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669 真正圖謀(下)

無線電子書    北美大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不僅僅是馬戛爾尼等人對這次出訪清國抱有極大的希望,當嘉慶在聽聞英國高級別外交團隊來訪之后,也興致勃勃。可以說,整個大清國現在最核心的外交關系是圍繞著大唐展開的,清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途徑也是通過大唐的。由于大唐在東亞地區(指地理意義上的東亞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擴張行動,清國大量的藩屬國已經成為大唐的海外領。現在勉強還能稱得上是屬國的也僅剩下一個朝鮮了,然而就算這樣,大唐也對朝鮮完成了大滲透。多年以前,唐人就比照著當年跟清國簽的條款,跟朝鮮也簽了一遍,甚至還獲得了在濟州島修建軍事基地和進行軍事駐扎的權利。

  在這樣的時候,一個歐洲國家主動來聯絡感情,對嘉慶來說意義上格外重大的。縱橫學可是在中國傳承了兩千年的東西,嘉慶也早想聯絡一些勢力,聯手對付大唐。就算不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給大唐添堵也是可以的。

  他的視聽也不是完全閉塞,唐人的到來實際上也帶來了許多資訊。嘉慶也知道,唐人曾經在北美擊敗過英國,幫助英國的一個殖民地獨立,還從英國人手中a走了一大片土地。雖然現在唐英兩國是還算友好的,但是嘉慶很直觀地就認為,兩國存在著嚴重的不信任以及敵對。

  馬戛爾尼的覲見是十分官樣化的東西,乏善可陳。馬戛爾尼送上了一些不起眼的禮品,然后嘉慶又回贈一些值錢的玩意。馬戛爾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跟這位清國皇帝進行深入會談,他能夠感覺到對方的眼神中同樣存在著熱切。可是無論是正式的朝會,還是國宴,都不是說話的場合。

  終于,在馬戛爾尼覲見嘉慶的第三天,嘉慶邀請馬戛爾尼入宮。當馬戛爾尼來到了上書房,以為終于能夠跟嘉慶長談的時候,嘉慶卻對他使了一個眼色,然后開口道:“貴使,不如陪朕在御花園走走吧,讓貴使也瞧瞧我宮中氣象。”

  馬戛爾尼曾苦練中文,與嘉慶的對話并不需要翻譯,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低頭應是。

  兩人來到御花園中,嘉慶隨手讓幾個太監離得遠了一些,并且站在花叢幽徑中,四周也沒有什么人。嘉慶并不會向馬戛爾尼解釋什么的,一年多前,他失翻了一支平時不怎么會動的花瓶,發現了里面藏著一個什么奇怪的東西。他并不知道這玩意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但是仍舊恐懼,嘉慶在宮中大發雷霆,并且要求徹查,可是并沒有查出什么結果來。幾天后,嘉慶又在自己的寢宮發現了相同的東西,而那里他明明讓自己的奴才們去找了。

  冰冷的氣息包圍了嘉慶,這讓他相當恐懼。他知道那東西絕對不是什么好東西,一瞧就像是什么機械造物,而世界上最擅長機械造物的無疑就是唐人,也許唐人正在利用什么他不知道的手段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更令他恐懼的是,那些太監們居然被唐人滲透成了這個樣子。他無法想象,現在只是去設置一些奇怪的東西,如果是未來有人下毒或者暗殺,那該如何是好。驚恐的嘉慶想要打殺了那些太監,可是遭到了宮廷內侍官的反對。

  宮廷內侍官這個職位也出現在京師事變后,新政的舉措之一。國事內閣處理,而即便是紫禁城的事情,唐人也逼著嘉慶認下了,他不能完全決定,宮廷內侍官有建議和反對的可能。現任的宮廷內侍官已經是他登基以后的第四任了,甚至是他自己選擇的人選,但是他仍舊想不到,這個家伙居然敢反對自己。說沒有正當理由,不能濫殺宮中宦官。

  這之后的嘉慶幾乎絕望,他甚至沒有想到,自己身邊他都維護不住了。他下令辭退那個宮廷內侍官,這是他所能做到的事情,然后他又任命了一個新的宮廷內侍官,只是人選仍舊是他跟內閣聯合決定的。他命令這個新內侍官再次清掃皇宮,但是內侍官給出的答案是,宮里什么多余的東西都沒有。

  以前的嘉慶,對于自己的權柄和地位有著無盡的幻想,可是在這件事情之后,嘉慶徹底知道,自己一直生活在一個甜美的夢中。也許他確實是皇帝,擁有著巨大的權力,但是他卻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全知全能至尊無雙。

  嘉慶能夠肯定,上書房里有貓膩,所以他下意識就不想在御書房中跟馬戛爾尼交談,所以他選擇了把馬戛爾尼叫到御花園中,并且支開太監們,最起碼獲得一個可以說話的機會。

  他不會把顧慮告訴馬戛爾尼,因為這太丟臉了。

  兩人不咸不淡地寒暄了半晌,甚至馬戛爾尼還賣弄了自己的漢學功底,作了一首拍馬屁的詩。嘉慶這時候有意地在引導話題,嘆道:“想不到貴使能文擅詩,學問令人敬佩。比起貴使,那些自詡華夏之民的唐人,卻沒幾個懂得這些的,簡直是丟老祖宗的臉。”

  他這話自然是放屁一樣,大唐也是存在著不少國學好手,比他和他那個蹩腳老子的水平高得多。學習傳統,更是大唐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而且更重要的是,創造詩文的老祖宗是漢人的老祖宗,他一個野豬皮完全是往臉上貼金。

  另一邊馬戛爾尼也跟著話頭往上爬,說道:“外臣一直以來仰慕文化芬芳的大清國,聽聞貴國君王賢明士子才華百姓知禮,當不愧為是最優秀的國家。大唐共和國雖然強勢,但是比起充滿了文化和道德氣息的大清國,真的是不如甚多。”

  雖然知道是馬屁,但是嘉慶還是很樂意,他點頭道:“不錯,大唐雖以兄弟之邦稱我大清,但行事虎狼,全無道德,據說其國內到處是道德淪喪,百姓官宦恬不知恥,綱常皆廢,仁人羞于與之為伍。”

  馬戛爾尼覺得談話漸入佳境,兩個有共同話題的人顯然是能夠達成一些建設性的共識的。馬戛爾尼是非常聰明的人,所以他不會去假意詢問什么,“為什么唐清兩國那么友好,皇帝陛下卻不喜歡大唐”“大唐怎么惹著你了”“皇帝陛下難道被大唐欺壓”了之類的話。他能夠感覺到,對面的這個年輕君主,似乎格外子。這是清人上流社會的一個典型,馬戛爾尼了解得很透徹。

  唐人也是好面子的,但是唐人不會好面子到丟了實際利益的地步。所以馬戛爾尼很清楚地認識到,唐人是有理智的,而清人是愚蠢的。

  馬戛爾尼說道:“皇帝陛下的感受,就是吾王和不列顛國民的感受啊!霸道囂張的唐人,在全世界都像是一只橫沖直撞的野牛,他們根本不講究貴族的禮儀,也沒有皇帝陛下所說的高貴的道德感,威脅著文明的社會。但是,遺憾的是,這只野牛塊頭有些大,而且力量太強,任何一個想要尋求正義和公理的勇者站在它的面前,都會被它掀翻和踐踏。但是,很幸運的是,不希望這只討厭的野牛繼續存在下去的,不只是一個勢單力孤的人,大清不希望唐國強大,而我們不列顛,甚至很多國家都是抱有相同。”

  嘉慶聽了這話,眼神一亮,他也沒有什么含蓄,因為眼前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他在大唐這堵墻上碰壁太多次了,而且每一次他都感覺到格外的孤獨和害怕。他需要一個朋友,能夠跟他相同對抗大唐的朋友。數量優勢是壯膽的最佳方案。

  于是,他說道:“唐國雖強,但不得人心。無道者,眾伐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英國乃是歐洲第一大邦,朕也聽聞貴主喬治三世之名久矣。唐人在我大清肆無忌憚,人神共憤,朕不能長久坐視這一情況,早晚都是要給唐人一擊的。不過,確實如貴使所說,唐國力強,我大清雖然國力興盛,但國內受漢奸掣肘,又多其他事務,擊敗這唐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今有不列顛之友人,同憤慨唐國惡行,不如我兩結為兄弟之邦,共伐逆唐,還這天下寰宇一個澄明。”

  馬戛爾尼喜上眉梢,他也沒想到這個清國皇帝對大唐如此仇恨。居然沒有用自己去力陳是非,就已經主動地尋求他們英國的幫助。不過馬戛爾尼也很悠得住,他意識到這個情況對英國來說非常好,他可以利用一下為不列顛謀求更多利益。

  “皇帝陛下的心意,令外臣十分感動,只是唐國的力量實在強大,雖然同情大清國的處境,但是我國也對正面反抗唐國十分猶豫。”

  馬戛爾尼這幾乎是明著向嘉慶講條件了,那意思就是結盟可以,必須拿好處出來。

  嘉慶大筆一揮,說道:“若是事情能成,那什么北美之地,可以盡數歸貴國。”

  馬戛爾尼眼皮都跳了一下,這絕對不是激動的,而是有些嚇到了,甚至是有些生氣。他有點懷疑自己究竟是在做什么。嘉慶說把北美讓給英國,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完全沒有誠意,隨口說說;另一種則是他真的認為英國和清國聯合起來能夠滅掉大唐,然后把他根本不知道有多么重要和值錢的北美讓給英國人。

  前一種情況是無心,后一種情況就是愚蠢了。而不管是哪一種,馬戛爾尼都覺得非常不好。

  馬戛爾尼輕輕咳嗽了一聲,道:“皇帝陛下,我們還是討論一些實際的問題比較好。”

  嘉慶發現馬戛爾尼不上鉤,并不以為意。他本來就是信口胡說的,他覺得英國人在北美有存在,而且在北美被唐人擊敗,想必對北美有興趣。他其實就是信口開河,想要拉攏英國人,可是英國人對于這種白癡行為根本不感冒。

  嘉慶也無奈,只能道:“貴使請說。”

  馬戛爾尼道:“英國和清國,一在歐洲,一在亞洲。并不接壤,沒有仇恨和沖突,是天然能夠成為朋友的。我們英國很樂意為朋友奉獻綿薄之力,去抵抗唐人的入侵。大唐是一全球性存在的國家,海外領遍布很多地方,同時也關注著歐洲。即便這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面臨多線開戰,都是十分危險的,只要能夠將其拖住,很可能就會爆發激烈的問題,使其一落千丈。”

  嘉慶頓時覺得這個夷人很有眼光,說的都很有道理。

  馬戛爾尼道:“皇帝陛下有著數量龐大的軍隊,但是卻缺少優良的武器,而我們英國可以為貴國提供這些。不僅是武器,各種商品,英國都能夠提供給大清,用以對抗唐人。”

  嘉慶眉頭一挑,問道:“白給嗎?”

  馬戛爾尼訕訕一笑:“自然是要付錢的。”

  嘉慶的臉色變差了一些,“你的意思是通商?”

  馬戛爾尼一本正經地道:“這是互利共惠的事情,我聽說唐國不出售給貴國優秀的大炮,使得貴隊的炮兵數量不足,為了朋友,我們是絕對不會限制火炮或者軍艦的出口的。只要皇帝陛下您點頭,我們就會敞開為您供應。”

  馬戛爾尼似乎嘉慶臉色不愉,立即又道:“當然,在配合上,處于相對弱勢的英國和清國,應該加強在情報上的相互溝通,并且尋找一切有可能的機會去削弱唐國。如果未來清國要與唐國開戰,英國可以許諾在另外的戰場牽制唐軍的兵力,為大清創造機會。”

  嘉慶自然知道兩線作戰對一個國家的破壞性,雖然他上英國,覺得就是一個夷人小國,但是人口上跟唐國也差不不了太多(其實差不少),真的要是打起來應該還能湊活用一下。

  很多細節問題,嘉慶之后又找來了他心腹福康安等人進一步商議,最終大致上同意了簽訂與英國的密約,共同對付大唐。

本書來自

無線電子書    北美大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