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55 宣康建策進弘農

無線電子書    三國之最風流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奔騰的濟水南岸,原野環繞間,有一座方圓數里的城邑。

  這城有丈余之高,砌城用的墻磚整整齊齊,因為修繕未久,色澤猶呈黃黑。城墻的垛口后邊樹立著各色的旗幟,兵卒穿梭,持著長矛巡邏。

  這座城就是兗州的州治,山陽郡的郡治,以及現下荀貞幕府治所所在的昌邑縣城。

  今天是城南附近鄉里開草市的日子,未到中午,城南草市已是人山人海。

  有出售各種貨物的小商販,有從周邊鄉里趕來購物的鄉民。叫賣聲傳出數里,城門那里都能聽到。購物的鄉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弱,小孩子在人群中跑來跑去,大人們看到家中急缺的物事,便蹲下來與與貨主討價還價。買好貨物的,帶著買來的東西回家,有婦人提著塊平時不舍得買的肉,有老者提著壺酒。十分的擁擠,卻擁擠得不叫人煩,透滿了煙火和市井氣。

  草市,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市場,和城中的“市”不同,城中的市每天都會營業,草市則是在固定的時間舉行,并且與城中的市有專門的吏員管理也不一樣,草市沒有什么官寺的管理者。

  也不是所有的城邑都有草市,如果是城小,百姓少,草市顯然就無法形成。

  昌邑是個大城,是故不但有草市,且草市不止一個。往年最盛時,城郊四面,其中三面的近城門處,每隔一定時間就都會有一次草市,只不過現如今,大亂以后,形成不了那么多的草市了,然亦有城南的草市得以重新恢復。——只從這一點就足以證明,荀攸治理兗州的時間雖還不長,但在正確的政策下,隨著境內治安的好轉、百姓們手頭的略得寬裕,昌邑的元氣已在漸漸地恢復,固仍不能和昔日盛況相比,但也比黃巾亂時,以至劉岱治州時要強上許多。

  城南草市的位置便在官道上,路的兩邊是一望無際的田原。

  時值三月初,春麥已然種下,現在看去,田間似乎和沒有種麥子時變化不大,但再等幾個月,就會長出青綠的麥苗;再等到夏季,麥苗長成熟,那金燦燦的麥穗就會彌野無際,望之如金色的海洋。秋風送爽,遙想那時的情景,再若配上此等熱鬧的草市,煙火和市井氣就更濃了。

  來草市買東西的,不僅有附近鄉里的鄉民,城中百姓有的也會來買,因為這里商品雖然不相城中的市,有很多新鮮稀奇、從遠方運來的玩意兒,但都是民間日常所需,而且價格不貴。

  不時有買完東西的縣民,提著買來的東西,心滿意足地原路返回,還縣而去。

  或與城門吏卒相識的,頓下腳步,閑聊兩句。

  入到城里,街道干干凈凈。和城墻一樣,荀攸上任兗州刺史后,以工代賑,把城中的路面等公共設施也重新整修了一遍,非常平整。

  街兩邊都種上了樹木,於此暮春時節,放眼望去,處處綠蔭,鳥鳴陣陣,令人賞心悅目。

  來往的行人頗多,車馬粼粼,士庶混雜。城中的市也開著,路過城中市時,叫賣聲傳出來,卻是與城外草市的叫賣聲頗有遙相呼應之感。

  再往前行,過一個路口,回城的縣民通常就都會放慢腳步,姿態恭謹起來,恭恭敬敬地從一座外表雄偉的官寺門前過去。這官寺便正是新近落成的荀貞的新幕府官寺。

  門前樹立著直聳云霄的桓表。

  石階上頭是寬敞的大門,左右兩邊展開,各立著數十披甲的武士。

  桓表旁邊的拴馬石上,此時拴了七八匹馬,并在旁邊停了十余輛車,這些是或從兗州州府來,或從城外營中來,或從徐州、青州等地來,向荀貞稟報軍政事務的官員所乘之馬和車。

  便在幾個回城的縣民從官寺前過去后不久,一輛軺車從東邊駛來。

  車上站著的是個二十多歲的百石吏。

  等車停下,這年輕吏員按劍下來,拾階而上,到官寺門口,說道:“我有急事進稟將軍。”

  輪值宿衛的原中卿認得此吏,是幕府司馬宣康,遂不做阻攔,請他入內。

  宣康大步入府,迎面是個照壁。

  轉過照壁,邊上立著塊石碑,碑上刻寫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卻不必贅言,這正是荀貞盜版后世,提前推行於當下的一項政策。凡他治下的州、郡、縣各級官寺都會樹立這么一塊石碑,他的新幕府治所自也不例外。

  宣康對此早就司空見慣,沒有多做留意,從這塊石碑旁邊經過,穿過前院,入到了荀貞聽事堂所在的正院。這正院的布局和荀貞在郯縣的幕府治所大致相類,很簡單,沒有甚么多余的陳設,種的雖有花木,但都不是奇花異樹,皆為尋常可見之物。

  兩側花圃中間是青石板路。

  宣康沿路行到堂前,今日戍衛的是典衛。

  典衛挺胸凸肚,站在廊上,看見宣康,行了一禮,說道:“司馬來了。”

  宣康顧不上和他多說,一邊彎腰脫鞋,一邊回答說道:“我有急報進稟。”

  典韋就轉過身來,朝堂中甕聲說道:“明公,司馬宣康求見。”

  堂中傳來荀貞清朗的聲音:“叫他進來。”

  宣康已把鞋脫下,便跨過門檻,進入堂中,下揖行禮,說道:“明公,康剛收到一封急報。”

  堂中只有荀貞一人在坐。

  荀貞放下正在看的公文,把批閱的筆亦放到筆架上,抬起頭來,問道:“哪里來的急報?”

  “明公,長安來的。”

  荀貞略怔了下,說道:“長安來的?”

  宣康說道:“是啊,明公,是鐘侍郎遣人送來的!”

  拿下了河南尹后,荀貞與長安方面的鐘繇等的聯系方便了許多,不過距離到底太遠,鐘繇的信仍是難得一見。

  “是何內容?”

  宣康一邊上前把鐘繇的密信呈給荀貞,一邊難掩興奮,回答說道:“明公,李傕殺了樊稠!”

  荀貞伸出去接密報的手,不覺頓了一下,下意識地重復宣康的話,說道:“李傕殺了樊稠。”

  “具體經過都在鐘侍郎的此報中,明公請看。”

  荀貞定住心神,把信接住,打開來看。

  信的前兩句是鐘繇向荀貞問好。

  緊接著便是李傕殺了樊稠此事的詳細經過,鐘繇細細地都寫在了信上。

  卻原來長平觀之戰的時候,樊稠與李傕的從子李利產生了矛盾。當時,樊稠命部隊進攻馬騰、韓遂,李利戰不甚力,樊稠因斥責他說:“人欲截汝父頭,何敢如此?我不能斬卿邪?”

  樊稠是行伍出身,性粗豪,對待部曲,一向平素厚養,當遇戰時,有功的不吝重賞,有過的從不輕饒,這是他的一貫作風,卻不料李利深覺受辱,由是記恨樊稠。

  再后來,馬騰、韓遂兵敗西走,樊稠率部追之。韓遂也是涼州人,和樊稠同鄉,就派人對樊稠說:“你我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與足下州里人,欲相與善語而別。”

  韓遂有名於涼州,是涼州著名的豪杰,今雖落敗,部曲尚眾,大約是考慮到如果得了韓遂的幫助,本身的力量能夠更強,樊稠便同意了韓遂的請求。於是兩人屏退從騎,皆單獨上前,於兩軍陣間,馬頭相接,交臂相加,共與良久而別。李利在軍中,把這些看得清清楚楚。

  回到長安以后,李利立刻就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李傕,與李傕說道:“韓、樊交馬笑語,不知其辭,而意愛甚密。”

  樊稠是涼州軍中有名的勇將,又能得眾,李傕本就忌憚他,聽了李利的話,對樊稠越發忌憚,不過沒有立即發作,表面上仍和樊稠處得不錯,甚至在其后,也就是去年八月時,右馮翊的羌人作亂時,樊稠還和郭汜率軍前往將之擊敗。

  卻今年年初,上個月,馬騰回到三輔,遭王承偷襲,又兵敗西走之后,李傕、郭汜、樊稠等果然商議要不要進攻河南尹?樊稠自告奮勇,提出愿意率其部兵馬東出函谷關,和張濟合兵,把河南尹奪回,但是,以兵少為借口,向李傕提出要求,請李傕給他增兵。

  李傕既已忌憚樊稠,哪里肯愿意再給他增兵?便含糊其詞,沒拒絕,也沒同意。

  樊稠不知李傕心意,他倒還真是一門心思地想要把河南尹給奪回來,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李傕提出此請。樊稠提出請求的次數越多,加上李利不斷的向李傕說樊稠的壞話,乃於上個月下旬,也就是二月下旬,李傕最終做出了決定,動了殺心。

  李傕先是私下和郭汜通了氣,許諾郭汜,殺掉樊稠后,與郭汜平分其兵,然后設酒置宴,請樊稠、郭汜、李蒙等眾將聚會。樊稠無有提防,飲酒大醉,李傕的外甥騎都尉胡封,趁機於坐中把樊稠拉殺而死。

  拉殺,用杖擊殺之意也。被用杖活生生地當眾打死,鮮血定是濺得酒宴上到處都是,赴宴飲酒的諸將定是驚慌大駭,胡封殺樊稠時的場景會有多么殘忍、多么混亂,可想而知。

  荀貞雖未親見,然通過鐘繇文中的簡略描述,亦可大約想象得出。

  李蒙,也是李傕忌憚的一將,捎帶手的,李傕將李蒙也殺了。

  鐘繇密報的末尾寫道:樊稠、李蒙既死,李傕諸賊勢必彼此相疑,料彼輩之內亂將不久矣!

  荀貞看完了密報,把之放到案上,笑與宣康說道:“這實在是沒有想到!年初時,咱們遷來到昌邑的路上還在擔憂,袁本初,特別是李傕胡賊,會何時派兵與咱們爭奪河南尹,不意卻轉眼之間,這才兩個月的功夫,李傕諸賊就自相殘殺起來了!”

  宣康快活笑道:“明公,賊就是賊,鼠目寸光!強敵當前,竟自相殘殺,是自取滅亡也!”

  荀貞撫短髭笑道:“見小利而亡命者,是也。”說到這里,不覺搖了搖頭。

  宣康問道:“明公,緣何搖頭?”

  荀貞指著鐘繇的信,說道:“就這些鼠目寸光,無有遠見的賊子,而朝廷諸公卻拿他們毫無辦法,天子被他們脅持至今,長達數年之久!”

  宣康說道:“朝中諸公有名於海內者雖不少,然若明公雄才大略者,無矣!天子因為賊所脅至今,不足為奇。”頓了一下,向荀貞提出建議,說道,“現在李傕、郭汜諸賊那邊不但已對我河南尹不再造成威脅,而且如鐘侍郎密報中所言,諸賊可能不久后就會發生內亂,…明公,康之愚見,這是不是我軍進兵弘農郡,以伺機圖取長安朝廷的時機到了?”

  荀貞沉吟片刻,說道:“此事須得從長計議,你去把志才、文若、公達、文謙、奉孝請過來,我和他們細細商議。”

無線電子書    三國之最風流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