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一十八章 臺灣級帆船定型記

無線電子書    我們的1649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安江造船廠這次推出了的兩種全木帆船船型:臺灣級硬式帆船和臺灣級軟式帆船。

  他兩個建的橫帆船的船模,在實際測試中被證明為不適用,它操作需要的人手多不說,而且過程麻煩,還相當危險,不用推演就知道,明人用起來相當費勁。

  伍大鵬董事長看完了吳杰廠長親手交給自己的材料后,好奇地問道:“吳廠長,不是有縱橫帆兩黨之爭嗎?你沒看他們爭論的?”

  “后來我看到記錄了,不過他們好像都不對——”

  “偽球迷!”伍大鵬興奮地叫了起來,說道,“我說嘛,只有偽球迷才吵得最兇!”

  吳杰廠長寬厚地笑了。

  伍大鵬董事長抽了抽鼻子,說道:“這些天累壞你了吧,走,咱們一塊去洗個澡,我給你搓背!”

  在澡堂子里,吳杰廠長舒服地泡在熱水里,說道:“首先呢,這風帆確實有兩類,橫帆和縱帆。

  中式的硬帆呢,屬于縱帆,因為它可以順著風向轉動,所以不管順風和逆風它都可以行駛。

  西式的軟帆呢,就分為橫帆和縱帆了,它的橫帆是固定的,縱帆還要到1700年才正式有。”

  “我一下子就聽明白了,來,老吳,我給你搓搓背。”

  躺床上,吳杰廠長說:“我們繳獲的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里面,全是橫帆船,要不明人水手操縱起來特費勁呢,他們也不容易了。”

  “老吳,我們也都不容易啊,你養一會兒神,不說了。”

  吳杰廠長一會兒就睡了,伍大鵬董事長的動作更輕了。

  臺灣級中式縱帆船全長超過30米,寬約6米,滿載吃水量2.8米,排水量大約250噸,設計載重170噸,船底密布船肋骨并分出九個水密隔艙,底艙用鑄鐵廢料壓艙;設雙桅,采用空心拼接錐形桅桿主桅高21米,前桅高16米;主副帆都是大明式平頂高帆,巨大的主帆連帶著帆面上的板條足有2.8噸;懸吊式尾舵確保在淺水中的安全;其干舷高達1米左右,在清風天氣甚至能載重300噸航行。

  該船充分借鑒了北美快速帆船的船型,同時考慮了福建及臺灣沿海的氣候,這里風向多變且強弱不定,中式帆裝優勢明顯,全船一共需要二十一名船員。

  在明大陸的沿海,福船與廣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線中著名的尖底船,它們都是在過去平底船的基礎上,經過船體結構的過渡變化改建而成,與同時期歐洲帶龍骨的兩個上翹的船型是完全不同的,這兩種船的船底特別尖,在海上搖擺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大多用鐵力木,在海浪中強度大,不易折斷,這在海上航行至關重要。

  此時的海船一般采用有孔舵技術,它不僅減小了舵軸力矩,還提高了操舵效率。

  自宋朝開始吧,海船的設備,就開始有了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針的應用。

  指南針可以幫助航海者在天氣陰暗時辨別方向,明大陸的航海事業因而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船舵技術上亦有所創新。

  例如在舵葉上開許多孔,減少水的阻力,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改進,西方要到20世紀才采用這種開孔舵。

  事實上,安江造船廠設計臺灣級中式縱帆船時,就吸取了這兩種船的優點,并在一些關鍵地方也做了改進。

  這一點完全體現在了船模身上,而且還拿出了翔實的測試數據,讓一直在網上爭論的人啞口無言。

  肯定還會有更好的,這是一句廢話,但是,目前它就是最合適的,不服的請看數據。

  數據是解決爭論的好辦法之一。

  在這個船模身上,兩人首先通過運用cad建模技術,使船身的設計和建造更符合流線型體;然后在船體的外部,用木瀝青、桐油浸麻絲艌船縫,這樣就比過去只用桐油和石灰填補船縫要嚴密,而且更能防海蛀蟲,內部則用賽璐珞艌船縫,這樣的防水效果遠比古人的方法好;在大明式帆的收放地方,重新設計運用了定滑輪組技術。

  其實原本想用小型蒸汽動力來代替的,后來吳杰廠長和樊修技術一計算,發現確實省下了四名升降帆的水手,但是這不同于機帆船,人家原本就有蒸汽機設備,他們要是現在安裝上,由此多出的設備及燃料的體積和重量,卻大于六人位了…

  最后他們確定了,沒有七百五十噸以上的載重噸位,上蒸汽機設備性價比上不合算;然后將長把舵改成輪舵機械傳動控制,同時把輪舵和船長室結合在一起來安置,加裝中大幅賽璐珞窗,免于風雨嚴寒…

  臺灣級西式縱帆船的吃水線全長25米,寬5.6米,深2.6米,載重200噸。船上的船員定員為十七名。

  其實兩個人就是直接把1851年版的巴爾的摩縱帆船拿出來了,沒有一點點改動。因為這種船型經歷了無數的考驗,存在時間長達百年。

  它有長長的凸出的首、尾柱,這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長度,龍骨有向尾部下傾的趨勢以獲得較大的尾吃水,既提高了船之縱穩性和航速,而且使其水下船體的橫向水動力中心大大后移,從而能更好地與風帆壓力中心相平衡,利于搶風航行和減小橫漂。

  其橫剖面在船中均為v型,這與以往商船采用u形橫剖面大不相同,該船亦比一般商用帆船細長,長寬比約5:1,該船使用平甲板,船上沒有上層建筑,其行船時外觀又低又長,艏艉線型優美,這些都有利于減小阻力,便于操帆搶風,提高船速。

  該船沒有后支索,兩人把桅桿后傾設置,以用來平衡風帆推力。

  然后,吳杰廠長和樊修技術員嘗試著在那頂桅上做一點改進,加上了懸掛斜桁三角帆。

  經過反復推演,兩人發現,這樣做的效果不錯,進一步改善了駛帆性能。

  最后,安江造船廠終于定型了這兩船型。

  吳杰廠長和樊修技術員把兩種船型確定在這個200左右噸位數是有原因的,兩人充分考慮了漢唐集團這一時期的伐采、運輸、處理能力。

  當然造船的工藝能力是最先考慮的…這次全木帆船的制造都是以明人工匠為技術主力,說實話,兩人心里總有些隱隱約約的擔心…頭兩艘船,噸位還是小一點合適。

  造船需要大量巨木,而且能做船材的,“非數百年之木不中程”。

  以堪作桅木的樹木為例,其生長周期平均為60年,在福建則需要80年。大明末年,鄭氏集團雄踞海上數十載,能夠大量造船,主要就是因為通過閩東沿海能獲得閩北山區的木材。

  這個時期,近在咫尺的臺灣也同樣有更為合適的大木,但是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分部,大員商館,熱蘭遮城里僅僅幾百人的武裝力量,就可以把閩南當時所有的造船廠的眼光屏蔽了…大家都視臺灣雄厚的木材資源而不見…實在是讓漢唐集團的人鄙視,但是也只能接受這幫子明人了…他們就是我們的祖宗啊…

  在那面世界的歷史上,在17世紀末期,為平定臺灣,所謂的大清政府也開始在福建大量地修造戰船。當時好像是由施瑯一手來主抓造船工作。

  這場由清、鄭之間的造船競賽,過量消耗了沿江沿海的造船巨木,從而使后來很久以后開海后的造船材料非常的緊缺。

  一方面是木材資源本身的緊張,另一方面,新一輪造船活動的高漲則需要更多的木材供應,結果便是木價與船價的同時上漲。

  清初,福建的大木一株值價不過數兩;乾隆時,福建的桅木已漲到一根需價四五百金。

  又據資料記載,康熙年間,打造洋船,卻每只需要用數千金或千余金。

  雍正時,內地造一洋船,大者七八千金,小者二三千金。洋船的一般造價,在十八世紀上半時,平均在白銀五千兩左右,到了十九世紀時,已是造大船費數萬金。

  當然,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來越少之外,這價格越來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關系。

  吳杰廠長和樊修技術員對這些物價問題不在意,卻對這份資料里面的另外的描繪更感興趣。

  在明末時期,南洋販貨回來的船戶們,給福建閩南的一些造船廠,帶來了令人興奮的消息。

  他們在航行中看到,暹羅國從海口到國城,溪長二千四百里,夾岸大樹茂林,而且木質堅實適宜作船。

  特別是在廣南地方,出產一種長達八丈,通身無節的桅木及鹽舵木。

  在呂宋群島,樹木約四千二百種,高約五十丈,便于建船、屋,而且島上鐵力木尤為豐富。

  在婆羅洲北岸,也有不少松木,堪作大桅,所有這一切都令大明商人欣喜不已。

  其實在這一時期,由于大明政府認為自己的國家非常有特色,異常嚴格地控制著民間造船事業,一些在大明有力度的海商,就把自己的造船業務放到了大明境外…這樣好多了,大明政府連一毛錢的稅錢也收不到了。

  在此期間,無論大明政府如何在風雨中顛簸,這些海商的海外造船活動也一直沒有停止。

  甚至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一些大明海商的船只,從廣東、福建的各個地方出發時,船上載著他們自家的各類工匠等技術人員,往暹羅的方向駛去。這些技術人員對商船了如指掌,一旦商船失事,船上人員自己便可維修,或隨即備料造船。

  在赴暹羅途中,他們沿越南海岸一帶砍伐木材,再在抵達曼谷時另外添購一些,然后直接用這些木料制造帆船,兩個月內便完成一只海船——所有的蓬帆、繩索、鐵錨和其他工作均一一親手制成。”

  造船中需要的油、麻、蠣灰及釘鐵等物料,一般也一起從國內運出。

  發展到后來,大清朝廷建立了,他們禁止出口鐵器后,大量的鐵器依然可以通過走私途徑流入海外。

  后來又自雍正三年開始,大清政府允許出洋船只攜帶一定量的鐵釘、油灰、椶絲、黃麻等材料,作為修補船只之用。

  這應是海外取得船料的一個良機。造船用的蠣灰,因為東南亞瀕海,應該是不難解決的。至于鐵釘,也可以在東南亞制造。

  …一些以前移居到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的明人工匠們,也制造大量的五金產品,如鋤頭、鐵釘、小斧、鐵鏈等。

  在東南亞,造船的限制寬松太多,所造船舶也多為大船,載重量在七千到一萬石之間,這個大概是相當于四百噸到六百噸吧,而且在當地造船費用只有國內的一半。

  明人船匠的才華在海外得到了盡情的展示。

  安江造船廠需要他們在臺灣也能展示自己的才華。

  吳杰廠長和樊修技術員綜合考慮后,正式在網上提出了造船技術工人引進要求。

  這個要求即時得到了批準,而且由于這份要求中,都把所需人員具體落實到了造船的工種上,所以,當這個要求發到了廣州和廈門時,那里的人像照方抓藥一樣,很快搜羅到明人技術員了,很快就送到了安江造船廠。

  吳杰廠長說:“這兩條船如果正式建成,并能順利完成海試的話,就標志著我們的船廠正式成立了…”

  樊修技術員說:“那條飛剪船呢?你真讓那些愛好者親自動手嘛?”

  “為什么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省得他們一天在網上嘰嘰歪歪…不行的話,我們還可以幫忙,還不行的話,還有明人技術員,他媽的,明人工匠都比我們強,至少他們都建過百噸以上的全木船。”

  “沒事吧?我們有數控木工機床…”

無線電子書    我們的1649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