。

  這個過程漫長,看似簡單,可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陳師傅,你注意看著爐窯火焰,它的顏色亮度不同,溫度就不一樣。”

  因為有的東西嘴上說不清楚,施奕文又特意用鐵鉗夾著小銀塊,放在爐窯不同部位,因為純銀的熔點為960℃,按照銀子開始熔化時觀測火焰亮度,

  “陳師傅,你注意看著這些銀子,觀察它是什么時候開始化的,然后再記住火焰的顏色,這個時候溫度也就合適了…”

  借助銀子融化來訓練了工人掌握火焰顏色判斷爐溫的技術,從而控制了白口生鐵鑄件韌化處理的溫度。這是施奕文從一本書上看到,辦法很土,但是卻非常有效。

  盡管第一次進行這樣的處理,但是幾天后,一批經過黑心韌化處理的燧發機鑄件,終于出爐了。

  和其它人相比,施奕文無疑更期待最終的結果。

  “東家,你看,能磨動,這能…”

  在學徒合小鑄件,經圓磨機打磨的時候,張四喜、孫澤東他們無不是看傻了眼,這陣子在這廠子里,太多事情顛覆了他們的認識,

  “這,這樣就成了?”

  往常需要打上一個多時辰才出來的匣面,就這么一會的功夫說造了出來,這樣的速度,讓孫澤東驚訝的拿起它。

  “瞧著,似乎不比咱們打的差啊。”

  “可不是,鐵口也夠硬的。…”

  “這是生鐵的,當然硬,外韌內硬,這是好東西啊。”

  在眾人驚訝中,張四喜的心思又是一沉,瞧著被打磨的光滑明亮的匣面,他的心里突然有種感覺,他的手藝廢了。

  “東,東家,這,這還需要俺們的手藝嗎?”

  抬頭看著東家,張四喜張張嘴,終于還是沒說出來。

  原本正想督促他們進行試驗的施奕文,瞧見張四喜的呆滯狀,心底頓時明白他在想什么,便走過去安慰道。

  “張師傅,有時候,有些東西能用新法子,就得用新法子,不要覺得新法子會影響自己賺錢,咱們換個角度想一下,先前,咱們這么多師傅一天才打多少零件,現在這么鑄出來了,讓學徒用鋼銼、磨機打磨好,再用攻絲轉攻好絲,你想,剩下的時間,咱們可以多打多少東西?多打的東西合在一起,不就意味著多造出了許多?這自然也就多了?你說對不對?”

  看著還沒品過味的張四喜,施奕文知道他一時間恐怕還理解不了其中的關鍵,其實古代的工匠手藝都不錯,但是有時候,他們會抗拒一些新技術,就像水力錘它的原理和水碓是相同的,為什么上千年的時間里,用它擊碎礦石、加工米糧,但卻沒人用來打鐵。

  說白了,就是打鐵的鐵匠自己不愿意,他害怕被水力錘奪去生計,因為不是每個鐵匠都住在離河近的地方,即便是住在河邊,想到了也不一定會這么做,因為他害怕讓別人學會了,自己沒了生計。

  有時候他們寧愿多費力氣,因為力氣本身就是生計。就像現在,張四喜對于鑄成的燧發機就充滿了抗拒,因為他覺得這東西可能會奪走他的生計。

  當新的燧發機被組合好,反復試擊了幾百次,都沒有出現碎裂后,自然生產工序也就發生了改變。

  就在施奕文正要離開的時候,張四喜突然問道。

  “東家,剛才我尋思了一下,如果把這些工省掉,把工都用簧片、螺絲之類的東西上,能多打出好幾倍來,這一天差不多能出來180套燧發機,可是咱們廠子里現在一天只能出50根槍管,這機多管少,肯定不成的。”

  面對張四喜的詢問,施奕文明白,他應該想通了。

  “這事簡單,再增加幾套鏜床就是了,哦,對了…”

  看著在場的工人,施奕文靈機一動,道出了他醞釀已久的想法。

  “要是你們誰能想出改進的辦法,比如說能加快槍管的產量,能增加一成以上的,往后廠子里用你的辦法每生產一根槍管,就給你個人提兩文錢。”

  “一根提兩文錢!”

  廠房里的工人,無不是驚的睜大眼睛,這等于抽了一成的傭,畢竟,一根槍的工費也是20文。

  “東家,那,那要是像槍托、燧發機、刺刀以及其它的各種東西呢?”

  “一樣,按工價,提一成作為獎勵,而且這獎勵,只要工廠用你的辦法,十年內都按這個比例給你提成,那怕本人碰著個意外或者其它什么事,這些錢也會給你們的家人子女,廠子里絕對不會拖欠分文,”

  說出這句話后,施奕文扭頭對旁的工廠主事李德云說道。

  “德云,你把這個規矩記下來,回頭和其它的廠規一同張貼在出來,往后,這就是咱們廠里的規矩,誰發明了加快生產的新辦法或者新產品,咱們都給他相應的資金,這…就是專利。”

  重重的點了點頭,施奕文說出了這個醞釀已久的辦法,盡管在圖書館里有許多機械加工的書籍,但是不一定適合這種原始落后的工場,許多技術積累正是從這樣的工場中誕生,而現在他所需要僅僅只是給予一個適當的機制,加以適當的刺激,他相信只要激起這些能工巧匠們的動力,他們必定會給自己一些驚喜。

  “東家的話當真?”

  面對他們的疑問,施奕文笑道。

  “你瞧,規矩不都寫到墻上嘛…”

無線電子書    回到明朝開工廠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