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94誰給了希特勒一把刀

無線電子書    帝國霸主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誰知道…這建議竟然是真的…幸福來的太突然,如果不是法國和英國從中作梗,德國就徹底被美國拯救了!

  所以我們今天才說,美國才應該是兩次世界大戰真正意義上的策源地,甚至是下一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如此評價美國一點兒都不冤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美國力保德國,給希特勒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又用同樣的手段給了日本喘息的機會,埋下了這個釘子和伏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難道不是么?

  正因為美國幫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留下了全部的工業體系,才有了后來英國和法國在《凡爾賽和約》框架下的拼命剝削壓榨。

  法國拼了命阻止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加入德意志大家庭,最后甚至不惜翻臉。

  也正是因為這種壓榨和阻止,讓德國上上下下認為自己被騙了,美國沒有保證威爾遜誘降給出的條件!

  于是乎發生的一切,逼著美國拒絕加入國聯,德國反而站在了正義和道德的制高點上,成為了受害者和被迫害的一方。

  而失去了被美國強化了的德國,同時也失去了美國的國聯,注定變成了一個瓜分勝利果實的不完整的世界組織。

  這種不完整,讓這個組織失去了制衡和公正性,同時也失去了廣泛性與權威性。

  所以也就發生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被日本奪了青島的丑聞;也就讓國聯最終走向了分崩離析,沒有形成真正的國際仲裁組織。

  于是一戰過后,希特勒上臺的33年,面對的局面,是東面奧匈帝國、沙俄帝國、土耳其帝國紛紛死亡或者病危。同時德國的西面法國還沒走出一戰的損失陰影,不愿意再戰,英國被自己的殖民地折騰得吐血,還沒恢復元氣的局面!

  而德國的內部,是完整的,是沒有經受破壞的,還埋著帝國主義擴張情緒,沒有得到過教訓壓制的狀態!

  如果這樣德國還不走向擴張之路,那才是腦子進了水了!所以希特勒上臺之后就從美國手里接過了劇本,登臺亮相,成了二戰的第一男主角。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打完的時候,就已經寫好的劇本。

  包括當時已經日薄西山的世界第一霸主英國在內,所有的國家都按照這個劇本走到了今天。

  大家一直在走著,一直走到了李樂穿越的1940年6月!這么一個穿越者,用他對未來的了解,從一個微末的環節上打破了局面,改寫了美國智囊精英們寫好的劇本!

  他要在美國發現劇本已經悄然被改寫之前,就讓整個劇情脫離原來的史軌跡!這就是他現在要做的事情,也是德國想要勝利必須做的事情!

  悲觀一些說,德國就仿佛是黏在了美國蜘蛛網上的飛蛾,它必須要掙斷蛛網逃生,才能保證自己不被織網的蜘蛛吃掉!

  蜘蛛用了40年織網,這張大網堅固無比,蜘蛛本身力大無窮,同時還有毒液尖牙,這是美國這只巨大的蜘蛛的優勢。

  但是飛蛾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知道這張蛛網上不多的幾個破綻,所以現在看來還有一搏之力,這就是李樂帶給德國的優勢了。

  原本的希特勒沒有李樂的預知能力,所以他看不透美國人的大網,也沒有掙脫這張大網的能力,即便希特勒比李樂強上百倍,也無法做到李樂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現在…是勝利還是失敗,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按照史的劇本在發展了。至少,這一刻,亞山大港的上空,飄揚著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萬字大旗!

  很多人都說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必須要看懂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就是因為實際上,這兩場世界大戰,簡單的總結,實際上是有關聯的。

  與其說是世界大戰,不如說是兩次反英戰爭更確切一些。應該說,這其實就是第一次反英戰爭,和第二次反英戰爭罷了。

  區別在于,第一次反英戰爭,是后起之秀們頭腦一熱,主動發起的反英戰爭。

  而在這場反英戰爭之中獲利最高的美國,發現第一次反英戰爭沒有真正擊垮英國,所以留下了反英旗手德意志,讓他保留了再搞一次反英戰爭的能力。

  結果德意志小強不負眾望,果然起勢然后又捅了英國一刀,終于達到了把英國霸主拉下馬,扶美國大哥上位的“偉大宏愿”…

  在兩次戰爭之中,德國扮演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角色,一次自己主動出頭,被美國保釋出獄;一次是報答美國知遇之恩,友情出演。

  當然,這都是簡單的比喻,實際上背后的大國博弈還要復雜的多,但是如果從戲說的角度去看,也就大概如此了。

  有意思的是,看看這兩次世界大戰,坑英國最苦的美國,反而卻一直是站在英國身邊的盟友美國!

  這充分的說明了,站在你身邊笑的最燦爛的那個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他很可能侵吞了你的財產,還睡了你的女人,最后還讓你幫他養兒子。

  在這樣一個已經滿是面具的世界里,治國要提防諸多盟友們,做人也要看好自己的經紀人…生活這么艱辛,不要拆穿為好。

  反過來繼續說德國的問題,德國在一戰戰敗的時候,就遭到了英國法國單方面的壓制,這壓制還沒有得到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支持。

  《凡爾賽和約》在制定的過程中,主要的核心思想,是要砍德國人一刀的,這是英國和法國為了彌補美國“力保德國”形成的德國優勢。

  但問題是,這一刀砍下去,全世界很多國家都不支持,甚至認為德國被欺騙,是受害者,幫著德國來逃這一刀。

  英國和法國自己也存在問題,砍這一刀究竟要多重,究竟怎么砍,英國和法國之間也存在分歧。

  最后,《凡爾賽和約》這一刀砍的位置也不對,沒有砍到德國最疼的地方,也預示著這一刀的失敗。

  不過這一刀砍下去,必然是要對德國造成傷口,無論這一刀砍得力度如何,無論砍在哪里,傷口都是存在的!

  所以,即便這一刀砍下去的太淺,砍的位置也錯了,可是還是讓德國感到了疼痛,留下了傷口!

  《凡爾賽和約》讓德國人感覺到了疼痛,所以體會到了屈辱,這個時候德國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所以這種屈辱也來的更勐烈。

  舉個例子,比如說美國說要中國把某魚給日本,隨后日本就必須割讓沖繩給中國。中國答應了這件事,結果日本占了某魚島卻不給沖繩,中國當然是受害者,美國也站在了中國這邊。

  雖然看起來很荒謬,但是在一戰結束之后,實際情況就是如此。美國答應給德國和意大利的好處英國人不同意,大家都覺得吃了虧丟了面子,互相越看對方越不爽。

  所以德國當時是有著復仇情緒的,希特勒的上臺也是利用了這個悲壯的情緒的至于這個情緒是誰給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

  我們說這個世界上有因就有果,有人埋下了種子,早晚有一天這顆種子就會發芽長大。

  《凡爾賽和約》雖然沒有阻止德國再一次強勢崛起,卻在德國崛起的時候,在軍事的根基上砍了致命的一刀。

  這個和約雖然沒有砍到最應該砍的根基,卻砍向了德事和相關工業。

  也正因為如此,德國能夠在美國的期望下強勢崛起,不過在軍事武器發展上卻失去了最寶貴的10年實踐探索的時間。

  聰明并且嚴謹的德國人,利用自己在工業上的經驗和異想天開的創造思維,彌補了這斷層的10年,卻不免出現有對有錯的局面。

  對的那些方面就不提了,二戰初期的時候德軍的輝煌,就是建立在這些正確的選擇之上的。

  那些錯誤的彎路,卻在不知不覺間,讓德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終浪費了自己的產能,造成了后勤方面的災難。

  現在李樂每天開會,找來那些工程師和設計人員,看似亂無章法的糾正,實際上是在為這10年的光陰買單。

  他在幫德國工業,尤其是軍工業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完整的發展觀,讓德國的武器設計不再走上各種彎路。

  這種思路上的糾正,是必須的一個過程,等到每一個方向上都建立起思路共識的時候,德國的工業底蘊也就真正的發揮出來了。

  在李樂的建議下,jumo發動機正在接受改進,這個項目是由最高精尖的德國工程師們負責的,要求是將jumo發動機發展到極限!

  之所以選擇jumo系列發動機而不是db,是因為德國的技術儲備,可以很快在jumo211發動機的基礎上,搞出真正優秀的jumo213來。(

無線電子書    帝國霸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