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十八章 散啤背后

無線電子書    重返1977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不能再跳舞了,夏季業余生活再次變得枯燥起來,許多年輕人因此萎靡了。

  但上歲數的人也未準就打得起精神來。因為對他們來說,大熱的天兒,雖然跳舞的喧鬧沒了是件好事,可啤酒沒了就是件壞事了。

  要說起啤酒這東西,其實老京城人并不是一開始就待見它的,有一個相當長的適應過程。

  像建國后,除了少數家境優越的人,京城的普通市民對啤酒的味道大都很抗拒。不僅品不出它的香味兒和殺口勁來,還諷稱其為“湯藥”、“馬尿”。

  后來到了六十年代初,人們才漸漸的改變了這個觀念,從不接受到逐漸接受。

  而七十年代,是“散啤”消費增長的黃金時代。因為價錢便宜,比汽水冰棍都解渴,從本質上說,又是一種癮品。京城的人們不但愛上了它,簡直可以說是“追捧”。

  但由于是在“運動”時期,雖然喝得人多了,產量卻沒能隨之增長。于是“散啤”變得越來越不好買,價格也從兩毛一升,兩毛六一升,四毛一升,一直漲到了現在的五毛六。

  可哪怕到了1980年的夏天,京城幾乎所有老少爺們都已經把打一暖壺“散啤”,當成消夏必不可少的享受了。此時的京城卻還是只有兩家設備陳舊的老啤酒廠。

  一家是民族資本“雙合盛”改的“五星啤酒廠”,一家就是日本人“麥酒株式會社”改的“京城啤酒廠”。

  這兩家啤酒廠哪怕開足最大馬力,一個月也只能生產不到三千噸啤酒。如果按照當時京城人口466.5萬人計算,每人每月還分不到一瓶。

  可就是這么一點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場上去,因為大部分啤酒都賣給了協作單位,沒有進入市場。還有一部分是專門供應特殊商業系統、大賓館和政府招待所的。

  實際上直接投放到市場,普通消費者能買到的啤酒每月不足百噸,這一百噸絕大部分還都是散裝啤酒。

  想想看吧,三千噸,每月一個人才不到一瓶,一百噸就更甭說了,連一酒盅都到不了。

  所以這一年也就成了京城歷史上,啤酒供應最緊張的一年。而本來就供應趨緊的夏季當然是這一年供需矛盾爆發,到達極致的時候了。

  當時啤酒稀缺到了什么程度呢?

  盡管每天上午十點左右就有人持暖壺,塑料桶,涼杯等望眼欲穿的企盼著送啤酒的汽車的到來。可老百姓等了也是白等,在副食商店根本就看不到啤酒的蹤影。

  那會兒拉散啤的是“130”罐車,簡直不能開上街。因為一上街,它就成了人民群眾的狩獵目標。汽車在前頭開,后面能跟著一大長溜蹬著自行車的人在追。

  當然,雖然有時能追到卸車的地兒,可太遠就沒戲了。更倒霉的是往往追了半天也是空罐兒,根本沒酒。

  要說唯一能確定買到“散啤”的地方,也就只有飯館了。可從六月起,京城各大小飯館又貼出不成文規定——“買一瓶啤酒搭賣兩盤菜”。

  于是不但廣大消費者只好望酒興嘆,就連飯館里就餐的顧客也不能盡興了。

  對此情況,《京城晚報》及時報道了相關情況。并且這一時期,由于民間意見很大,還出現了一個諷刺漫畫。

  畫上是孫悟空與豬八戒兩個形象。八戒說,“猴哥,天太熱了,喝杯啤酒如何?”悟空說,“八戒,喝不得!喝不得!我們錢少,只夠喝酒,哪夠加菜啊!”

  就這樣,公眾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京城的商業系統因此不得不做出了反應。有相關領導在報紙上表態,說馬上下令嚴查,當機立斷地禁止“搭售”行為。

  可強制性的行政命令從來面對市場問題都是無效的,哪怕你喊得再大聲,沒啤酒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甚至底下人抱怨沒法干,加以陽奉陰違地糊弄,上面也干沒轍。

  于是乎,人民群眾就發現,飯館的服務人員對待買啤酒的客人,惡劣態度變本加厲,而該怎么樣還怎么樣。雖然有的地方確實是不“搭售”了,但開始缺斤短兩,甚至自己提高價格。

  顧客對此當然會有意見,有的人就要說法。“啤酒不是五毛六一升嗎?你們怎么買六毛了呢?再說了,你給的也不是滿滿一升啊!”

  可服務員卻說,“就這還沒貨呢!你愛喝不喝!”跟著就吵了起來,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

  還有的地兒更缺德,他不缺斤短兩不加價,用的招兒居然是兌水。采用這種辦法的飯館兒會直接把一整罐的啤酒都打出來弄到一個大鐵盆里,然后拿大舀子買。

  飯館兒的借口倒也冠冕堂皇,說買酒的人太多,龍頭出酒太慢,管兒細,盯不上賣呀。

  可等得顧客買回去一喝,好家伙,那啤酒味兒簡直淡極了。這才明白上了大當。

  后來社會甚至還有傳言,據說有更過分的,不光兌水,還往啤酒里摻洗衣粉,目的是加重點味道。

  盡管是無法判斷真實性的流言蜚語,但這仍不免讓廣大人民群眾既驚懼又迷惑。

  人心惶惶下,勞苦大眾徹底昏頭轉向了。他們實在想不明白,怎么就為了這么點兒啤酒。國營的飯館就變得這么不實在了呢?難道公家單位不再值得信任了嗎?

  這個問題或許真的只有與身在市場之中,又了解市場的洪衍武才能說得清楚。

  因為啤酒的問題并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暴露出的可不僅僅是供需矛盾的問題。還有原有不變的價格體系開始動搖,和國人的價格概念開始復蘇的問題。

  這完全是綜合因素造成的。

  自1979年,國家主動調整了一些副食品的價格之后,常年物價不動搖的局面就結束了。而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同時,各處冒出來的農貿市場,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以議價商品,也使得一些票證不再重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連商業系統的獎金制度也有了變革,開始講究與利潤掛鉤了。

  結果正是這個最關鍵的原因,不但讓“友誼商店”和工藝品商店給了洪衍武更多的折扣,也讓商業系統整體都變得對錢開始在乎了。

  畢竟影響到自己的利益,誰還能像以往那么漫不經心呢?

  開二群了,群號:608640021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重返1977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