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無線電子書    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位于北歐的瑞典第一個扛不住了,作為最先檢測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國家,與蘇聯只隔著一道波羅的海的瑞典可謂是歐洲各國最恐慌的一個,尤其是當地的幾家媒體不遺余力的宣傳核污染對人體有可能的危害,民眾需要的注意事項,又把這種恐慌加劇了數倍。

  哪怕瑞典的幾個權威專家出面,解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距離瑞典有一千多公里,只要稍加防護,并不能對人體構成致命威脅。

  但已經先入為主的瑞典民眾,已經不相信那些專家的話,要求國家采取有力措施保護人民,比如說利用無人機二十小時檢測,再或者利用無人機在全國范圍內潑灑稀釋藥劑等等。

  如果是其他時候,瑞典對這種明顯瞎掰的言論大體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然后一番騷操作把這股民意轉化為生產力,動員國內的工業制造商們開發瑞典自己的無人機。

  要知道瑞典在歐洲各國可是除了英法德以外,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尤其是航空工業,更是在歐洲獨領風騷,成為二戰后少數幾個能夠獨立研制并生產先進戰斗機的國家之一。

  因此,只要給瑞典航空工業體系一點時間,用于核污染檢測或是噴灑專用藥劑的無人機很容易就能弄出來。

  反正國內的民意如此,花的又是納稅人的錢,還能促進國內航空工業發展,何樂而不為?

  問題是,現如今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還在不斷的擴散著核污染,多遲一刻,污染就會加重一分,國內民眾的恐慌情緒就會上漲一層,根本容不得瑞典再讓國內的航空工業從零開始。

  無奈之下只能宣布向全球招標用于核污染防控和監測的無人機系統。

  H公司作為無人機領域的領頭羊,第一時間就打探到瑞典政府的意向,二話不說便拿出發現和子彈頭兩大系列無人機,任憑瑞典政府挑選。

  這還不算,H公司的這次競標瑞典無人機項目還得到通用、波音、麥道、諾斯羅普以及洛克希德等一眾美國航空巨頭們的鼎力支持。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這些巨頭們早就看瑞典的航空工業不順眼了,一個屁大點兒的地方,居然搞出那么好的飛機出來,這要是任其發展下去,某一天弄出點兒新花樣,跟美國的航空業競爭怎么辦?

  再不濟,萬一瑞典抵不住法國、德國的誘惑,把自己的航空工業融入到法、德兩國成立的空中客車公司,加速在國際民用航空中與美國競爭,也會讓美國的航空巨頭們難以應付。

  正因為如此,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就開始用各種手段打壓和控制瑞典的航空工業。

  然而由于瑞典本身的自我封閉性,加之蘇聯的現實威脅,瑞典對美國航空巨頭始終保持警惕,以至于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屢屢碰壁,別說吃肉了,連毛兒都沒碰到一個。

  而如今,隨著瑞典迫于內外界的壓力,開始全球招標無人機系統,正尋求如何把瑞典航空工業收入囊中的美國航空巨頭們立馬看到一個破局的契機,那便是利用H公司在無人機領域無人撼動的優勢,在瑞典航空工業的心腹扎一根釘子。

  如此,運作得當的話,只要數年時間,這個號稱北歐工業強國的航空工業就會被美國航空巨頭收入囊中。

  其實不止是瑞典,美國航空巨頭們蠶食的名單中還有法國、德國、意大利、甚至是西班牙、荷蘭和瑞士。

  換句話說,他們準備借著這股無人機風潮,把整個歐洲航空工業給一勺燴嘍。

  沒辦法,實在是歐洲這些國家在這一領域把美國的航空巨頭們給惡心壞了,單獨打不過就TM玩兒聯合,搞出個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專門跟波音、麥道在全球競爭大型客機。

  而且生意還NM非常不錯。

  這就讓美國的航空巨頭們是即郁悶又窩火,恨不得把歐洲的同行們一個個全都溺死在糞坑里。

  問題是單獨一個國家,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各種姿勢怎么玩兒都行,人家一聯合,整套大型客機生產的產業鏈從上到下缺了你美國人家照樣玩兒得轉。

  生產設備有聯邦德國提供;飛機設計與整體裝配交給法國人;再加上意大利的機翼;西班牙和荷蘭的尾翼;瑞士的陀螺儀與航電…

  對了,還有英國那個最不要臉的,拿著羅羅公司的航空發動機一邊勾搭著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另一邊還跟歐洲大陸的伙伴們你儂我儂。

  著實把當年英帝國的大陸平衡政策玩兒的那叫一個溜,如此一來,歐洲在大型客氣方面最后的阻礙都不存在。

  立馬形成一個風吹不進,水潑不進的完美閉環,美國的航空巨頭們牙口在犀利,面對這個閉環也咬不動。

  以至于他們不住的抱怨,當年美國為什么要在二戰結束后執行歐洲復興計劃(即著名的馬歇爾計劃),讓歐洲一窮到底難道不好嘛?即便要執行,限制下他們的工業發展就不行嗎?現在好了,歐洲被美國拉扯起來,反過來就搞出個空客反咬一口。

  也就是美國人不知道白眼狼、忘恩負義這些包含東方智慧的詞語,不然妥妥的扣在歐洲人的頭上。

  不過抱怨也好,郁悶也罷,既然有了對手,美國的航空巨頭們自然不能等閑視之,打擊它,干掉它,甚至兼并它就成為美國的航空巨頭們一致的目標。

  如此纏斗多年,美國的航空巨頭們也沒找到什么好機會,反倒是讓歐洲在航空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民用的空客不用說了,法國的幻影系列以及英、德、意聯合研制的“狂風”戰斗機同樣令急于傾銷F—16、F—15的美國航空軍工企業咬牙切齒。

  本以為如此格局還要等上數年才能打破,沒想到一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一下子就把僵持許久的局面破開一道細小的縫隙。

  無人機,哪怕在美國的航空巨頭們眼里不入流的東西,那也是實打實的航空工業產品,如果能利用無人機的優勢占領歐洲,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就會有一百種手段,把歐洲航空工業折騰個底兒掉。

  正因為如此,這一次H公司進軍歐洲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無線電子書    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