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75章 勤勞的漢家百姓

無線電子書    正德大帝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百姓們最喜歡的就是黃土地,別的都誘惑不了他們。

  何況。

  跟著張璁來塞外的都是無地流民。

  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有自己的土地,和一個能安定下來的家。

  不然,他們也不會跟著張璁跋涉千里來塞外,還不是因為活不下去,想有口飯吃。

  如今能有自己的田地,就等于讓他們有了安家立業生兒育女繼續為人的機會。

  一聽說縣太爺要給他們分這里的田地,給他們重新登記戶籍,他們也都知道自己要在這里重新安家,筑造起來城內的建筑來自然是十分積極。

  當然,跟隨張璁來塞外玉林城的不只這些無地流民,還有一些士紳背景的商人。

  因朱厚照下旨以玉林乃塞外新城需要振興為由,所以取消了內地邊鎮時商人出邊貿易所繳納的重課之稅,而只讓戶部收一種低稅率的印花稅,以鼓勵商人來塞外屯田經商。

  倒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有遠見的商人不顧塞外風險跟著張璁一起來玉林。

  雖說商人內遷最主要的原因是開中法改制,但和邊鎮官府軍隊盤剝太狠也不無關系。

  在此之前,朝廷為控制邊鎮經濟,防止商人資敵,而在邊鎮加以各種苛捐雜稅,以補軍需,使得很多商人寧愿走私也不愿意走官府規定的合法貿易渠道。

  畢竟后者利潤會變得很少,而使得官府控制的貿易活動日漸冷淡,而走私反而越來越猖獗,使得朝廷反而更加不好實施對蒙古人的經濟控制。

  如今,朱厚照下旨在塞外玉林城采取統一稅率并低稅征收,自然給了商人有利可圖的機會,而且,朱厚照讓張璁告訴這些商人,這些商人在玉林所開發的糧食與礦產將統一由皇家工業公司與皇莊直接收購,而避免商人直接在運回關內時被官府盤剝。

  如此,也使得一些商人們更加愿意出關開發關外之地,對于可能隨時面對韃子劫掠的風險,他們自然是不怕的,只要有高額的利潤,就算是豁出命,重利的商人們也敢干,即使在兩國交戰時,他們都還敢對敵國進行商業輸出,何況這些。

  當然,愿意跟隨張璁來塞外開發玉林城的,不只這些因為朱厚照的低稅率政策鼓勵而來的商人,也有官僚資本背景的商人因為得知朝廷要恢復開中納糧取利的制度,而也提前跟著來塞外屯田屯糧的,以便將來謀取鹽利。

  其中,便有內閣首輔焦芳與司禮監掌印劉瑾等的人跟著來到塞外玉林城,準備搶占塞外土地。

  朱厚照也通過各種情報渠道知道這些能提前把握朝廷政策動向的官員們會讓自己家人先去塞外搶占地盤。

  但他沒有阻止,他相信這些朝廷官員們背后的家族在搶占塞外土地后,肯定要支持強大軍備滅掉韃子才行,甚至還會替自己整頓鹽政,因為他們在塞外土地目的并不是在乎塞外的糧食,而是在乎用糧食換來的鹽引。

  除了無地流民和商人,張璁還從東廠以及三法司那里要來了一批犯事的儒士。

  這些人要么是因為牽連進逆黨一案而又罪不至死者,或者還未被朝廷來得及處決的,要么是犯了別的過錯的;

  特別是在考成法實施以后,因為按各地按察使司官員和中央三法司官員拼命提高刑事民事案件的辦案效率,使得很多儒士因為什么通奸逃稅以及之類的被抓進了大牢,大部分是生活作風問題,也就是文人們通常會犯的那些毛病,不追究自然沒什么,但追究的話也能拿來治罪湊湊政績,而使得坐牢待處決的儒士讀書人越來越多。

  不過,張璁沒想到,他一道想讓朝廷給些犯事的儒士去邊鎮教化塞外牧民和興學辦學以達到人盡其用目的的奏疏,竟很快得到了朱厚照的批準,且讓內閣票擬,可以給這些染上惡習而不知圣人教誨的儒士一個下鄉改造的機會!

  所以,現在的玉林城有儒士、商人也有無地流民。

  為避免這些人結成鄉黨不利于自己這個知縣統治,張璁將這些人進行了打亂重新編排,每坊中既有貧窮如無地流民也有富貴如官紳家商人。

  接著,張璁在讓各坊自己推舉出一坊間里長。

  讀書人即便再被人不恥,但在文盲率很高的大明依舊是受百姓敬仰的,因而,基本上各坊里長基本上依舊是這些儒士。

  朱厚照在得知此現象后,也沒有排斥這種現象,畢竟知識分子總是容易成為領導者,也適合成為領導者,朱厚照不可能組織他們在塞外再次成為剝削者的現象,他只要求統治那塊土地的人是大明的人。

  而在那塊土地的生活的人也是大明的人,而且得擁有基本的權利,這樣才能讓這些人知道做大明的子民比做其他國的子民好。

  一旦大明有一天陷入了危機,他們才會感受到亡國帶來的巨大痛苦。

  在修建玉林城城內建筑的同時,張璁便開始帶著自己的佐官幕僚胥吏以及各坊里長和各戶戶主開始去玉林城外劃分耕地。

  因為近衛軍第一師就在附近扎營,且近衛軍的騎兵也早已放哨于百里之外,所以,張璁等人也不擔心有韃子突然出現時,而來不及回城,也就只安心做著分田的事。

  按照,內閣與戶部參考玉林以往地利和每口百姓最低需求的生存資料等因素,給玉林城初步制定的分田規則是每口成年男女四十畝口分田,十畝永業田。

  前者可以種五十年然后歸于官府,再由官府重新劃分或者讓你繼續種。

  而后者則是屬于自己的私產可以傳給子孫也可以賣掉。

  玉林城在正統以前本就是大明的土地,而且是衛所軍屯之地,但如今因為軍屯內遷,使得這些地方成為無主之田后,分起田來倒也容易,不用擔心影響邊鎮軍事地主的利益。

  不過,也因為玉林一帶以前就是大明衛所軍屯之地,良田倒也不少,即便是數千士民分了后,也還有余下數萬畝田地以及大量牧地與林地。

  張璁把這些土地全部劃歸了官府即朝廷所有,但鼓勵士民承包,承包這些土地耕田屯糧也好還是開礦也好,哪怕是只承包林地打獵伐木都行,除了承包價不一樣外,知縣張璁不會太嚴格限制承包者在這些土地上的經營活動。

  于是,跟著張璁來玉林的商人們便都承包下了官府現在還無力開發的田地以及礦地,使得玉林城的產業從一開始便顯得多元化起來。

  當然,皇家工業公司的人也跟著來承包了一處礦山,并且承包了這里的一處最大的鐵礦,以為大明日益增加的鐵礦需求提供更多的鐵礦石原料。

  玉林城的第一所社學也新疆起來。

  不過,作為京師大學畢業的張璁改變了社學只讀三字經的啟蒙教育方式,引入了簡單的算術和常識課,且請專門的人予以教授。

  理由是現在玉林的社學面向的都是平民的孩子,而這些將來這些平民之子大部分很難考上舉人進士,再授其圣人之道時當也授予其謀生之道,就算將來中了舉人進士也是對自己益處的。

  因玉林城乃是新建之城,又是在塞外,而張璁又是朱厚照親自培養的京師大學學生,自然是他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魯子民沒想到他會在這塞外扎下根來,他最初只是因為全家餓極了沒有飯吃,而不得不接受一位叫張璁的縣太爺要求幫其干活而讓全家有口飽飯吃而已。

  但他沒想到因此卻跟著這位縣太爺來到了塞外,不但全家人活了下來,還分得了土地。

  作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魯子民而言,他對別的東西沒什么概念,但卻知道土地的珍貴,也知道在自己家鄉淮揚,一畝田要值十兩銀子。

  而自己現在有百畝田地,等于朝廷給了自己近數十兩銀子,因而,他現在對縣令張璁與朝廷是尤為的感激,看見張璁也會心甘情愿地主動下跪磕頭。

  張璁因為受過京師大學的新式教育,受不了被大明的百姓天天當菩薩一樣叩拜,才強行下令玉林百姓除被傳上公堂和大禮外,不用行跪拜禮,理由是邊鎮布價不菲,以免臟了衣服,常洗容易讓衣服損壞得快。

  而張璁倒也因此得了個愛民的名聲,得到朝廷嘉獎,使得其他地方的官員,也因此紛紛效仿,以表明自己也是愛民的。

  魯子民現在最看重的事就是自己家新得田地,為了早日種上糧食,甚至同許多百姓一樣不顧玉林知縣張璁為防止韃子夜襲而要求百姓酉時必須回城的禁令,有時候直接半夜悄悄出城或者夜宿城外,為的就是早一天拔掉田地里的草早日種上自己的莊稼。

  即便為此觸犯禁令而被鞭笞,他們也心甘情愿。

  大明百姓的勤奮度是令人吃驚的,為了讓自己早日擁有自己的糧食,玉林城周邊荒蕪的田地以驚人的速度被復耕了出來。

  雜草仿佛在一夜間就被拔出干凈了一般,甚至還踩出了無數條羊腸小道,為將來的官路建設打下了基礎。

無線電子書    正德大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